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外漢語與漢語言文學對比簡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2.12W

一、我校兩個專業的課程設定現狀

對外漢語與漢語言文學對比簡析論文

專業必修課開設情況:對外漢語專業開設15門,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11門,兩個專業相同的必修課有7門,都由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任課。相同課程之外,對外漢語的專業必修課還有中國文化概論、英語口語、英語聽力、英語寫作、進階英語閱讀、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對外漢語教學法、第二外語等8門課。漢語言文學專業必修課還有文學理論、語文教學論、學術論文寫作等課程。再看專業必修實踐課:對外漢語開設7門,實際施行的有4門,漢語言文學開設8門,實際施行的有8門。根據《目錄和介紹》的要求,對外漢語專業最注重語言、教學法及在此基礎上中外文學和文化的修養和外語的學習。因此,下面再從語言學及教學法、文學與文化、外語幾個方面進行分類,來觀察相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我校對外漢語課程是否符合要求。首先看對外漢語專業:語言學及教學法類開設的專業課程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法、漢字教學專題、漢語詞彙教學專題、漢語語法教學專題、言語交際學、學術論文寫作9門,本校方案中設定而未開設的課程有漢語修辭、漢語教育改革研究2門。中外文學和文化類開設的專業課有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比較文學、中國文化概論、外國文化與禮儀、古代文學作品欣賞、漢語寫作8門,本校方案中設定而未開設的課程有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現當代文學作品欣賞、當代西方小說研究、歐美文學專題、東方文學專題、海外華文文學專題、民俗學、嶺南文化、東南亞文化與習俗9門。外語類必修和選修課程,有大學英語、英語口語、英語聽力、英語寫作、進階英語閱讀、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6門課,本校方案中設定而未開設的課程有英語口譯理論與實踐、商務英語、專業英語3門。再看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學及教學法類開設的專業課程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語文教學論、學術論文寫作、形式邏輯、語文教育實習指導、中學語文教材研究、訓詁學、教學案例研究、語文現代文研究、朗讀學、修辭學13門。本校方案中設定而未開設的課程有詞彙學、音韻學、社會語言學3門。中外文學和文化類,開設的專業課有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史、外國文學、民間文學、臺港文學、兒童文學、魯迅研究、新詩研究、女性文學研究、中國古代山水詩研究、莊子散文研究、文學理論、西方現代文論、中國文學批評史、美學、應用文寫作、基礎寫作、中國文化概論19門,本校方案中設定而未開設的課程有詩經研究、楚辭研究、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東方文學、宗教文化研究、俄羅斯文學研究7門。

二、課程設定的比較分析

(一)對外漢語課程結構不合理

李鐵範指出:對外漢語專業課程的設定,漢語語言學是主體和核心,教育類和文化類是重要的“兩翼”[1]。綜合《目錄和介紹》的要求及李鐵範的觀點,對外漢語專業合理的課程結構應爲:語言學及教學法爲主體課程,文學與文化和外語類是兩翼(一體兩翼)。表一顯示,我校對外漢語的15門必修課中有7門與漢語言文學相同,比例近1/2,其中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兩門主體課的課時也少於漢語言文學,古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爲兩翼課程,課時遠遠低於漢語言文學。表3更清晰的顯示出對外漢語的“一體兩翼”比例失調:漢語語言學及教學法課程門數比24.3%、課時比20.2%,都低於漢語言文學同類課程的30.2%和25.1%,未能體現出語言和教學法類課程在對外漢語專業中的主體地位。而文學文化類課程門數比21.6%、課時比21.8%,遠遠低於漢語言文學同類課程44.2%和47.8%,使作爲兩翼的文學文化類課程比例過於單薄。再從對外漢語自身看,課程門數上,“一體”比例爲24.3%,“兩翼”爲21.6%、16.2%;從課時比上看,“一體”比例爲20.2%,“兩翼”爲21.8%、31.8%。“一體”遠不豐滿,“兩翼”課時超過“一體”。再看我校方案中對外漢語專業開設而實際未實施的課程中,語言學及教學法有2門,而文學和文化類有9門,外語類有3門。如果加上這些課程,兩翼的課程必然太臃腫,超過“一體”。而兩翼中外語類開課門數遠低於文學文化類,兩翼之間的比例也失衡。因此,我校的對外漢語課程未能體現“一體兩翼”的框架。

(二)專業實踐課程單薄

在培養方案中,對外漢語的專業實踐課規定7門,而實際實施的只有4門,爲書法、教師口語、專業技能和畢業論文,而專業技能實際上開展的只是對學生普通話的訓練,而重要的教學技能、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與對外漢語密切相關的實踐課實際上沒有開展。學校和學院沒有創建相關實踐場所、場地,沒有統一安排學生進行校內外實踐和畢業實習。對外漢語專業大四年級全年沒有開設課程,在沒有統一組織和安排的情況下,學生很難自行聯繫到實踐資源。目前我校對外漢語專業僅有的實踐是越南班學伴,從對外漢語專業中選出部分學生擔任越南留學生學友。但是這種部分性參與畢竟不能顧及全部學生,沒有普遍意義。表2可見,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實踐全部實施,學院專門組織學生到各個單位畢業實習,教學專業技能上則有完備的微格教學等設施和教師配備。

(三)課程設定未體現漸進性和豐富性

對外漢語是漢語和外語的雙結合,課程安排應按年級體現出循序漸進性,突出由淺入深的過程。一年級應以開設基礎課程爲主,如語音、語法、文學史、文化史、普通話口語、寫作、英語口語、聽力等課程。學生具備一定基礎知識後,在二三年級的課程中加入具有深度和對比性、跨越性的課程,如中西文化比較、國外漢學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第二語言教育、英漢口譯、商務英語等課程,並注意將基礎知識和社會實際需要聯繫起來,輔以種類豐富的實習訓練,如授課實操、授課觀摩等,而我校的對外漢語基礎和實踐課的結合未能凸顯。學校每年也招錄了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的留學生,可以開設日語、越語、韓語等第二外語選修課,豐富英語之外的第二語言,而目前對外漢語專業二外只開設了日語,且只開設一個學期,課時少,且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海外華文專題、民俗學、東南亞文化與習俗等文化類課程更是形同虛設。整體上看課程設定未能體現出循序漸進和豐富性。

(四)師資缺乏

學校目前對外漢語專業的任課教師都是中文專業教師,沒有專門的對外漢語教師,給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的授課模式和方法與漢語言專業的學生沒有明顯區別,語言文學類課程的教材與漢語言專業也幾乎一樣,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存在較大的依附性。而外語類課程的教師則全部來自外語系,外語系的老師只強調外語教授,沒有站在對外教學視角,缺乏對外教學視野,如不能教給學生使用外語授課技能,用外語來解釋一些中外文學文化現象,表述對外漢語專業詞彙和術語,使學生很難達到使用外語進行教學的水平,對專業的發展產生限制,造成了對外漢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不如英語專業學生,而中文專業知識比不上中文專業學生的尷尬處境,自然產生身份的困惑和對未來出路的迷惘。

三、對外漢語專業身份定位和方向發展的途徑

(一)突出本專業特點,辨清自身身份

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歷史、師資、課程等方面都比較成熟,而對外漢語專業只開設三年,各方面都不成熟,師資、教材、課程同漢語言專業多有雷同,有的課程只是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外漢語教學法、語言學等課程,有的課程則是漢語加外語的簡單疊加,造成了對外漢語學生的身份模糊感。要辨清自身的專業身份,必須在課程設定等方面進行改革,課程比例應凸顯“一體兩翼”結構,授課內容應區別於漢語言文學專業,針對對外漢語學生的需求。對外漢語受衆對象是外國人,如在同樣講授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課程時,應針對外國人學習漢語過程中易出現的語法問題講授,如外國人多數對虛詞的使用易於出現錯誤,授課就應該多舉實例,總結規律,對外國學生在語法、語言學習方面的錯誤進行歸類研究,讓學生了解外國人的語法障礙,以便日後教學能有的放矢,使教學理論更好與實踐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本專業的獨特性和專業實力,明晰專業身份。

(二)培養實踐型和社會型人才

我校對外漢語專業的實踐課程並未實施,沒有固定的見習、實習基地,學生得不到實踐技能的鍛鍊。應該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實習基地,增加資金投入,加強與外企、公司的聯繫。擴展學生與留學生接觸,給留學生授課的機會,儘量並選派學生到海外實習、交流。結合我校教學方案培養應用型、複合型、學術型人才的目標,應在社會型和創新型人才能力培養上下功夫,構建學生漢語、外語、文化、文學、教育等綜合學科知識結構和應用技能的整體性,整合優勢資源,讓學生既能走向社會實地教學和開展交流,又能承擔研究工作,有創新意識。與漢語言文學專業比較,對外漢語還應突出國際化和對外性視域,增強外向性聯繫,向着“教學語言國際化,教學內容國際化,教師資源國際化,服務對象國際化來形成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與國際化競爭力。[2]”這樣培養出來的對外漢語人才才能真正成爲實踐性、社會性、創新型人才。

(三)引進優秀師資

我校對外漢語師資的'引進迫在眉睫,師資決定了課程的質量和特色。應該引進和聘請對外漢語專業教師,尤其是高職稱教師,以及有實際跨文化交流和教學經驗的教師和學者,開發國內國際資源,增強與國內同類院校的交流,並聘請優秀外教授課。招收更多留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教授留學生的授課實踐中,與留學生多交流。另外,還應結合我校人文和地理歷史特徵,發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作爲選修課程,如硯文化,潮汕文化,旅遊文化,龍母文化,聘請這方面的教師、學者擔任對外漢語學生的課外文化指導教師。還應適應世界上漢學熱的潮流,開設一些國學、國際漢語學等語言文化類選修課,聘請知名的客座教授來講座,組織本校的教授博士講壇,以優秀的師資從語言、文化、教學各方面促進學生的培養。

(四)努力建設雙語教學團隊

對外漢語的專業特點必須要求學生能夠雙語教學,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校在錄取對外漢語專業學生時,英語分數要求高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英語優勢比較明顯,具備雙語教學的語言基礎。英語已成爲世界普遍通用交際語,從國家漢辦的網站可瞭解,在全世界322所孔子學院中,歐洲、美洲、大洋洲開設了220所,佔總數的2/3,均爲英語語言國家[3]。我校英語教師資源豐富,具有開設英漢雙語教學的條件。但目前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只停留在能與外國人進行簡單日常對話和口語溝通層面,運用對外漢語專業術語進行課堂教學的能力根本沒有。當然,這需要引進優秀的師資才能實現,在優秀師資基礎上,大力打造雙語教學團隊,以優秀的雙語教學團隊推動授課、教材、人才培養等方面質的改變。優秀的雙語教學團隊還可以拉動科研意識,在課題建設方面將學生納入課題小組,使學生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視域和實踐能力同步提升。總之,我校對外漢語專業各方面情況與我校的培養方案目標還相距甚遠,不能達到對外漢語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水平,必須在改革課程設定的基礎上,透過引進師資、增強實踐、培養應用型、社會型人才、構建雙語教學團隊等多方面來辨清自身身份,凸顯自身專業特色,建構本專業發展方向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