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3G時代,出版由誰做主-淺析傳統出版與手機出版的牽手

學問君 人氣:1.69W

[摘要]隨着3G招牌的發放,受衆閱讀習慣的改變,傳統出版勢必融合數字出版來提升核心競爭力。手機出版,作爲數字出版的重要成員,將引領一個全媒體時代,實現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以任何方式獲取任何內容。3G時代下,傳統出版與手機出版的聯手,是發展出版業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趨勢。
  [關鍵詞]3G 傳統出版 手機出版 現狀 趨勢
  
  “2006中國數字出版年會”上,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柳斌杰做了題爲《用數字化帶動我國出版業現代化》的重要報告,他指出:出版業作爲文化創新的前端,是整個資訊資源整合交流的源頭。出版業的數字化建設,在一個國家資訊化的競爭中起到支援樞紐的作用。出版業是數字資源和資產系統的主導行業,是資訊生產的專業基地,是資訊服務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數字出版將是創造傳統出版社盈利點的一塊新興之地。
  2009年7月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孫壽山指出,數字出版是全球出版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將成爲出版產業中新的增長點。數字技術帶來了出版業生產方式、運營模式、管理方式等革命性的變化,爲新時期的新聞出版業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間。
  手機,作爲數字移動終端,隨着功能的增強,通信網絡的成熟,已不僅僅侷限於一種單純的通訊工具,而是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和無線網絡於一體豐富着我們的生活。手機作爲第五媒體,手機出版將引領一個全媒體時代。隨着3G時代的到來,面對受衆閱讀習慣的改變,受衆的分衆化、小衆化,傳統出版如仍孤軍奮戰,已顯得勢單力薄。
  一、傳統出版的現狀
  1.從中國出版業的發展形勢來看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出版業隨着中國經濟的增長經歷了一個長達30年的高速增長期,總產值增長了近30倍,年均增長率高達15.99%。然而,從2007年開始,中國出版業開始進入一個深度調整期,以低速增長爲其基本特徵。以圖書爲例,傳統的圖書市場增長潛力有限,而新的數字出版的商業模式還未成熟。
  第一,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的改革預示着中國出版業微利時代的到來。隨着全國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管理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開,教材出版的競爭程度將大爲增加,教材在出版物銷售總碼洋中的比重將繼續下降,教育出版利潤勢必大幅下滑。
  第二,大衆出版領域一定程度的無序競爭和低水平競爭表明現有的盈利模式難以爲繼,轉型的壓力很大。
  第三,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深入,人員安排、工資福利、社會保障以及組織結構、業務結構、產品結構的重新調整都會對傳統的經營模式帶來衝擊,增加企業的執行成本和負擔。
  2.從受衆特點來看
  在我國習慣於傳統閱讀的60、70年代人,如今大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工作的壓力,責任的重大,他們大多忙碌於工作和家庭之間。精力匱乏,閱讀時間碎片化,閱讀數量必然有限。然而,隨着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80、90年代人,生活條件的改善,成長過程中伴隨着電視機、電腦、互聯網等新型媒介,海量資訊的衝擊,對資訊選擇的隨意性,傳統閱讀已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據聯合國預測,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1.67億人,約佔全世界老齡人口6.98億人的24%,全世界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老年人。我國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
  面對受衆羣的分化和流失,傳統出版業還是“朝陽產業”嗎?
  3.從傳統出版業對手機出版的認識來看
  雖然新聞出版總署對數字出版做了重要的規劃和部署,但是,傳統出版業長期以來“以渠道爲王”一些觀念的根深蒂固,與手機出版也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簡單對接,並沒有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第一,出版業的領導和業內人士對手機出版缺乏研究和認識,出版業內運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意識普遍滯後,大多數領導、職工習慣於舊的業態,對手機出版更是持消極態度。
  第二,傳統出版單位內部資訊化的程度普遍比較低,與整個社會存在着數字鴻溝,與數字技術開發商、軟件平臺提供者、網絡服務企業、移動運營商對於手機出版的高度熱情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第三,出版行業雖然積累了大量資訊,知識資源白白浪費。面對盜版和誠信缺失,大多出版單位擔心自己的資源在手機傳播過程中流失或貶值。比起手機出版的優點,他們關注更多的是負面效應,致使他們選擇觀望甚至不理會。
  二、手機出版的現狀 普及、貼身、自助的特點,潛力非常巨大。由此看來,手機閱讀市場未來前景廣闊,手機出版前景無可限量。
  三、3G時代下,傳統出版牽手手機出版,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隨着工信部3G照牌的正式發放,中國3G時代的真正到來,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傳統出版業獨樹一幟,已顯得不相適宜,缺少核心競爭力。出版業要求得大發展大繁榮,產業間的媒介融合是必然趨勢。手機出版,一個全媒體時代的開始,將會實現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以任何方式獲取任何內容。傳統出版與手機出版的牽手,並非是手機出版對傳統出版的簡單延伸,而是在資源配置上的有效互動,取長補短,增強核心競爭力。這是市場競爭的選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一是正向互補模式。即傳統出版的內容+手機出版的技術。出版資源可以分爲適合傳統出版的資源和適合數字出版的資源。傳統出版社主動將核心資源資訊化,擁有版權和編輯權,以合理的價格提供給運營商。此外,運營商透過瞭解終端用戶的需求,可以透過整合出版社的內容資源,並且進行加工處理,最終以合理的形式傳遞給終端用戶。
  二是逆向互補模式。即手機原創內容+傳統出版的技術。自2004年起,手機原創興起。如廣東作家千夫長號稱“中國首部手機短信連載小說”的《城外》和短信寫手戴鵬飛的作品集《誰讓你愛上洋蔥的》,前者以18萬元的高價被運營商買斷後,春風文藝出版社將悉數出版該作品,後者以“中國第一部短信體小說”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運營商不僅可以擁有版權,以合理的稿酬提供給出版社編輯出版,也可爲手機原創作品的作者和出版社搭建橋樑,根據出版社的特色建立手機出版作者數據庫。出版社也可以透過整合手機原創出版物的內容,進行整理加工,以紙質出版物發行出去。結合第一種模式,雙方可以對出版資源進行重組,各取所需。
  三是交易模式。即透過技術平臺以增值業務盈利。在數字出版時代,手機出版與傳統出版之間的界限將逐漸變得模糊。增值業務的開通,可實現出版內容的動態下載、全文閱讀、“流媒體”等特殊功能。在解決了手機付費、安全性能等因素後,手機終端用戶可直接下載傳統出版的數字化內容。這種模式下,手機出版商與傳統出版商有望實現共贏。
  當然,手機出版目前還存在標準尚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弊端。但是,總體看來,3G時代下,傳統出版牽手手機出版是出版業大發展的有效手段。無論是傳統出版還是手機出版,都不可能擁有產業鏈上的所有職能,二者只有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內容資源上都要進行完美融合,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建立起有效互動模式,充分發揮“1+1>2”的效果,才能開創出版業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郝振省.2007-200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中國書籍出版社.
  [2]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 陳昕.全球化,中國出版業的挑戰與機遇.中國網(),2009.10.17.
  [4]江翠平.手機出版的受衆需求分析.中國出版,2009.8:51-52。
  [5]手機出版:數字出版下一桶金.圖書商報.

3G時代,出版由誰做主-淺析傳統出版與手機出版的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