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生態環境影響下的城市建築

學問君 人氣:1.66W
淺論生態環境影響下的城市建築
摘要:提倡把建築置於所在的文脈上,建設經濟上合理的、符合生態的、有助於社區建設的建築方向,即基於共同關注人、自然的新的設計理論和價值觀,在滿足建築基本功能和技術要求的基礎上,既要綜合考慮資源和能源利用率,在建築生命周期內加強物質、能量的循環再生,減少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也要追求建築的個性化和文化品位,創建宜人的空間環境,從而實現建築與人、自然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生態要素;建築形態;建築環保與節能
  
  1 從生態要素到建築設計:對建築形態與外觀的影響
  
  建築出現伊始,無論“穴居”或“巢居”,都是與自然環境相對立的人類的庇護所,卻時時刻刻體現着與自然的交流和對話。生態因素對於建築的產生和發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建築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當地的太陽輻射、熱、光、陰影、降雨、水文、風、植物、地形等自然條件參與了建築生命週期的全過程,從方方面面影響着建築的功能和外觀。
  建築不是大地的“領主”,建築的造型語彙是自然風景的直接反映,任何建築最重要的關係是與自然的協調。建築的形式、佈局、室內外空間組合應與不同時(季節、時令)空(場地)充分聯繫起來,力求建築自然採光,自然通風、自然控制溫溼度。
  氣候是重要的自然環境要素。設計師在瞭解建築所在地區的溫溼度、風力風向、太陽輻射、降水等氣候要素的時空分佈變化規律後,因勢利導,透過適當的建築體量和空間組合,建築朝向,建築材料,表面色彩等選擇來滿足人體舒適感。對於炎熱地區,遮陽、通風、隔熱是提高建築空間舒適程度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騎樓、敞廊、通透、架空等設計語彙。對於寒冷地區則以保溫、納陽爲主,形成雙層牆(窗)、日光廊道,圍護結構蓄熱,封閉等設計語彙。而對於溫帶地區,則需建築空間具有可轉換的靈活性,即空間有開與閉,內與外的雙重性。中東地區傳統的雙院式住宅小而蔭庇的庭院比大的庭院涼快,從而形成空氣壓力差,引起空氣對流。即從小庭院(涼)到大庭院(熱)的穿堂風,而兩院間過道中的水槽又可以冷卻微風。
  土地是建築的載體,建築適應於土地成爲其存在的條件。土地透過地質條件、地形地貌影響着城鄉、建築的佈局和形態。地形地貌從形態上直觀的影響着城市佈局與建築形態。在中國陝西、甘肅、山西等黃土高原地區,窯洞作爲一種特有的建築形式,既符合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又體現了獨特的地質特點。黃土高原的條條沖溝,塊塊坡地上挖掘而成的黃土窯洞,既不佔耕地,還可防止水土流失,冬暖夏涼,適於人們的居住要求。對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說是對土地“文脈”的一種延續。地下空間的開發是對土地的創造性利用,不僅提高土地利用率,還意味着較低的運營費用和能源消耗。中國古老的“覆土建築”——窯洞就是早期開發地下空間的居住地設計。
  自然界爲建築的營造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一般建築通常採用當地資源:木材、石材、土等等。北京的紫禁城、雅典衛城、福建的客家土樓分別是由這三種材料建成的建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植物材料可以利用。蘆葦、麥秸以其柔韌的特性與黏土結合在一起製成土坯磚,可砌築既堅固耐久又保溫隔熱的建築材料,在許多地區。茅草是很理想的屋面材料。在非洲的有些地方,甚至用牛糞作爲屋頂的覆面材料。竹子的應用就更爲廣泛了,既可以直接用作建築的結構材料,也可以加工成各種構件。
  
  2 從建築運營到生態環境:建築環保與節能兩重性
  
  作爲城市人工環境的主體——建築,其內外部的物流、能流、資訊流的利用效率和程度關係到城市代謝質量水平。建築從建設到使用需要不斷與外部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消耗地球資源,同時又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歐洲,約有半數的能源消費被用於房屋的建造和維護。可以說建築對資源耗竭,環境惡化等問題有直接的影響。而因勢利導-合理利用生態因素建造房屋。既可以有效的減少建築運營時所需的能量損耗,節約資源,又可以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避免污染環境。下面就從節能、環保兩個方面分析建築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