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分析當代雕塑發展中材料觀的轉變

學問君 人氣:2.67W

摘要 :文章從材料的發展、材料的含義、特性以及當代雕塑發展中材料觀的轉變等三方面展開,重點討論材料在雕塑中的語言變化、由材料作爲形式因素使用逐漸轉變爲材料作爲觀念使用的過程。

分析當代雕塑發展中材料觀的轉變

關鍵詞 :雕塑 材料觀 觀念

一、材料發展的概說

“設計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現象是,每一次新材料的出現都會引發一場新的設計運動,形成設計文化發展的推動力。因爲人類是在發掘和認識材料中提高設計的進取意識,材料提供了設計家創造的豐富靈感。”藝術作品在不同材料的作用下體現出各個時代的文明程度和發展規律過程。從遠古時期的石器開始,人類經歷了陶器、青銅器、鐵器、漆器、瓷器、絲綢、金銀器等等許多以材料爲依託的文明進程。現代文明中的玻璃、鋼鐵、塑料、橡膠、纖維、紙張等等新材料的廣泛運用,構成了一種時代文化的象徵。因此,材料的被認識和被利用是人類設計史上極其有意義的事情。羅丹之後的大多數的雕塑家都以極盡追求形式爲目標,他們從事雕塑的過程就是研究材料、形式和空間關係的過程。但是,對形式的追求終會有盡頭。因此,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隨着後現代主義的出現,成品雕塑、廢品雕塑、包裹雕塑、裝置藝術、觀念藝術、行爲藝術紛紛以“雕塑”的名義登上藝術舞臺。材料的更進一步擴展來自於後現代藝術標誌的現成品的使用。隨着觀念成爲“材料”,藝術的母體由形式擴展到社會、政治、性別與文化的差異和大衆文化這些上層建築。材料在現代藝術和設計中的應用更加廣泛;“材料”被藝術家當做最爲直接的表現思想與觀念的媒介,使它具有全新和獨立的價值;它揭示出“材料”在未來藝術發展過程中將成爲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二、當代雕塑中材料觀的轉變

在欣賞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自己除了留意這件藝術作品的自身所表達出的形式美感同時,還會爲某種特定材料所表達出的精神內涵及語言激動不已,於是一種非約定的'結果讓雕塑家們不再僅僅侷限於雕塑工藝、形式、題材、空間等潛在因素上,而是開始更關注材料的應用上來。材料如何應用?雕塑作品最終以什麼樣的面貌展現在大衆面前?材料的選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人類智能所發展的結晶不斷地提醒着藝術家,人們早已不滿足泥土的味道、銅的滄桑,人們希望看到的是進步、是創新。這樣一來,材料在雕塑中的語言開始變化了,由材料作爲形式因素使用逐漸轉變爲材料作爲觀念使用。

(一)材料作爲形式因素使用

在早期雕塑中大多是使用天然石材、青銅、木頭、金屬、陶瓷等材料,這些都屬於傳統的物質材料。用這些材質加工後的作品不乏經典之作:像米開郎基羅用石材雕成的作品《大衛》《摩西》,布郎庫西的《吻》等等。他們對雕塑材料比如木、石和銅本身的質地美,以及材料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細緻而複雜的美感特別重視,他們對材料的工藝上的把握相當成熟,他們並不看重透過材料對作品思想的表達。在這種情況下,材料不具備任何象徵意義,完全靠藝術形式本身的魅力來打動觀衆。

戰後,金屬雕塑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金屬材料的廣泛出現,意味着雕塑語言的一次深刻轉向。由於戰爭的原因,使用古典式的鑄造方法不僅材料缺乏,而且成本相對很高。藝術家開始將眼光投向那些因爲轟炸和拆建而留下來的廢舊材料,由於工藝並不複雜,成本也相對低廉,廢舊工業材料和新加工技術的使用不僅使新的雕塑作品的體量變得巨大,也迫使人們開始使用一種新的目光審視工業技術帶來的新美感。

(二)材料作爲觀念使用

從亨利·摩爾到戴維·史密斯,從託尼·史密斯到極少主義,他們所追求的都是形式主義的美學價值,而杜尚的觀念和方式就像一個幽靈不斷出現,“現成品”幾乎成爲戰後雕塑形式中的核心因素。顯然,觀念藝術的出現將極少主義的雕塑轉變到一個完全非材料的程度。而對於藝術而言,最重要的材料只是“觀念”。下面透過一些例子闡述筆者的幾點看法。

1.現成品的出現

以現成品這種媒材來創作的作品可以從畢加索和杜尚談起。“拾來的材料”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從杜尚著名的雕塑作品《牛頭》中看到,他將一個自行車車座和車把拼貼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牛頭的形象。而對後現代雕塑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杜尚的作品《泉》,則直接在一個小便器上籤上了“”的名字,作爲一件雕塑來展覽。這種雕塑材料觀的變化,說明了雕塑創作面向當代文化的轉型,這種轉型爲雕塑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力。人們發現雕塑材料的廣闊天地,居然有那麼多的材料都可以用作雕塑材料,可以既不雕、又不塑,可以焊接,可以集合,可以廢物利用,可以用現成品……

2.對材質原有的視覺效果進行創作,材料成爲文化與精神的載體。

當代雕塑中的材料問題使得雕塑家不僅僅只是考慮材料,而是發掘材質的特性,尋找有深層意義、有社會文化含義的藝術語言。中國雕塑家們受着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雕塑的影響也開始了雕塑的變革和創新。從90年代初開始,隋建國的雕塑語言主要轉變爲材料的語言。他尋找石頭、鐵、木這些基本材料,透過材料之間的並置從中發現沉重、厚實。他的作品《結構》是用鐵與石的連接和對抗,《結構》是一系列作品,與之同一個時期的作品還有《地罡》等;這些作品有着較強的文化指向,對抗和衝突反映了壓抑與反壓抑、封閉與反封閉之間的關係。材料的重要性似乎不得不引起雕塑家的關注,材料已成爲視覺文化與雕塑的焦點。

3.透過材料之間的置換,使作品情感化

一些雕塑家在使用材料的時候得心應手,把個性與材料之間的依賴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克萊茲·奧登堡是波普藝術運動中最有天才的藝術家之一。像他的作品《覆蓋着美麗皮毛的冰淇淋》《軟廁所》《軟打字機》等透過材料的置換,用軟質的材料歪曲了這些物體的本性,從而干擾了對現實生活價值的解釋。這些作品與個人的生活、精神狀態有關。作品的智慧在於,把材料的表現力與現實文化情景以及傳統文化資源結合得恰到好處,透過材料之間的置換,產生新的情感表達,向傳統雕塑告別。

4.嘗試新的材料、新的雕塑構造方式,也是前衛的形式革命的重要內容。

從早期的觀念藝術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傳統物質材料幾乎已經成爲邊緣材料,除了現成品的使用外,藝術家們開始使用各種材料乃至觀念和語言。如“軟雕塑”以纖維材料的特殊表現力和柔軟、溫暖的質感,改變了傳統硬質材料雕塑的屬性,開始突破傳統的雕塑邊界,彌補了現代建築的冷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