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碎片化時代下科技傳播的新局面

學問君 人氣:9.72K

 摘 要:科學技術作爲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之一,只有透過傳播,才能使科學家的個人知識轉化成爲社會大衆的普遍共識,使單一的技術理念與生產力等要素相結合,促進公民科學素養的提高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迎來了一個碎片化的時代,在當前背景下,人們對資訊快餐化的需求,使科技傳播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該文將針對碎片化時代下科技傳播的新局面展開討論分析和研究。

碎片化時代下科技傳播的新局面

關鍵詞:碎片化時代 科技傳播 新局面

早在五四時期,“科學”和“民主”就一起被當作解放人民思想的兩面旗幟,據瞭解,我國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把“科教興國”當作基本國策的國家。但據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僅爲3.27%。而主要發達國家公民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經達到了這個水平,我國的科技傳播任重而道遠。

隨着社會發展趨勢逐步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指出,“這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受衆碎片化、資訊碎片化、媒體碎片化。”因此,在碎片化時代下,爲了促進科技知識的普及,科技傳播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1 受衆碎片化導致科技傳播對象分衆化

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讓資訊更新速度成倍增加,人們難以承受全部的爆炸資訊,只能有選擇性的接收部分資訊。而因人們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各自世界觀、人生觀、興趣愛好的差異,導致受衆被分割爲一個個碎片化的受衆羣。因此各個不同的媒體、不同的欄目,都會根據各自的定位和實力,改變其傳播內容、傳播形式、傳播風格來滿足不同受衆羣的要求,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

傳統媒體方面,例如中央電視臺爲了滿足家庭婦女興趣點創辦的健康之路、天天飲食等欄目;滿足知識分子興趣點的人與自然、探索發現、走進科學等欄目;滿足農民羣體興趣點的農廣天地、致富經等欄目。根據不同受衆對科技知識不同的興趣點開辦不同的欄目,全面地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電視觀衆的需要。

新媒體方面,例如以“喚起大衆對科技的興趣”爲最終理想的網絡社區――果殼網,其設定了主題站和小組這樣兩個板塊,一個由果殼網內部編輯策劃製作,提供相對權威的科學知識,另一個發揮果殼網用戶的能動性,讓其根據自身不同的興趣點加入不同的小組,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深入培養自身的興趣愛好。

2 資訊碎片化導致科技傳播內容淺薄化

隨着傳播媒介的發展,以及受衆身份的變化――從單一的受傳者到互動的傳受雙方,再到如今的`主動傳播者。人們不滿足於“說什麼聽什麼,播什麼看什麼”的傳統接收內容的方式,而是力爭做自己的議程設定主導者,聽我想聽的,看我想看的。

以微博爲例,作爲一種與快節奏時代相契合的新興網絡媒體,利用微博平臺傳播科技知識。一方面由於其內容字數限制,註定只能淺顯的碎片化的傳播科學知識。另一方面,當今人們心理普遍浮躁焦慮,注意力難以集中,本應嚴肅的科技知識想要抓住人們的眼球,甚至不得已進行娛樂化的加工,這也會導致一些不良後果,如對於科學知識淺薄的理解,讓科學謠言甚囂塵上,甚至引發大規模騷亂。

3 媒介碎片化導致科技傳播媒介的多樣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傳播媒介的基礎上,網絡媒體、手機終端、移動電視等新興的傳播媒介大量涌現。這些新媒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極爲迅速,影響力迅速擴大。

根據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公民獲取科技資訊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爲:電視(87.5%)、報紙(59.1%)、與人交談(43.0%)、互聯網(26.6%)、廣播(24.6%)、一般雜誌(12.2%)、圖書(11.9%)和科學期刊(10.5%)。2010年公民利用互聯網渠道獲取科技資訊的比例明顯提高,比2005年的6.4%提高了20.2個百分點。由此看出,普及科技知識不再單純依靠傳統媒介,新媒體的強勢崛起讓科技傳播媒介日趨多樣化。

4 結語

受衆碎片化、資訊碎片化、媒介碎片化所共同構成的碎片化時代讓科技傳播效果有了顯著的變化。一方面傳統媒體由於其自身的特性,受困於複雜的後期製作和繁瑣的審覈流程,而爲了滿足大多數人的口味,傳播科技知識不可避免的會有呆板性和侷限性。而在新媒體碎片化傳播的時代,科技知識傳播不再受時空限制,不僅可以實現科技資訊的即時上傳和即時接受,提高了科技資訊的傳播效率,滿足了異地科技資訊的交流需求。其資訊容量更具有無限的可擴充性,也使科技工作者能即時掌握科技資訊的最新發展動態,大大拓寬了科技傳播的時空界限。更重要的是,在傳播過程中,新媒體的多種表現形式使得傳播者和受衆羣之間可以形成良好的即時互動,讓傳播效果更加持久,影響更爲深遠。這些傳播效果的變化是過去傳統媒體時代無法比擬的。

另一方面,根據蒂奇納的“知溝理論”假說,大衆媒介傳送的資訊越多,社會經濟地位不同的羣體間的知識鴻溝就越有擴大的趨勢。因此,以新媒體爲傳播媒介的科技傳播,暫時只能侷限於特定羣體,難以形成大衆科學素養的普遍提升,使科技資訊跨越時空在不同個體間實現知識共享。以果殼網這樣的科學傳播網站爲例,其影響力只限於固定的用戶羣,普通大衆沒有持續性的媒介接觸行爲。所以,其用戶和粉絲羣體掌握的科學資訊相對於普通大衆更多,他們關於科學資訊的知識鴻溝也就越大。[1]

科技的發展將決定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高效的科技傳播手段才能推動科技的普及。在碎片化時代下,我們更應該結合時代特點,弘揚科技精神的作用,改革創新科技傳播模式,更好的適應碎片化的時代。

參考文獻

[1] 程名.基於網絡傳播技術的“有反思”的科學傳播的批判研究――以“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爲例[J].東南傳播,2012(12):11-13.

[2] 陳鵬.新媒體環境下的科學傳播新格局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3] 趙亞輝.風險社會視角下的中國科技傳播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