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牀診治體會

學問君 人氣:2.19W
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牀診治體會
 探討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診療經驗及慢性硬膜下血腫鑽孔引流術後併發症的防治。積極預防和處理慢性硬膜下血腫鑽孔引流術後併發症,有助於改善預後。
硬膜下血腫  慢性  引流術  併發症
        慢性硬膜下血腫在神經外科比較常見,對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腫148例,探討診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經驗教訓,現作回顧性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48例患者,男142例,女6例,年齡37-76歲,其中>50歲118例,佔79.7%。有明確外傷史124例,佔83.8%。病程3周-2個月。拔管時間2-6d。
        1.2 臨牀表現
        頭痛者136例,噁心嘔吐92例,有精神症狀者54例,錐體束徵陽性者42例,一側肢體無力108例,偏癱78例,術前神志清楚118例,嗜睡18例,昏迷12例。發病時間2d-2個月。
        1.3 影像學檢查
        全組均經頭顱CT掃描確診。其中CT呈均一低密度66例,低密度中有高密度的混雜密度者54例,等密度者28例。在CT片上均表現爲新月形密度異常影,同側腦室受壓,腦池消失,中線向對側輕度偏移,顱內血腫量在70-130mL。148例中、雙側血腫34例,左側66例,右側48例。血腫呈多房性2例。腦中線結構移位<1.0cm 18例,1.0-2.0cm 106例,>2.0cm 26例。出血部位:左側額顳部者44例,右側額顳部者36例,左側額頂枕部者56例,右側額頂枕部者46例。
        1.4 手術方法
        148例患者均採用鑽孔引流術,其中58例額顳部慢性硬膜下血腫於血腫最厚處鑽孔、沖洗引流,另外90例均在頂結節附近鑽孔引流。術中有38例採用側臥位,其餘均爲仰臥位,頭偏向健側。所有患者均採用局麻或基礎麻醉,根據頭顱CT定位於血腫最厚處作一頭皮直切口長3.0-4.0cm,乳突牽開器牽開頭皮,顱骨鑽孔一個,十字切開,可見醬油色液體流出,部分可見絮狀物流出,將前端有兩個側孔的8號尿管置入血腫腔內,用生理鹽水反覆沖洗至沖洗液變清,於切口處將引流管固定於頭皮上,將骨孔儘量處於最高點,並由骨孔及引流管向血腫腔內注滿生理鹽水,將氣體排出。術後每日輸入生理鹽水2000-2500mL,並囑患者大量飲水促進腦膨起。2-6d內引流管無液體流出後複查頭部CT,大部分血腫基本排盡,腦受壓解除,給予拔除引流管,少數調整引流管位置後繼續引流,但引流管留置時間未超過7天。
        2  結果
        148例患者無死亡,神經系統症狀基本解除,頭部CT複查血腫消失,腦室受壓解除,中線結構居中,部分有少量積液。出現併發症46例,其中顱內積氣16例,硬膜下積液26例,腦挫裂傷2例,腦脊液漏2例,血腫復發4例,其中2例再次手術後繼發硬膜外血腫,給予行幕上開顱血腫清除術。
        3  討論
        3.1 發病特點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臨牀上的常見病之一,目前對於血腫的出血來源和發病機制尚無統一的認識。有報道,50%-84%的患者有明確的頭部外傷史[1],本報道有明確外傷史124例,佔83.8%與文獻基本相符。
老年患者由於腦組織萎縮,硬腦膜與皮質之間空隙增大,更易發生慢性硬膜下血腫,頭部受外力作用後,腦組織在顱腔內的移動度較大,最易撕破自大腦表面匯入上矢狀竇的橋靜脈,其次靜脈竇、蛛網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損出血[2],血液集聚於硬膜下腔,引起局部的炎性反應,形成包膜,同時由於局部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纖溶亢進、包膜內層圍繞血腫處,在血腫的炎性刺激下,持續新生不成熟的毛細血管,不斷滲出不凝血以及包膜外層纖維化,進一步促進了血腫的增大。
        3.2 治療
        慢性硬膜下血腫一旦發生,不易自愈,通常需採用手術治療,目的是阻斷纖溶酶原的作用和佔位效應。目前,對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治療意見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即因施行手術治療,療效堪稱滿意,如無其他併發症,預後多較良好[2]。
        4  體會
        鑽孔引流沖洗術是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首選方法,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治癒率高等優點[3],但術後仍有較多的併發症發生,如不及時正確的.處理,可導致嚴重後果。本組出現的併發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