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基礎教育研究中的兒童

學問君 人氣:9.65K

基礎教育研究與教育教學實際相脫離是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頑疾,相關部門也爲此做出過很多的努力。比如,爲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課改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倡導基礎教育“堅持能力爲重”,也是要求“把學生放到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師生平等對話,推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6]國務院總理溫也曾作出批示,強調兒童的自我教育,強調兒童的學習就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兒童應該根據自身和本校情況,進行教育研究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總的說來,兒童作爲學習的主體、教育教學的直接對象和教育研究成果的直接體現者,應該更能直接有效地參與教育研究中來,以彌補基礎教育研究脫離了實際的不足,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良好發展。

基礎教育研究中的兒童

一、基礎教育研究中兒童參與的可行性

1、兒童研究意識的發展使其主觀有意願參與基礎教育研究。隨着基礎教育階段兒童在教育教學中主體地位的確定,兒童對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本校的教師,甚至整個教育界越來越形成一種應然的看法。最常見的是對本校的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見解,比如學校應該進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減少對校規校紀的過分強調,增加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或者是某門課程教師題海戰術應要弱化等等。這就是當今兒童基礎教育問題研究意識的強烈體現。另外,兒童還期望自己的想法得以表達,並得到實施,期望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一種更貼合實際的方式進行。而現代社會知識資訊的高度共享化給兒童提供了各種訴求利益和解決問題的渠道。因而,兒童教育研究意識指兒童研究主體對自己所能涉及的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現象及其相關問題形成應然看法,並有將此種看法付諸實踐,經過不斷觀察、體驗、分析、總結,使所研究問題得以解決的慾望和決心。在兒童的教育研究意識已經萌發的條件下,對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進行提倡和宣傳,不僅能滿足兒童參與教育教學研究的訴求,更好地激發兒童參與的興趣,也能引起學校和相關部門的重視,爲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提供給更多的渠道,爲兒童開展研究提供更多的條件和幫助。

2、兒童研究能力的發展使其參與基礎教育研究具有現實操作性。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的能力包括兒童主體在基礎教育研究過程中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質。首先,基礎教育研究所需能力應與研究的方向和性質相一致。兒童所參與的基礎教育研究是沒有特定範式的,具有與“反思型學習”類似的反思性特點,所以不像正統的教育研究那麼嚴格和系統化。兒童教育研究的這些特點決定其所需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不高。其次,具備教育研究興趣並主動參與教育研究的兒童,一般來說,是有較爲出色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抗壓能力,只要接受相關的培訓,就能掌握研究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最後,兒童參與到基礎教育研究,應得到校方和其團隊的協助。因此,不管是從事研究,應對研究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還是面對研究的最終結果,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都具有現實可操作性。

二、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的內涵

(一)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的概念界定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是指兒童作爲基礎教育研究主體之一,在一定的團隊支援下,融匯先進教育理念並立足於自己的學習,透過對本校教育教學現象或學校管理現象進行持續不斷的觀察、體驗、分析和總結,以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和促進兒童良好發展的研究活動。值得指出的是,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並不是訓練兒童成爲專業的教育研究者,掌握全方位的教育科學研究理論,使其研究活動成爲強制性任務和畢生目標;而是在不影響兒童正統學習和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情況下,鼓勵有一定教育研究能力和興趣的兒童參與到本校研究甚至整個教育領域的研究中來。比如針對學習生活中碰到的困惑、問題和所關注到的'一些教育教學現象和學校管理現象,開展自我研究或校本研究。當然,限於兒童的知識水平、研究能力和心理成熟程度,學校或相關部門應當爲這些兒童研究者適當地開展教育研究培訓,普及教育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甚至讓感興趣的教師、學校管理者或專業教育研究者也參與其中,適時適當地給予指導,以便兒童教育研究的有效開展。

(二)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的內涵解說首先,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是在本校內進行,是在不影響兒童扮演學生角色的前提下從事的研究。基礎教育階段,兒童的本職是學習,其參與基礎教育研究是在學有餘力的前提下進行的。而且在處理教育研究和學習的關係上,必須做到以學習爲本,爲了學習而研究,在研究中始終貫穿學習。這樣才能使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達到促進兒童學習和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其次,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必須綜合兒童這一特殊研究主體的視角和教育觀。基礎教育研究中的兒童具有雙重特殊身份,學習者和研究者。由此決定了兒童這一研究主體的視角是特殊的,既從研究者的角度出發,又會從研究對象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自己從事的研究。而且,傳統意義上的教育觀,是教育專家、學者對教育教學現象高屋建瓴的概括,難免有脫離實際或失之偏頗之嫌。因此,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必須綜合兒童的視角和教育觀,研究兒童的學習,研究課程教學,研究教職工怎樣服務於教學,探究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等等。另外,在研究過程中,除了要融匯先進的教育理念,並以此作爲研究的基礎支點,兒童還要有獨立的思考空間,注意不斷擴大思考的廣度、深度和關聯程度,[2]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使自己的思想、人格和願望滲透到研究過程中去。最後,兒童進行基礎教育研究的方式,是要進行持續不斷地觀察、體驗、分析和總結。不管是兒童羣體的學習生活,還是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甚至其他教育教學相關的現象,兒童研究者都是身處其中。這是兒童教育研究者的優勢所在--很好地具備了質性研究1的條件。

三、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

能解決教育研究與實際相脫離問題的特性分析在基礎教育過程中,兒童參與教育教學的程度決定了其對知識的量和質的獲取程度。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兒童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教學各要素中起主導作用。[7]因此,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能解決傳統教育研究與實際相脫離的問題。

(一)兒童在校生活的長期性決定其把握所研究問題的全面性有研究發現,兒童只作爲教育研究的對象,而得出的研究結論不能很好地應用於實際,[8]因爲這樣的研究成果缺乏實用性和全面性。而兒童作爲研究主體參與到基礎教育研究中來,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因爲兒童大部分時間在學校中度過,對教育教學現象和學校管理現象都非常瞭解。比如校本教材的開發和應用問題,很多學校相繼編排了各色各樣的本校教材,但是廣大師生家長卻很擔憂本校教材的質量。對於兒童來說,他們更是自始至終都身處其中,耳聞目見各方面的言論。因此,可以將此作爲所研究問題。而且對於採用何種研究方法,從哪些渠道可獲得相關資訊等,有更爲全面的把握。在研究過程中,也知道如何應對所碰到的困難和挫折。另外,兒童在校生活的長期性也爲其及時地跟進所研究問題提供了便利,從而更爲全面地控制教育研究沿着正確方向進行。

(二)兒童參與學校生活的深入性決定其研究的深刻性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管理活動等,都是圍繞兒童的學習和發展而展開,因而,兒童參與和感受的程度是其他基礎教育研究主體所不能及的。顯而易見,如果能挖掘到兒童內心對於教學方式方法的需求,學校或教師在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的努力上更易於成功。而且兒童作爲基礎教育研究主體,是在田野式狀態下進行的研究,極易獲取第一手資料和最真實的資訊。[9]相對於一般調研員找受衆學生談話或觀察受衆學生的反應等方式獲得的資訊反饋,兒童更易於從周圍同學的言行舉止得到相關反饋,而且獲得的反饋資訊也更爲全面深刻。因此,兒童參與教育教學研究,是極具深刻性和針對性的。另外,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更容易擴大研究成果產生的影響。

(三)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的雙重角色決定其研究的科學性首先,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天職是學習,社會賦予的特定身份是學生。而當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時,其特殊身份就是教育研究者,一名深入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員。這雙重角色有利於兒童將教育研究和教育教學實際聯繫起來,使教育研究成果能應用於實際,使學習和研究共生互補、相互促進。其次,參與基礎教育研究中的兒童,既是教育研究的主體,也是研究的客體。這種雙重角色有利於兒童全面考慮研究主體和客體雙方面的立場和需要,使教育研究沿合情合理的軌道有效開展。因此,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不僅讓教育研究活動容易開展,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兒童研究教育的科學性。另外,參照盧因的行動研究理論,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者是一種應用型研究,是把特定的教育問題作爲研究側重點。例如校本教材的開發和應用,兒童一方面作爲校本教材的主要使用者,他心中有“消費者”對校本教材的理想構圖,希望校本教材包含現有教材所不具備的內容,或者刪除了現有教材裏被兒童視爲“老、大、難”問題的內容。另一方面又作爲研究員,以一種理性的思維角度對待校本教材內容,最終在兩者之間做出妥善的協調。

所以,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的目的是爲了解決的是“應該怎樣”和“如何做”等事實判斷和價值取向的實際問題。[9]這種研究的實際性和目的性使得兒童研究教育過程中必然採取目標管理的方式層層遞進進行,所以極具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