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國古典詩歌演唱中的審美

學問君 人氣:2.75W

(一)要“以字行腔”,歌唱時“咬字”的關鍵在於字腹以及字與聲的結合
在演唱上應注意中國漢字的四聲走向與音樂旋律聲腔的緊密結合,從而使詩詞、旋律與演唱三方面能和諧統一,更好地表達出詩詞的內容來。 這一點在演唱《陽關三疊》時我們已經深有體會。在聲音的運用上,不宜有大幅度、強烈的音量變化作爲對比,而應該以抒情性爲主。過分的音量變化會導致破壞其音樂的協調和詩的意境。聲音一定要依附在氣息上,要注重氣息控制的適當力度,不能過分猛,韌性要強,應注重氣息的連貫、流暢。喉嚨空間的保持力度要適中,喉嚨開度過大以及過重的喉音、鼻音都會使聲音顯得滯重、誇張,不正常的過快或過慢的顫音都會帶來對作品風格意境的破壞,造成聲音的不穩定、不連貫和演唱的費力。不宜濫用爆破音、聲音要統一,起音要準確。演唱中國早期古典歌曲應特別強調意味美。這些歌曲在情感的表達上雖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性的情感衝突,但應該仔細體會作品細緻、內在以及向心靈深處滲透的情感,要講究音質的純美和情緒的內斂,注重中國詩詞的獨特韻味。特別是在演唱上應該更注重古典詩詞的高雅氣質以及所蘊含的吟誦味兒,聲音的運用上相對柔和,音色要求圓潤平和,節奏處理上更平穩。在情緒上,更多地表達出一種懷舊、傷感和惆悵的情調。

中國古典詩歌演唱中的審美

(二)演唱古典詩歌還要注意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立的最高審美範疇,集中體現了華夏民族的審美理想。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意境美體現得尤爲卓著。展讀唐宋詩詞,一枝紅杏,一聲鳥鳴,一灣春水,一縷孤煙,都能配合作品所要抒發的感情,營構一種極富意味之情境,使人如墜其中,忘懷身之所在。長期以來,一些演唱者在詮釋這些歌曲時,只是“會唱”,而往往忽略自身對歌詞意境深刻的把握與理解,尤其是演唱一些詩詞性的作品,沒有從意蘊上做到充分的把握,就偏離了古典歌曲的演唱風格。筆者認爲,每一位歌唱者,都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透過對中國古詩詞意境的把握與理解,更好的揭示作品的永恆魅力。透過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研究更好的體會詞與曲相配生成的美好意蘊。透過對詩詞與曲的巧妙配合的感悟,讓這些具有耐人尋味的和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深入內心,從而讓大家瞭解這而藝術歌曲中既有“大江東去”的雄闊,又有“聲聲慢”的婉約;既有“執手相看淚眼”的兒女情長,也有“驚濤拍岸”的慷慨高歌;既有“金戈鐵馬”的呼嘯,也有“月夜蟬鳴”的靜思。可以說,中國古詩詞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同時又有着極強的歌唱性。
就審美意蘊來講,中國古典歌曲既體現出中國語言文學的凝練多彩,又體現 出中國傳統音樂的華美律動,既展現了詩詞作者的才華風韻,又展現出華夏文化的絢爛多姿,是古詩詞與藝術歌曲的完美統一。中國古詩詞嚴格的遵循着詩詞的格律要求,在形式上體現出嚴格、規整、押韻、統一的特性。琴歌《梅花三弄》《碣石調•幽蘭》在這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古詩詞,代表着我們語言文化的卓越成就,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藝術歌曲,意境幽深,充滿着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詞曲共融的文化結晶與華夏文化的審美理想和審美周求一脈相承,其審美意蘊,體現着我們民族文化思考和文化追求的風貌特徵,體現出東方文化獨有的精神風貌和美學。

(三)藝術的處理與忘我的演唱
瞭解了歌曲的真情實感後,就應該對歌曲處理有一個全面的總體設想,這裏包括整個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問題。當然這些設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隨心所欲的,歌曲的結構、曲體、調式旋律的起伏發展,直到節奏、和聲等給演唱者以藝術表現的總啓示,它們可以指引歌者內在情緒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層次。在演唱中特別要把握好藝術的對比性,如一首歌的敘述性和歌唱性的區別,一首歌曲中強弱、輕重的變化,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點(高潮處)和低點。一般來說要突出高點,一定要把低點放低,一定要有鋪墊的過程,否則一個勁兒地強或一個勁兒地弱是達不到藝術效果的。處理歌曲時,畫龍點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點句、字。重點的詞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強調,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個經過音上深下功夫,反覆練唱,認真尋味,找到最適宜的表現手法。也就是說演唱者必須按照自己的`總體設計反覆演唱攻克難關,直到自己的處理化爲真情的體現。
    歌唱者要演唱好一首古典歌曲,首先要使自己處於興奮而又激動的歌唱狀態。“真真假假”是藝術表現的特定手法。“假”是爲了表現“藝術的真”,“假”,是表現“真”的藝術技巧。真入假出而不失爲真,才能發揮藝術的真實性和表現的真實性的統一,才能發揮藝術感染的強大作用。因此我們在演唱時一定要把握好這兩者的關係,恰到好處地來表現藝術。在平時的聲樂學習中,我們發現一些人在演唱時精神高度緊張,前怕狼後怕虎,滿腦子私心雜念,這樣的歌唱狀態是絕對唱不好歌的,更不用說感動觀衆了。因此我們講的“忘我的演唱”就是要演唱者丟掉一切來自思想上的或者聲音上的包袱,消除一切緊張因素,以既充滿激情而又放鬆自如的狀態進入演唱,要知道,只有情感得到了解放,才能得到自然而舒暢的聲音效果,纔能有更完美的感情表達。

(四)古典韻味的體現
演唱一首古典音樂作品是個複雜的勞動過程,它對演唱者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成功的演唱者不僅能準確地領會和傳達歌曲的藝術意境,同時還能透過自己的再創造,挖掘歌曲裏某些潛在的、甚至作曲家沒有料想到的東西。中國傳統的古琴音樂更是講究韻味兒,而種種韻味兒作曲家無法提供,它必須由演唱者自己去體會和創造。成功的演唱者並不滿足於曲譜中所記下的音而必定會在音外的腔上下工夫(腔也就是韻味),並用得恰到好處。在你唱熟了一首新歌后,根據語言的特點、感情的需要,就會自然而然地在音調的旋律音上增加一些其它的音,使之成爲裝飾音、顫音、滑音、倚音等,唱起來就會更加動人和自然,就更有味道和美感,這就是韻味給作品帶來的新的生命力。 

六  演唱者需具備的藝術修養

深厚的文化修養與精深的藝術修養是演唱中國古典詩歌必須具備的兩種修養。一個歌唱者文學修養的深淺,會直接影響他對作品的理解和風格的把握,因爲風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修養與精深的藝術修養基礎上的。而這兩種修養 具體包括文學的、歷史的、美學的、知識和音樂基本素質方面的知識等。因爲中國古典詩歌是古典文學與音樂的綜合。還可以透過閱讀小說、朗誦詩歌、觀看電影、電視等途徑,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體驗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內在的情感活動,豐富音樂感覺的美感性。這對初學歌唱的人來說尤爲重要。
    一首歌曲或長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強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蘊藏在每個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認真地去發掘和領會。一個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風格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能把音樂的全部涵義,讓聽衆“一耳瞭然”的。
歌唱者對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時的表達則越純真,越完美。一個沒有深厚文學修養的演員,會直接影響他對作品內涵的理解。不少學唱的人,往往單純從聲樂技巧來談歌唱表現,因此平時的接觸面比較窄,不看小說不看畫,不讀詩文不聽音樂,甚至於連報紙也不常看,視野不開闊,知識不豐富,這樣的歌唱者是唱不出感情來的。要知道對作品內涵有無深刻的理解,結果是大不一樣的,因爲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纔可能做到真情的表達。
 

七  結  語

古琴音樂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古琴與中國文人極爲密切的關係,使得流傳至今的古琴及古琴曲、琴歌,沉澱了中國文人的藝術與人生的終極追求與價值觀。在大量的古琴音樂中,多方面地反映了人在自然、社會、歷史變遷中的種種感受,反映了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理想。
古典詩歌的演唱是一門比較系統的藝術學科,它涉及了心理學,生理學,語言學,美學等領域,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這種歌唱藝術應該是“有聲又有樂”,聲與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連的兩個部分。發聲、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達構成歌唱的整體,二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聲是以人身的整體作爲樂器從事歌唱的,絕非只靠嗓子、氣息或共鳴就能單獨完成的,歌唱是全身心都參與的一種表演藝術,不僅全部身體都要參加,而且包括你的靈魂。歌唱應成爲諸種因素融匯於一個整體中的扣人心絃的完美藝術,就是說,只有聲情並茂,技藝結合,才能使歌唱達到感人的境界,產生沁人肺腑的藝術成果。聲與情是辯證的統一,相輔相成。不論是專業歌唱者還是業餘愛好者,在平時的訓練中,要加強整體歌唱的意識,使歌唱發聲與情感表達同時進行,使聲、字、情爲一體,養成心靈歌唱的習慣。
歌唱藝術又是聽覺藝術,它的藝術感染力最終要靠演唱來體現,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元號變成聲音的過程,是一個藝術再創造的過程。一首好的、甚至經典的歌曲的詩詞和音樂終歸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必須透過歌唱者把它唱活才能使聽衆充分感受。因此,作爲一名歌唱者應該從各個方面來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素質,腳踏實地地進行艱苦的藝術再創造活動。
在學習演唱聲樂的道路上,我們應該遵循着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來進行系統深刻的學習,並且應本着謙虛和謹慎的學習態度來刻苦鑽研,這點對我們即將畢業的聲樂學習者尤爲重要,力求在以後的聲樂學習道路上不斷完善自己,最終達到“情”與“樂”的和諧統一,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
 

參 考 文 獻

[1]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
[2] 劉承華,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上海: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
[3] 易存國,中國古琴藝術,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
[4] 章華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古琴,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5] 金建民,中國音樂簡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6] 郭建寧,當代中國的文化選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 張曉農,中國古代聲樂藝術,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
[8] 張世彬,中國音樂史論述稿,香港:友聯出版社 ,1975年版
[9] 許  建,琴史初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版
[10] 餘立文,琴韻•藝韻•人韻——論中國傳統文人琴樂中的人文精神及其教育意義,北京:2006•北京國際古琴文化藝術周論文集

論文出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