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基於不同意義觀的同義詞界定及研究評論

學問君 人氣:1.26W

詞語透過指稱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現象而具有意義,一個詞語的意義就是它所指稱的對象,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不同意義觀的同義詞界定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基於不同意義觀的同義詞界定及研究評論

同義詞研究中的首要課題是同義詞的界定。同義詞的界定一直是同義詞研究的熱點,而且成果頗豐。池昌海曾進行總結,認爲同義詞的界定可以概括爲“意義同、近說”、“概念同一說”、“對象同一說”、“義位同一說”四種觀點。

這種分類雖然被很多論著採用,但其中有些認識較爲模糊,有些觀點值得商榷,如“意義同、近說”和“概念同一說”“對象同一說”的區別到底是什麼?“義位同一”是同義詞界定的一種觀點還是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要界定同“義”詞是什麼樣的詞,必須要說明“意義”是什麼。在同義詞界定的紛繁觀點背後,潛隱着研究者對於“意義”的看法,即意義觀。從意義觀的角度梳理同義詞的界定研究,能夠探析各種觀點的理論背景,準確抓住各種觀點的優劣。新中國成立至今六十多年來大陸地區的同義詞界定研究中,表現出的意義觀有指稱觀、概念觀、反映觀和聯想觀四種。

除以此四種意義觀爲理論背景的同義詞界定,另外還有意義觀不明和多種意義觀的同義詞界定。下面一一分析和評論。

 一、意義觀不明的同義詞界定

同義詞研究早期,學界對意義和同義詞的認識尚不深入,往往簡單地將同義詞界定爲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但未指明“意義”是什麼,哪部分意義必須相同,哪部分可以不同。如,王了一說同義詞是“意義相同”的詞。高名凱引用蘇聯學者阿布拉摩維契的定義說:“同義詞就是意義相近的詞”。

洪夢湘、孫良明、張志毅、孫玄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編寫組、楊書忠、蘇蚩、葛本儀等表述略有不同,但均是如此界定。有些界定還額外考慮了語音因素,如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同義詞就是聲音不同而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

有的語義學論著界定同義詞也採取了這種簡單化的做法。如,EvelynHatch、CherylBrown說同義詞是含有相同意義的詞(Synonymsarewordsthatsharemeanings)。d說同義詞是語音不同而意義相同或非常相近的詞(Synonymsaredif-ferentphonologicalwordswhichhavethesameorverysimilarmeanings)。JohnLyons說意義相同的詞語是同義的(Expressionswiththesamemeaningaresynonymous)。

還有的研究者藉助同義義場界定同義詞,如黃伯榮認爲“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組成的語義場叫做同義義場,義場中的各個詞叫做同義詞”,其實是循環定義。

這些界定從字面對“同義詞”進行說明,沒有明顯的漏洞和瑕疵,但傳遞的資訊少,意義觀不明,據此難以很好地將同義現象和其他相近的語言現象區分開。在此階段之後,同義詞的界定均有明確的意義觀爲理論背景,雖然有的意義觀存在問題,但相較意義觀不明的同義詞界定,是很大的進步。

二、以單一意義觀爲理論背景的同義詞界定

1.指稱觀下的同義詞界定

詞語透過指稱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現象而具有意義,一個詞語的意義就是它所指稱的對象,這是指稱觀對意義的看法。以指稱觀作爲理論背景,研究者往往將同義詞界定爲指稱同一事物或現象的詞語。如,孫常敘說同義詞“表達同一對象”,並強調判斷同義詞“唯一的依據就是它們是不是概括同一對象”。

高慶賜認爲同義詞表示“同一事物的名稱”、標誌“同一對象”。張靜認爲等義的同義詞代表的.“事物或現象相同”,近義的同義詞不表示“同一事物或現象”,也是以指稱觀爲理論背景。指稱觀的種種不合理之處遭到學界普遍批評,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語言中的詞語並非均有客觀所指,抽象名詞、集體名詞、抽象動詞、虛詞等就沒有具體所指。二是語言不是對客觀世界的鏡像反映,詞語和事物並非一一對應,一個詞語可以指稱不同的對象,一個對象也可以用不同的詞語指稱。

以指稱觀爲背景的同義詞界定,早有研究者提出批評,張志毅就明確指出“同義詞存在的基礎,不是指稱同一對象。”

2.概念觀下的同義詞界定

概念觀認爲詞義對應概念。持概念觀的研究者往往把同義詞界定爲表示同一概念的細微差異的詞語或外延相同、內涵有異的詞語。蘇聯語言學家克留耶娃以“概念同一”界定同義詞的觀點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中國學者影響很大。如,周祖謨詳引克留耶娃的觀點並表示贊同,說:“同義詞所表示的是同一個概念之內的各種細微差別”。劉冠羣引用克留耶娃的論述,說:“只有把兩個歸結成爲一個主要的概念才能建立同義詞組”。

再如,石安石認爲同義詞“是概念相同但詞義有所不同的詞”。劉叔新、張永言、張履祥、高文達、陸善採、陳滿華、石安石等均從概念觀出發界定同義詞。符淮青用概念是否同一作爲區分等義詞和同義詞的標準,石毓智以概念關係確定同義詞的範圍。概念觀與指稱觀相比,其優點是離析出“內涵”和“外延”分別加以描寫,其缺陷是將語義範疇對應於哲學範疇。詞義和概念並非一一對應,很多詞不表示概念,如感嘆詞、語氣詞、象聲詞等。以概念觀爲意義觀的同義詞界定也受到許多批評。王理嘉指出根據概念標準來確定同義詞,是不是同義詞就取決於各人對詞義所表示的概念的理解了,而各人對概念是否相同的理解可能並不一樣。

張志毅指出這樣會導致“把不同詞彙系統的‘同一概念’的詞當做同義詞。這樣也就要排除詞義大部分相同的這類詞”。孫汝建、梅立崇等對於概念觀下的同義詞界定也持否定態度。

3.反映觀下的同義詞界定

其後,研究者們對概念觀的缺點予以修正,提出概念義是理性認識的結果,是實詞詞義中的理性意義部分;實詞詞義中比相應概念多出來的部分是感性意義;虛詞不表示概念但可以表示語法關係。持反映觀的研究者主要從理性意義和感性意義來界定同義詞。如,張志毅認爲“同義詞存在的基礎是根本意義大部分重合”。謝文慶、劉叔新等從理性意義和感性意義的異同對同義詞進行分類。梅立崇詳盡闡述了從理性意義和感性意義界定同義詞的原因。反映觀相比概念觀有所進步,對同義詞的界定也從最初簡單地認爲同義詞是“意義相同的詞”到把意義對應於具體的事物現象或概念,繼而回歸語言意義本身,這是對意義有了更深刻認識的結果。

4.聯想觀下的同義詞界定

劉寧生所持的觀點與當時學界普遍流行的觀點相比可謂獨樹一幟,某種程度上與當前認知語言學在語言研究中對語言使用者的重視相契合,值得分析。劉寧生對當時的同義詞研究提出質疑,認爲界定同義詞是規定性研究,“詞的同義關係本質上是由於詞義的相同性所引起的一種聯想關係……特定語言的同義關係以聯想的方式存在於一切說這種語言的人的大腦之中。……不同的人對同一個詞可能有不同的經驗,所以潛在的同義詞典各自有不同的解釋。”

對於劉寧生的觀點,我們贊同的:一是人爲規定同義詞是什麼,沒有實用價值。語言研究應當採取對語言現象如實描寫的態度。二是對語言使用者而言,同義關係是一種聯想關係,每個語言使用者頭腦中的心理同義詞典不盡相同。我們不贊同的有兩點,一是認爲界定同義詞是規定性研究。照這樣的思路,所有的下定義都成了規定性研究,但顯然並非如此。對某種現象有了一定認識之後總結其特徵並做出界定,以便將其與其它現象區別開來,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

界定不是規定。二是過於強調語言使用者頭腦中的聯想關係。對語言使用者而言,同義關係確實是一種聯想關係,研究者當然可以研究,葛本儀就曾指出:“人們都是以其對詞義的掌握程度來劃分詞義類聚的,同時也是以此來認識同義詞的,都是以自己對詞義的認識爲根據……每個人都可以對同義詞或反義詞等有自己的理解”。

同義詞典有時也會考慮到實用性而收錄一些語言學家並不認爲同義但語言使用者分辨不清的詞,如張志毅“有時爲了實用,選收了近於同義的易混詞。”不過,語言研究者們更感興趣的是在語言使用者頭腦中引起這種聯想關係的詞義的相同性。語言使用者頭腦中的同義聯想關係不同,但詞義相同性卻是客觀存在的,並不因爲某一個語言使用者心理詞庫中沒有甲詞的同義詞乙,甲和乙在語言中的同義關係就消失了。詞義相同性纔是語言研究更應關注的問題。

總之,聯想觀下的同義詞界定強調從語言個體使用者的視角研究同義詞,提升了語言使用者在同義詞研究中的地位,但對詞義的客觀性及其在同義詞研究中的根本性地位重視不夠。

三、以多種意義觀爲理論背景的同義詞界定

有些研究者在界定同義詞時表現出了多樣的意義觀,其中以同時贊同指稱觀和概念觀的居多。如,孫常敘從指稱觀出發界定同義詞,但同文又說“有些同義詞是同一概念的不同造詞”。常敬宇說:“如果不是表達同一概念內具有細微差異的詞,……那就不是同義詞了”,但又認爲“是否指同一事物對象”等是鑑別同義詞的主要依據。武佔坤說同義詞“指稱同一事物、表達同一概念”。伍鐵平說“用不同的詞指稱相同或相近的事物,這些詞的詞義就有相同關係;有這樣關係的一組詞稱爲同義詞。詞義相同,指詞義的概念內容相同。”

有的研究者界定同義詞同時表現出概念觀和反映觀。如,張弓認爲同義詞的本質是“一組詞中各詞間(兩個或更多的詞)的基本意義核心意義相一致,而其補充的次要的意義附加的色採有細微的差異”,但同文又說同義詞的作用在於“對同一概念的表現多樣化”,同義詞“一定表示同一概念的關係”。以多種意義觀爲理論背景界定同義詞,一方面反映出研究者對意義本質的認識模棱兩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研究者們對意義和同義詞本質的探索過程。

四、同義詞界定研究評論

同義詞界定的不同觀點紛繁繚亂,但作爲其理論背景的意義觀清晰可察。綜觀上述觀點,反映觀和以反映觀爲背景的同義詞界定獲得學界普遍認可。其他意義觀均有明顯的侷限性,研究者們並不是沒有意識到,但有的研究者一邊指出某種意義觀的侷限,一邊甚至同文就採用這種意義觀界定同義詞。既然認識到某些意義觀的不合理之處,爲什麼仍用來界定同義詞呢?我們認爲,一方面,這和意義本身難以探知有關。“意義”到底是什麼,至今仍無定論,有研究者甚至倡議不要囿於意義本質的理論討論,許威漢就說:“不能在漢語詞彙的研析中喋喋不休地糾纏於尚缺乏邏輯檢驗和實踐檢驗的語義學說而強加牽合”。

對於同義詞界定,黃金貴提出只要遵守“義位同一”的基本原則,“無論作什麼表述,均不必以是非論,可容並存”。在沒有搞清意義是什麼的情況下,要界定詞義相同是什麼,顯非易事。指稱觀將詞義對應於具體可見的對象,概念觀將詞義對應於較易確定的概念,使空靈的詞義落到實處,爲許多研究者採納來界定同義詞就不足爲怪了。

另一方面,一種觀點之出現並得到衆多支援,定有其合理之處。指稱觀、概念觀及以其爲背景的同義詞界定雖有種種不合理之處,但也有一定適用範圍。如,物體詞和客觀世界的具體事物之間有對應性,判斷這樣的詞語是否有同義關係大可依據其所指是否相同。例如,可以透過觀察“電線”和“電纜”兩詞的所指是否相同來判斷它們是否同義。

“電線”指的一般是這樣一種物體:外觀上細長,有絕緣層,內部多由銅絲或鋁絲組成,用來傳輸電,多架在空中或埋在牆壁內,有單股的或多股的。電纜一般指這樣一種物體:外觀上較粗,有絕緣層和保護層,用來傳輸電或電信號,多架在空中或埋在地下、水底,多股。兩詞指稱的事物不同,可以斷定並非同義詞。再看概念觀和以其爲背景的同義詞界定,張志毅指出:“用邏輯標準代替語言標準,用概念代替詞義,是不對的。但是不能由此完全忽視同義詞的邏輯基礎。……作爲同義詞的邏輯基礎,只有一種概念關係:內涵相同或大部分相同。”

對於有概念義的詞語來說,內涵相同或大部分相同是形成同義關係的必要條件,小部分內涵相同是無法形成同義關係的。總之,對同義詞界定的不同觀點應採取辯證的態度,既要看到其缺欠,也不宜完全否定,應把握其適用範圍並可於其適用範圍內加以使用。

綜上可見,既有的同義詞界定研究主要圍繞“意義”進行。但要說明什麼是同義詞,至少需要解決兩個關鍵性的問題,一是“意義”,二是“相同”。

目前對“意義”的探討可謂較爲充分,但“相同”的問題卻很少有專門的研究。“相同”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現象還是有程度之別?一個詞語與它的多個同義詞的“相同”程度是否均一?由於“相同”問題沒有得到充分關注和解決,無法對同義詞本質形成全面而準確地認識,因此影響了以同義詞界定爲基礎的其它問題的解決,如同義詞的認定方法。研究者們先後提出的替換法、同形結合法,均是透過觀察待定詞語能否和相同詞語共現來判斷它們是否爲同義詞,但實踐表明能否替換和是否爲同義詞並無必然聯繫。有的同義詞,理性意義相近的程度高,幾乎在所有的語境或大部分語境中都可以替換;有的同義詞,理性意義相近的程度不高或感性意義有較大差別,不能替換或只能在一部分語境中替換。

用能否替換這種正誤判斷題去考察相近程度有“高”有“低”的同義關係,必然無法奏效。今後應對“相同”問題加以深入研究,力求更好地探求同義詞的本質。

參考文獻:

[1]池昌海.五十年漢語同義詞研究焦點概述[J].杭州大學學報,1998(2):59-64.

[2]王了一.同義詞、新名詞、簡稱[J].語文學習,1953(8):31-36.

[3]高名凱.普通語言學[M].上海:東方書店,1955:59.

[4]洪夢湘.同義詞的差別[J].語文學習,1957(7):28-29.

[5]孫良明.同義詞的性質和範圍[J].語文學習,1958(3):11-12.

[6]張志毅.同義詞在語法上的一些區別[J].語文學習,1958(12):36.

[7]孫玄常,陳方.多義詞·同義詞·反義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5:14.

[8]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編寫組.多義詞,同義詞,反義詞[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

[9]楊書忠.多義詞同義詞反義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2:29.

[10]蘇蚩,田振山.同義詞與反義詞[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21.

[11]葛本儀.漢語詞彙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94.

[12]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彙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192.

[13]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語言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67.

[14]EvelynHatch,bulary,SemanticsandLanguageEducatio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19.

[15]n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65.

[16]uisticSemantics:AnIntroductio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60.

[17]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80.

[18]孫常敘.漢語詞彙[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19]高慶賜.同義詞研究的主要對象[J].語文知識,1956(12):1-3.

[20]高慶賜.同義詞和反義詞[M].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7:5.

[21]張靜,蔣蔭枬.詞和詞彙[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153-155.

[22]張志毅.確定同義詞的幾個基本觀點[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1965(l):62-80.

[23]周祖謨.同音詞,同義詞和反義詞[J].語文學習,1956(2):38-40.

[24]劉冠羣.關於同義詞的兩個問題[J].語文學習,1957(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