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析在教育科研中且行且思

學問君 人氣:1.46W

 論文摘要:且行且思,在教育教學中邊研究邊深思,是教師存活姿態。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並沒有捷徑可走,只有研究,才能收穫獨到的見解。教師需心存信念,有研究意識,善於閱讀,多與共同體交流。

試析在教育科研中且行且思

 論文關鍵詞: 教師;研究;深思

且行且思,在教育教學中邊研究邊深思,成爲我的一種存活姿態。雖然在前行時,難免迷茫、辛苦,甚至有無路可走的時候;但我仍然執着、追求,並付出,我始終堅信經歷也是一種收穫。作爲一名教師,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也享受着這樣的存活狀態。曾爲應聘一個新崗位,我請熟識的人向招聘主管推薦,結果並沒有應聘成功,但主管的一句話,“要讓人相信你的才華,就擺出你的工作業績”,一直在引領着我成長。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並沒有捷徑可走,只有研究,才能收穫獨到的見解。一個人的行走並不總會一帆風順,要想成功,必須學會一些最基本的行走技巧。

一、心存信念——行走的準備

追求卓越需要教師心存信念,自我驅動,這樣才能將成長轉化爲一種自覺行爲。我們應當時時捫心自問,工作是爲什麼,爲誰而工作,是爲實現自我價值還是爲了薪水,爲自己還是爲老闆,當想清楚這些理由的時候,纔有心理支援,才能學會如何幸福工作。

有一個年輕人自認爲無所不能,畢業之後碰了好幾次碰壁,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他認爲自己懷才不遇,對這個世界感覺很失望,因爲他覺得是沒有伯樂來欣賞他這匹“千里馬”。曾幾何時,這個年輕人就是我的投射。20世紀90年代師範院校的大學本科畢業生,好一點可以分配在大學教書,最差也能成爲一名中學的教師,當一名小學教師在當時想來都覺得稀奇,這樣的處境也一直讓我耿耿於懷。爲了追求轉變,我選擇了進修這條路,成功考取了碩士學位,可是這並沒能轉變我的個人職業狀況。因此,我對於職業生活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迷茫。後來,我接觸了許多名師,瞭解了名師的成長經歷,拜讀了許多好書,漸漸明白:有時,你只是一粒普通的沙子,而非價值連城的珍珠,而如果是金子,到哪裏都是可以發光的。隨後,在參與課題組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中,我終於明白,在任何崗位上,只要有理想,併爲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工作,盡心盡力,不但能夠使內心得到安寧,而且是個人成長所必須的要件。

二、研究意識——行走的開始

當有了行走的心理準備,心就能夠潛下來。開始學會與學生對話,與教材對話,與同行對話;靜靜傾聽編者的聲音,傾聽學生的心聲,傾聽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追求獨特、高效成了教育行走的目標。因有了目標,我總會細心關注教育教學中的理由,學會深思,學會尋找自己的出路,也漸漸有了自己的創新。

我任教小學科學,或許在當前的課程體系下,這並非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但我始終堅信培養孩子探究科學的萌芽對其一生都是極爲有益的。科學探究始於理由,理由對學生探究的作用不言自明。然而,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我常常會發現學生對要進行探究的理由茫然無知,只能任由教師牽引。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察看同行的課堂,我開始尋找導致這種結果的理由,開始萌生研究的意識,尋找研究的切入點。而《科學探究‘理由串’設計的實踐研究》課題就在這樣的深思中孕育而生。

一次,教學《我們吃什麼》這一課,我想透過玩紙牌遊戲提升課堂教學的亮點,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實際效果不如人意——學生普遍反映遊戲不好玩。爲什麼這樣的遊戲學生不感興趣呢?由實踐中引出的理由與反思,成爲一次次教育行走的起點。

紮根於課堂實踐,培養“草根”化的研究意識是行走的開始。研究意識的形成需要在細心敏銳的教育教學觀察中,在日常的教學意境裏挖掘。

三、閱讀文獻——行走的階梯

研究初期往往有信念的支撐,因熱情滿滿而大步向前。然研究越深入,有時會愈覺無路可走,茫然無措,甚至南轅北轍。這時,需要再次潛下心來,透過閱讀再閱讀,閱讀名家專著、期刊、雜文等,開拓僵化思維。研究的過程,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思,閱讀是必要的行走階梯。

在《科學探究“理由串”設計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中,提出理由後,針對怎麼設計“理由串”,怎樣去研究“理由串”,“理由串”的作用及價值等一系列的理由,需要查閱與理由有關的已有研究;觀察理由串設計是否有效,需要學習課堂觀察有關的技巧;深入研究,知道追問是理由串研究中的一大領域,關於追問的技巧等

文獻,都是研究中需要學習。例如透過閱讀,知道有效追問的基本特點:追問必須立足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追問是在前一個理由或學生已有回答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問,理由的`表達一般可以採取三種形式:①追問爲什麼。如 “你爲什麼這樣認爲 ”。 ②追問怎麼樣。 如 “你認爲怎樣做纔是正確的 ”。 ③追問其他可能性 。“你還有其他看法嗎”等。在閱讀和掌握“追問”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在實踐中反省,於是個人對“追問”有了自己的理解,並且有了對追問教學模式的深思:教師追問,首先要預想基於學生水平的答案,並儘可能考慮答案的周全。然後基於預想的答案,教師全方位深思以怎樣形式(爲什麼?怎麼樣?還是其他的形式)去追問。透過預設學生答案——教師設問——預設學生答案——教師設問……,這樣循環往復,一環扣一環不斷深入的問答,直到把學生思維層層剝離,使教學走向深入。

當然除了學習與課題相關的文獻外,適當學習一些閒暇文章也有所幫助,讀讀閒暇小品文,陶冶情操,學會處事的態度,有時對課題研究有不一樣的靈感。如選讀了《時間去哪兒》一書,感觸於文章中所描述的不同人處理時間的態度,學會在百忙中怎樣去把握時間,學會更快樂地生活和工作。

四、共同體交流——行走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