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解讀南陽漢畫像石的檔案學意義

學問君 人氣:2.78W

南陽漢畫像石作爲中國漢畫像石藝術的組成部分,它以直觀的圖畫形式保留了漢代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具有極高的檔案學研究價值和較大的研究空間。以下是文學網小編J.L爲大家分享的關於南陽漢畫像石的檔案學意義之論文範文。

解讀南陽漢畫像石的檔案學意義

內容摘要:漢畫像石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它涵蓋了漢代政治、經濟、民俗、社會生產、思想、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內容。漢畫像石作爲一種獨特的檔案載體,既是寶貴的歷史文物,也是彌足珍貴的檔案材料,具有較高的檔案學意義。

關鍵詞:南陽;漢畫像石;檔案;

漢畫像石興起於西漢中期,盛行於東漢中期,至東漢末年衰落。隨着東漢的滅亡,漢畫像石的雕刻製造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作爲歷史記載的漢畫像石以獨特的表現手法和特殊的藝術形式,反映了漢代喪葬祭祀風俗,再現了漢代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方面的內容,是古代文明的組成部分,已經成爲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檔案價值。

一、從載體上看,南陽漢畫像石是一種獨特的檔案載體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檔案載體形式隨着人類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而演變。龜甲獸骨、青銅石器、竹木簡冊、綿帛紙張等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作爲主要檔案載體被充分利用。其中,石刻檔案廣泛存在,在留存至今的明清以前的中國古代歷史檔案中,石刻檔案佔據一定的比例,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古代石刻檔案主要有刻石、碑、墓誌、摩崖、宗教造像題記、石經等種類。畫像石是石刻檔案的一部分,是由工匠以石爲底、以刀代筆,運用多種雕刻手法雕刻而出的藝術品,主要用於墓碑、地下墓室、墓地祠堂、門闕、廟闕的建築裝飾材料。畫像石作爲石刻檔案的一種,主要是以圖畫形式(部分有文字)鐫刻在石質載體上,它生動地儲存了當時的社會活動資訊。

漢代檔案的書寫材料主要是承襲先秦,以竹木簡牘爲主,但易遭蟲蛀火焚,不易儲存。由於南陽地處中原,《漢書地理志》記載南陽“西通武關,東受江淮”,其東、西、北三面環山的盆地構造爲漢畫像的雕刻提供了天然材料,且石質材料經久耐腐,不易損毀和遷徙。黑格爾在其《美學》中談及,在可以用來雕刻的石頭、木料、青銅、黃金等材料中,特別適

宜於雕刻的材料是石頭。石頭本身就有堅固持久的客觀性。[1]而漢代南陽冶鐵業規模較大,工藝水平非常先進,鐵製工具的質量較高,爲漢代畫像石的雕刻提供了可能。[2] 先秦時期,繪畫、圓雕和碑刻藝術的發展,以及漢代壁畫、帛畫、漆畫、陶畫和畫像磚的流行,也爲漢代畫像石的產生創造了藝術淵源。神仙思想氾濫,庸俗經學、方術巫術大行其道,原始道教逐漸興起,催生了南陽漢畫像石喪葬風俗的盛行。加之南陽土地肥沃,灌溉發達,物產富饒。經過歷任統治者與民休息,恢復生產,據《後漢書劉隆傳》稱南陽“商遍天下”、“富冠海內”,“河南帝都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後漢書劉隆》)南陽成爲最大的南北經貿集散地,與洛陽、邯鄲、臨淄、成都並稱“五都”,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處於全國顯赫地位,爲漢代畫像石的誕生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二、從價值上看,南陽漢畫像石具有較高的檔案價值

南陽漢畫像石多出自50 餘座墓葬,是墓葬內的建築構件。由於南陽漢畫像石題材繁多,儲存較爲完整,內容又涵蓋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等,這些珍貴的歷史史料歷來爲考古界、史學界和藝術界所重視和研究。其價值主要表現在:

( 一) 補闕正史

漢畫像石以圖畫的形式對於歷史能詳實地記載和反映。墓葬之地能反映當時的歷史、地理、經濟等情況。墓主人的愛好、生平、官爵記載等能反映當時的政治制度,而描畫的生活場景和遊樂活動則能補闕正史,是珍貴的參考資料。

(二)詮釋文化

漢畫像石是研究漢代文學藝術、漢代喪葬禮俗的寶貴資料。廣泛的題材,翔實完整的內容,爲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等提供了珍貴圖像檔案。[3]

三、從內容上看,南陽漢畫像石是系列檔案內容的綜合

(一)南陽漢畫像石是一部生動的“民俗檔案”

節日歡慶、婚喪嫁娶等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陽漢畫像石以直觀、生動的圖像檔案向我們展示了漢代的禮俗、節俗,包括飲食、喪葬、祈雨、祭祀、婚姻、辟邪、祈福等習俗,展現了漢代的生活風貌。如《加冠圖》反映了拜見父母、叩首致孝的禮俗,與文獻所載“建安十八年正月壬子,濟北王加冠戶外,以見父母”(劉昭注引)相互印證;《宴會圖》、《庖廚》反映漢代人日常生活中豐富多彩的飲食生活和宴賓陳伎的飲宴習俗,以五穀雜糧爲主食,另有雞、鴨、牛、鵝、魚等肉食,也有瓜果疏菜等豐富多樣的副食。[4]自娛、待客中常用壺、樽、勺、耳杯等酒器,有投壺、六博、猜拳等酒令,酒的用途涉及到祭祖祀神、逐疫驅鬼等,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透過墓壁上刻畫之神荼、鬱壘以辟邪驅鬼,門上刻繪虎、熊等物以辟邪祈福,可以反映當時節日風俗;《殯葬出行》、《殯車出行》、《墓地墳丘圖》、《墓祠上冢圖》、《伏羲女媧》、《日月合璧》、《墓門神》、《二龍交尾》等畫像反映了漢代的葬制葬俗;漢代畫像石中的女魃、雨師、天龍、河泊、雷神等畫像反映了漢代的祈雨風俗;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則表現了漢代人崇敬人類始祖,以蛇爲“圖騰”和婚配有“神人”作媒等婚姻習俗[5]。

(二)南陽漢畫像石是一部豐富的“歷史檔案”

南陽漢畫像石用藝術的手法再現了歷史,後人能一覽漢代人的社會生活和漢代之前的春秋戰國甚至更早的歷史時段之社會風貌。著名史學家翦伯贊更是稱之爲“繡像漢代史”。《二桃殺三士》、《晏子見齊景公》、《荊軻刺秦王》、《鴻門宴》、《趙氏孤兒》、《高祖斬蛇》、《范雎受袍》、《狗咬趙盾》、《西門豹除巫治鄴》等石刻,故事主題突出,人物形象鮮明,觀之回味無窮。透露出漢人講氣節、重信義的社會風尚,讓後人以史爲鑑,以圖爲訓。

漢初黃老思想和巫術迷信思想流行,加上東漢原始道教文化的浸潤,南陽漢畫像石出現大量刻有祥瑞辟邪、神仙幻境、神禽瑞獸等爲主題的畫像,真切表達了漢代人的思想觀念。古人認爲,人是魂(神)魄(形)結合的統一體。人亡之時,魂魄分離。《禮記郊特牲》記載“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也”。形魄雖死,魂氣卻可以“視死如生”。爲達到“人死猶生,人生有貴”的願望,如王符在《潛夫論浮侈篇》所說人們紛紛“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刻金鏤玉,檽梓,楩楠良田造塋,黃壤致藏,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起大冢,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崇侈上僭”。透過厚葬,人的靈魂經由龍、鳳、玄武、大螺、仙鶴等導引,透過人戲龍或乘龍、鹿車、虎車、魚車等方式,實現了死後魂入天國的幸福理想,寄託了長生不死的祈望。透過在墓門、墓壁等處刻繪神荼、鬱壘、宗布等圖像,實現斷絕鬼魅干擾的美好願望。[6] 而大量繪有日常起居、圩田打獵、鬥雞走狗、笙歌宴飲等內容的漢畫像石則表達了祈求福壽安康、生活富足的理想。漢畫像石以較強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充分展現了古人的精神追求。

漢畫像石也側面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統治手段和思想,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政治上,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爲正統, 將儒學確立爲官學,崇尚孝道,以孝治天下。漢代的貴族富豪爲博取孝名而修築豪華堅固的畫像石墓,厚葬風氣遂成爲一種社會風潮。《漢書郊祀志》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寵愛方士,統治階級的狂熱迷信,導致巫術迷信思想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