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地震勘探工程計價單位要從模擬型進入到數字型――用“點次”替換

學問君 人氣:2.65W
地震勘探工程計價單位要從模擬型進入到數字型――用“點次”替換
內容提要:石油系統目前使用的公里或平方公里這個計價單位,只說明地震勘探的面積與長度,反映不了工程量。以此計算地震工程的投資是粗放的,解釋不了成本差異的原因。計算地震工程量的數據應從一個增加到三個。本文把地震工程勘探的長度或面積、數據點個數與每個點接收數據的次數三者的乘積稱爲地震工程的工程量,單位是“點次”。本文討論單位長度或面積中“點次”的計算、點次與單位造價變化的關係,地震工程概預算中工程量的計算。1 地震勘探真正的工程量是“點次”
1.1 公里與平方公里不能作爲地震勘探的工作量
地震勘探工程中使用的公里或平方公里這個計價單位,不但各地區單位成本差別大,同一地區亦如此。造成單位長度或面積中成本差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中所包含的工程量是決定性因素。公里或平方公里只反映地震工程的施工長度或面積,反映不出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中數據點的密度及每個數據點接收數據的次數,即反映不出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中地震工程的工程量。由於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中工程量差距很大,所以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單位成本的差別也很大。只用公里或平方公里這一個參數,無法計算出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的投資,這樣的成本分析什麼也說明不了。地震勘探工程量的確定需要三個參數:公里或平方公里,道距和覆蓋次數。我把地震勘探中的公里或平方公里、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中數據點的個數、每個數據點接收數據的次數三者的乘積,稱作地震勘探工程的工程量,計價單位是“點次”。工程量即工作量,在此稱工程量,爲的是與目前使用的公里或平方公里這個所謂的工作量分開。每平方公里的投資或成本=〔∑(點數*次數)〕/平方公里。單位長度或面積中“點次”越多,所需的投資越大。
1.2 “點次”是實實在在的工作量
工程量反映的應該是施工成果,工程的產出。“點次”反映地震野外施工採集到的地下地質資料的數據集。是實實在在的工作量。實際上,自從地震勘探工程中廣泛使用多次覆蓋技術後,繼續使用公里或平方公里作爲計價單位,計算投資與成本分析已經沒有意義了。爲此,地震勘探的工程量應該從粗放型進入精細型,公里或平方公里中應該用密度計量,使工程量從模擬型到數字化,並且增加覆蓋次數這維數據。讓工程量,二維從線性到平面,三維從平面到立體。
1.3 “點次”等同於鑽井工程的進尺
“點次”等同於鑽井工程中的計價單位――米。面積相同,由於設計的井數與井深不同,每平方公里所需的投資差別巨大。這裏的井數相當於地震工程中採集點的個數,井深相當於地震施工中每個點採集數據的“次數”,每平方公里的投資=〔∑(井數*井深)〕/km2。同樣是一平方公里,井越多越深,所需的投資越大。用“米”而不是用平方公里或鑽井口數做計價單位,這種計價單位的細化,單位造價從幾千萬元到每米一千多元的縮小,一是每平方公里中井數與井深的巨大差異,人們能夠理解;二是社會的進促進起管理的進步。而地震勘探,每平方公里中點次數的巨大差異還不被人們普遍認識。
1.4 “點次”等同於建築工程的建築面積
“點次”等同於房地產建設工程中的建築面積“平方米”。對100畝地開發房地產,由於建築的樓房棟數與層數不同,所需的資金量差別巨大。這裏樓房的棟數相當於地震工程的“點數”,反映的是樓房棟數的密度;層數相當於地震數據中的“次數”,反映的是樓房的高度。在房地產建設工程中每畝地的投資=〔∑(棟數*層數)〕/畝數。一定面積中建築面積越多,所需的投資越大,所以在房地產工程建設中用“建築面積”而不會用“用地面積”作計價單位。
1.5 公里與平方公里可用於勘探效益對比
單位長度或面積中所含的工程量—點次,視地質條件與勘探程度的'不同差別很大。反映到每公里,特別是每平方公里的造價差異就大。但是用公里或平方公里作爲計量單位來反映一定範圍地震勘探的投資,反映在一定的勘探範圍內,地震工程的投入與所得的儲量比,還是有用的,我們暫且把它叫做地震勘探效益。可是用它來衡量與比較地震成本的高低,就沒有什麼意義。用公里數與平方公里數作爲地震單位成本,是用地震勘探效益代替地震單位造價。地震勘探效益高,地震單位長度或面積造價不一定多,這取決於由地下地質情況的複雜程度所採用的工作方法的工程量,及地表施工條件的難易度而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