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微觀經濟學》運用啓發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6.38K

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隨着高校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日益突顯。微觀經濟學是高校經濟類專業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學生奠定專業素養、積累創新能力的基石。啓發式教學方式在學生能力培養、學習主動性培養方面的優勢經過長久實踐,已成爲共識。

《微觀經濟學》運用啓發的論文

如何將啓發式教學方式與微觀經濟學學科特點相結合,根據課程性質、授課對象、課程目的等有機融入啓發式教學方式,正是本文探究的。總結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明確研究目的,以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爲導向,最終提出在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打造啓發式教學的新模式,以期爲培養具備良好實踐技能、有效溝通協調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進階應用型專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啓發式教學方式的概念及意義

(一)啓發式教學方式的內涵。

啓發式教學理念源遠流長,普遍認爲啓發式教學思想有兩個淵源:東方起源於中國春秋時期的孔子;西方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產婆術”。隨着現代教學方式探索的不斷深入,啓發式教學方式在被普遍接受的同時,有了更明晰的詮釋:即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採用啓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身心發展。

由此可見,啓發式教學的着重點並非單純停留在教師層面,知識在教師與學生中的傳遞、轉化纔是啓發式教學的根本目的,啓發式教學對教師而言不僅是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思想,是不斷完善的教學原則和教學理念。

(二)啓發式教學方式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運用的意義。

微觀經濟學透過讓學習者深入經濟發動機的內部觀察研究其內部的運轉情況,分析研究房價漲跌、商品季節性打折促銷、明星的收入爲何比普通人高、中國製造的競爭優勢和劣勢等,最終讓學習者更系統、更全面、更透徹地瞭解自己生活的世界,瞭解經濟世界的微觀層面,從而更從容地參與各種經濟活動。

啓發式教學方式可以將微觀經濟學中的理論、模型、公式與現實經濟社會實例有機融合在一起,課堂教學中透過教師啓發、誘導,突出學生的能動作用,依靠學生積累的自身經驗活動、甚至透過動手、動口、動腦等方式獲得活的知識。啓發式教學方式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的運用:一則有利於培養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創造能力;二則有利於形成融洽的師生溝通氛圍,師生共同討論分析、平等相處,改變雙方在學習中的位置,讓教師摒棄“灌輸”式教學模式,從被動、消極學習轉爲明確自身學習的主體地位;三則有利於提升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興趣,透過啓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對現實社會的探知熱情及對未來擇業方向的思考,讓學生從更現實、更實際的角度認識知識的重要性、學習的必要性。

二、啓發式教學在微觀經濟學課程運用中面臨的問題

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運用啓發式教學的積極意義毋庸置疑,然而要透過啓發式教學方式實現最終教學目標,則要求微觀經濟學主講教師把書本知識轉化爲學生的具體知識,再進一步把學生的具體知識轉化爲實際能力。這一過程的實現是啓發式教學展開的關鍵,即要完成:引導轉化,即理論體系知識→學生具體知識→分析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在引導轉化過程中,引導的職責在於微觀經濟學的主講教師,轉化的重擔交由聽課學生,引導是最終實現轉化的.關鍵,主講教師透過自己的外部引導,調動起學生內在能力的提升。然而隨着“95後”進入大學微觀經濟學課堂,主講教師知識體系的成熟化與學生知識能力不足之間的距離正不斷影響引導效果,從而對啓發式教學方式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的運用提出更多挑戰。

(一)學生學習習慣的桎梏影響教師課堂引導效果。

各大高校開設微觀經濟學的時間普遍集中在大學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此時,學生存在一個從高中學習向大學學習的過渡期。對於大多數本二、本三學生來說,還無法完全適應大學學習方式,很多學生習慣老師每堂課佈置課後作業,甚至有些學生還會追着老師要作業。大部分學生習慣高中時期的題海題術、死記硬背,習慣以書本爲主,學習的觀念還停留在考試爲大、分數至上的階段,對於實際運用、分析能力並不注重,因此,當課堂上老師進行引導時,很多學生往往認爲並不重要,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影響老師課堂引導效果。

(二)大班上課影響教師課堂引導效果。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類、商科類學生的必修課,從各高校招生情況、開班成本來看,經濟類、商科類招生規模普遍較大,從規模經濟角度,各高校往往以合班上課形式開展微觀經濟學教學。一個階梯教室有100~200個學生,雖然可以藉助多媒體,但前後排教學效果還是存在明顯差異的,加之有限的課堂時間,使任課教師無法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知識的轉化傳遞過程中,從而影響老師課堂引導效果。

(三)學生知識體系不完善影響教師課堂引導效果。

微觀經濟學是與經濟社會密切相關的學科,老師在引導過程中往往會引入現實社會發生的實際案例和問題進行啓發,讓學生從身邊真實問題代入思考,主動參與分析,探尋解決方式。但由於不同地區、不同省份教學內容的差異,使得很多學生初高中階段形成的課外知識體系存在很大差異,加之父母對學生上網、娛樂的控制,使很多學生獲取社會經濟資訊的渠道狹窄。當微觀經濟學教師在課堂上以當下正發生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引導、啓發時,很多學生由於自身經驗、知識積累的不足,往往對老師講的內容一無所知,甚至漠不關心,只是被動接受,並不能主動轉化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影響老師課堂引導效果。

(四)主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代溝影響教師課堂引導效果。

隨着高校教師科研、教研能力不斷提升,很多一線微觀經濟學任課教師往往都是博士學歷或教齡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這些老師的年齡集中在“60後”、“70後”、“80後”這三個層次,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成熟,思維方式嚴謹,但年齡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興趣關注的差異,使主講教師無法完全以“95後”的視角尋找引導點、啓發點,無法立刻引起學生的共鳴,無法在課堂上真正與學生做到融洽的無障礙溝通,影響老師課堂引導效果。

三、打造微觀經濟學啓發式教學新模式的思考

啓發式教學方式要達到良好的效果,第一環節—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引導效果直接影響學生轉化效果。因此,微觀經濟學主講教師要認真對待啓發式教學中引導這一階段,對啓發式教學做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打造更適合當下教學需求的模式。

(一)新的啓發式教學模式應遵循開放式原則。

高校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承擔着大量科研工作,長期專業領域的研究養成的科研素養讓很多高校教師對某一領域或某一問題的深入研究能力很強。然而,隨着這些教師專業研究能力不斷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啓發式教學內容的寬度,導致老師們的啓發點往往與學生的關注點無法匹配。因此,高校教師應正視大部分一年級學生羣體知識接受能力和接受習慣與現有大學教學方式在短期內無法完全融合的客觀事實,以開放的姿態、以學生爲本,不斷更新教學案例、變換教學手段。具體而言:

1.精心設計教學案例

微觀經濟學啓發式教學啓發階段的主體雖然是高校教師,但對象是高校一年級新生,因此,一個案例講十幾年,忽略啓發效果,將啓發式教學停留在表層形式上已然不適合作爲面對“95後”羣體們進行微觀經濟學啓發式教學的主體方式了。老師們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案例,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加入更多新生羣體關注的經濟性事件,或深度挖掘新生羣體關注的事件,剖析經濟學知識點與相關事件的關聯點,突出案例分析的時效性、針對性和引導性。做到常備課、重更新、深挖掘,以培養學生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做出更經濟、更理性判斷和選擇的能力。

2.設計多種啓發模式

很多高校都是全國招生的,因此,來自不同省份、不同地區的學生雖然年齡相近,但學習背景、學習視野、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和熟悉情況還是存在差異的,這樣必然造成課堂上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強,而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啓發式教學模式時注重模式多樣性,確保微觀經濟學老師實施啓發式教學方式的時候,可以運用多種啓發方式,強弱兼顧,一方面,不讓學習能力太弱的學生失去學習微觀經濟學的興趣,另一方面,給有學習優勢的學生更多發揮、思考空間。

3.突出課堂教學因勢利導的功能

除了在教學模式前期準備上花精心、下工夫外,微觀經濟學老師還應不斷豐富、提升自身教學經驗,充分利用課堂,把握好每堂課的45分鐘,隨時根據課堂教學環境和教學進程進行啓發和引導,以增強學生的知識記憶點,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強化師生互動、因勢利導的功效。

(二)注重與學生的交流。

微觀經濟學啓發式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直接參與探索現實經濟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和未來發展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因此,啓發式教學的核心是學生,教師必須清楚自己的位置,作爲導師,作爲引導者,微觀經濟學教師更應關注自己的啓發對象,瞭解自己的引導對象,充分利用課堂、甚至課後時間,打造師生交流的有效平臺,獲取學生的反饋資訊,掌握學生知識轉化效果,不斷增強啓發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三)突出教學目標,提升考覈方式的靈活性、變通性。

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對考試結果的關注明顯超過學習過程。啓發式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不再爲考試而學習,而是掌握自我學習、分析的能力,具備在未來自我發展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當老師一時無法轉變一年級新生長時間“灌輸”式教學方式形成的學習習慣時,可以適當順應學生的思路,將考覈方式與啓發式教學模式有機融合在一起,考覈內容不側重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而是強調實際問題分析、解決能力考覈,更注重考覈方式的靈活性、實踐性和變通性,使學生重視老師精心設計的啓發和引導,主動進行知識轉化、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