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農村經濟管理畢業論文範文

學問君 人氣:8.63K

引言

農村經濟管理畢業論文範文

人才培養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並根據社會需要確定的人才培養的總體樣式,是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其他教育內容、課程及內容的組織及實踐中的方式方法的總稱。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一級學科,重點解決農林領域的管理活動,目前已在我國54所本科院校開設。近二十年專業改革僅限於內部框架調整,並未依據市場需求從根本上改變原有模式。爲適應市場需要,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成爲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目標和重要課題。本文從教學模式、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兩方面梳理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對專業建設的建議。

1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現狀

1.1 教學模式

1.1.1 理論教學

王雅鵬(2004)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依據社會需求培養新的學科增長點,利用現代技術提升專業層次和水平,開拓區域經濟學、農林產品比較優勢等研究領域。奚祥華等(2007)提出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創新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策略,建議增加基礎學科課程,刪減重複過時的課程,開設生態環境科學、現代農林技術等課程以及熱點問題的專業講座及發展動態課程。柯水發等(2011)對北京林業大學240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進行課程設定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爲農林類課程較少,建議壓縮基礎專業課程,增設農林經濟地理學、專業論文寫作等課程。

彭豔等(2008)以29名學生4年所學部分課程成績爲原始數據,①基於因子分析得出農林經濟類相關課程對學生專業素質影響較大,建議加強寬專業教育,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顏華(2009)具體提出農林院校可採取主修與輔修制度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向複合型人才方向發展。

羅攀柱等(2008)依據我國農林業生產特殊性及林業經濟轉型的需要,將林業經濟管理專業課程劃分爲5個模組,②建議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生態和環境意識較強的人才。劉強等(2009)依據市場需求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平衡經濟學和管理學課程比例,增加實務類課程,避免出現重理論、輕實務的教學效果。李紅(2008)進一步提出各高校應結合實際準確定位,突出學科特色,力爭與其他同類院校有所區別。

徐輝等(2010)發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案例選取難,缺乏專業的案例編輯,導致理論教學與討論教學學時分配困難,學生自主性難以調動。建議教師透過業內交流、校際交流、發動學生調查編寫等方式增加案例討論環節,避免單一的理論教學。

綜上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教學存在以下不足:(1)課程設定專業性不強,核心課程較少,缺乏時代感;(2)重複性課程較多,學生知識面普遍較窄;(3)授課方式單一,討論教學欠缺。在未來課程設定上,應重點培養新學科,增設農林經濟學課程,以專業講座帶動課程教學,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實現課程體系設定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

1.1.2 實踐教學

趙錦域(2002)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學改革爲例,提出全面調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涉及的實驗項目,完善實驗室建設,優化實踐教學體系,使專業課的實驗學時達到總學時的30%。

黎東昇等(2002)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提高教學實踐現代化程度,建立以多媒體爲中心的現代電子教學系統和以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資訊系統爲中心的.教學研究系統。其後研究發現傳統辦學模式使學生在實踐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建議開展專業知識準備性教學、隨堂性實踐教學、階段性實踐教學和綜合實踐教學,透過參觀和專業生產勞動等方式深化人才能力培養。顏華等(2011)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特色不突出,實踐比例過低,建議形成以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爲重點,社會實踐爲補充的實踐教學體系。

鄭炎成等(2007)結合教學經驗發現,實習經費難以落實阻礙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開展的首要因素,此外,實踐對象及接收單位選擇也是影響實踐效果的重要因素。據此並結合費孝通先生社會學理論提出就近選點,解剖麻雀的實踐方式,建議在院校周邊選擇行政村,開展具體連續性調查,節省經費和時間同時保證實踐效果顯著。

綜上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以下不足:(1)實驗室現代化建設不完善;(2)實踐教學比例較低,與理論教學及社會需求結合度不高;(3)實踐經費及對象落實困難。在未來實踐教學建設上,應重點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校外基地建設,選擇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的實習單位。

1。2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培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有助於推動我國農林產業建設快速發展,扭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社會認同度較低的現狀。

楊根寶等(2005)結合21世紀我國農林 經濟背景及對高等 教育的要求,提出開發學生潛質、培養創新精神和 實踐能力,注重厚基 礎與寬 發展兼顧。郭翔宇等(2009)借鑑部分高校農林經濟 管理專業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的 經驗,提出學校應設計個性化發展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和 職業發展需求。

徐輝等(2010) 總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敢於創新的精神、付諸創新行動等素質,提出創立專業人才培養新目標、創新教學內容體系、創議探究式教學、創新學生爲中心的管理機制和專業認知實景模擬見習頂崗等五種實踐模式。王玉芳等(2011)透過對東北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原創能力的調查發現,學生知識陳舊、缺乏課題研究能力是制約原創能力培養的內在因素,提出重視學生原創能力培養、搭建創新實踐平臺、務實基礎知識、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議。

楊香合等(2010)基於河北省 農業發展,提出構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高地,從教育管理、辦學機制、教育結構、教學改革等方面開展創新,以學術帶頭人爲引導,培養本科學術創新人才。胡云等(2010)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要立足於 應用型高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按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階梯狀培養模式,構建了一箇中心、③三個層次、④三種形式⑤的實踐教學模型。

劉惠琴(2007)運用訪談研究、模型構建、量表設計、實證研究等方法對86個高校學科團隊進行調研,總結出目標明確、結構合理、創新氛圍濃厚是提高中國高校學科團隊創新績效的關鍵因素。結合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題研究較多的特點,應形成以學科帶頭人爲先導,學生積極參與的創新型科研團隊,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潛能,爲學生進入科研領域鋪設平臺。

綜上分析,創新型人才培養重在機制的構建,農林院校應打破傳統的理論教育,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尊重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開發原創思維能力並付諸實踐,上述激勵措施比教師單方向從事科研更具有效率。

2 結論與建議

學科建設狀況從根本上反映高校的辦學水平、學術地位和核心競爭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建設目標應是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支撐區域農林產業建設,滿足 社會發展需求。目前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變進度較慢,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未來關於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應集中於如何塑造創新型人才、如何突出學科特色、如何提升社會認同度等方面。農林院校應結合實際,將理論轉化爲行動,突出專業的比較優勢。針對該專業未來發展方向,筆者建議如下:

(1)創建以本科生爲主,教師隊伍爲輔的初級科研平臺。以基礎項目爲資源,給予資金支援,鼓勵學生思考、創新、實踐,提高學生科研熱情,爲培養後續人才奠定基礎。

(2)鼓勵學生參與學科建設。學生視角能真實反映學科發展中的缺陷,建議每學期至少舉辦兩次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科研討會,依據學生的意見合理改革,使學科發展更符合學生要求。

(3)建立院校間學科交流平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緩慢反映了學科建設理念的侷限,校際間交流平臺能夠爲學科建設提供新思路。建議定期舉辦農林院校學科研討會,互通先進理念。例如,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種類較多、細化程度高、相關 實習及科研項目豐富,這爲其他農林院校提供借鑑。

(4)適當增加與農林類相關的專業課程,減少關聯度較低的課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透過課程設定突出學科特色,將經濟、管理與技術三者結合,注重實用性,並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避免出現寬而不精的學習效果。

(5)強化專業實踐。建議將大一學年起每年至少 組織一次較大規模的 專業實習納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 計劃大綱。內容由淺入深,倡導形式多樣化,增強學生對專業應用的認知,有助於減少學生在就業方向選擇上出現偏差的可能。

(6)實行導師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可建立本科導師制培養模式,並進一步細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研究方向,例如農林業政策、農林業資源管理、農林業金融 保險等。允許學生依據自身興趣選擇研究方向,使學生對某一領域有較深入地認知。

總之,農林經濟管 理學科優勢劣勢同樣明顯,揚長避短更要積極補短。未來專業應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爲核心,完善教學建設,實現人才向高素質、綜合型發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