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讓教育充滿智慧

學問君 人氣:3.29W
讓教育充滿智慧
        有人說,名師之名,不在於名,而在於“明”。“明”就是智慧。還有人說,智慧是一條通往人生幸福和快樂的心靈之路。假期裏閱讀了《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書中每一位教育專家的經歷不同,各具特色,但他們卻具有共同的特徵:擁有深邃的教育思想和高尚的教育情懷;具有堅持不懈、善思好學、永不滿足的精神;富有一顆親近孩子、關愛學生的心;懷有基於課堂、紮根課堂、聚焦課堂的恆心;具有堅持寫日記、寫教育隨筆的好習慣。書中的每一頁,都使我深受啓迪,也使我深深感悟出教育的智慧,便是給孩子們以幸福和快樂。
        魏書生老師在《漫談邊教學邊研究》一文中寫道:我總覺得,教書的人自己要多看書,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會貫通,才能領會到理論的精神實質。他告誡我們學習理論的目的是爲了發展自我的長處,一定要注意以我爲主,以我的教學風格、教學個性、教學特長爲主;要用各家各派理論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長,發展自己的教學風格與個性,這樣學理論纔有用途。他說,教師學理論有點像蜜蜂採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絕不會釀出蜜來。教師呢,學了幾家幾派,甚至幾十家幾十派理論中合理的部分,並將之應用於自己的工作實踐,應用於發展自己的教學風格、個性與特長,那就一定能提高教學效率,一定能釀出甜甜的教學之蜜。所以教師不能只看與本學科知識有關的書籍,還應該看其他學科的書籍,看多家之言。正因爲看書,才讓我們看清了日常工作中哪些是無效勞動,從而去掉它;因爲看書,才學習了更科學、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爲看書,才使教學管理更制度化、系統化、科學化,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只有看多家之言,才能使我們有可能掌握必要的進行教學研究的理論,才能使自己的教學研究少走彎路。
        張思明是著名的數學特級教師之一,他提出了讓學生享受數學的教育理念。他帶着學生髮現數學的樂趣,讓學生知道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數學課不是老師自編自演的獨角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是不是應該主動扮演一下失誤者的角色,或故作不知,來鼓勵學生有創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把教和學融爲一體。 
數學教學應該是美麗的,學生們在他的影響下,在玩中學習,在玩中陶冶性情,在玩中享受數學樂趣。
        更讓人敬佩的是他的教育思想,他對當前教育制度的思考,他說:“盡我所能營造一個局部的晴天。每個學生都是有個性的個體,而現在的教育方法基本上是用一個模式來培養所有的孩子,忽視了個性,考試不行的孩子一下就被否定了,作爲老師,應該儘量把應試和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結合起來。”他主張教育是培養觀察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而不要急於將知識強加在學生頭上。他認爲廉價的愛是要什麼給什麼,真正的愛,不是你幫他點火取暖,而是給他一把柴刀,讓他自己去打柴;給他火柴,讓他自己去點燃生命的火焰。  
        劉京海,稱爲“成功教育之父”。他有三個相信: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取得成功的潛力,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我們教師、家長就是要爲學生樹立起能夠取得成功的自信心,讓孩子能夠不斷地爲自己樹立目標,而且有足夠的自信心去追求這個目標,雖然取得的成功有大小,但他們終將取得一些成功。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認識到每個學生都希望甚至渴望成功,他們所需要的只是來自教師的鼓勵和支援。評判學生不能只是靠成績,許多成績不佳的學生需要的只是更多的表現機會。
        “我們已經走上了一個光滑的冰面,冰面是理想的、沒有磨擦力的。但是,沒有磨擦力就不能往前行走。要前進,還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來吧。”顧泠沅喜歡用這句富有哲理的話來詮釋行動教育的內涵。他說,從上世紀中葉以來,關於課堂的研究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從工程式研究到文化生態的整體研究,從接受式教學與活動式教學的兩方對峙到成爲前進中的兩極張力。人們的研究正在完成從外顯到內隱、從行爲到心理、從局部到整體的轉變,逐步形成了全面關注課堂學習的格局。所以 “聚焦課堂”既是一種研究的趨勢,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內核所在,所以我們的研究要指向課堂和學生。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讓我們與智者的對話,令我們在字裏行間看到了教育的真諦,每一頁都閃耀着人性的光輝。教育是需要智慧的,而智慧的取得是需要我們學習、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