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班主任教育掌握技巧恰到好處

學問君 人氣:2.75W

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固然離不開表揚,但批評也不可或缺。切實有效的批評,往往可能收到與表揚異曲同工的效果。批評的藝術,是在理解、信任、關心和尊重的土壤裏開出的燦爛花朵。

淺談班主任教育掌握技巧恰到好處

下面,筆者就批評的藝術略談幾點個人的淺見。

一、先揚後抑,用稱讚作爲批評的開場白

如果班主任在批評某一同學之前,能對其過去的成績進行充分肯定,然後用鼓勵性的語文疏導啓發,這種長善救失、先揚後抑的方法,既體現了班主任對他的公正和尊重,也消除了師生間的對立情緒,爲學生接受批評、改正錯誤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如:我曾經對班上經常遲到的一位同學的批評就頗有藝術性:“××同學學習十分刻苦,據家長反映,他每天回家後仍堅持攻克難題至深夜12點以後,早上自然難以準時起牀,遲到次數也有所增加。我相信該同學今後一定能更好地處理好學習和紀律的關係。××同學,你說是嗎?”這種用讚美的方式開始的批評,猶如醫生用醫學專用劑一樣,能夠消除手術的痛苦而不影響手術效果。

二、點到即止,不要沒完沒了

據說,馬克·吐溫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就拿出身上所有的'錢準備捐款。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就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裏偷了兩元錢。產生這種結果,其原因是由於刺激過多、作用時間過久,從而使人心理極不耐煩,甚至產生了逆反心理。這種現象也常常出現在班主任批評學生的過程中。例如:有些班主任在批評學生之後,過了一會兒,又覺得意猶未盡,重複批評對方一次,接着還是批評……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同樣的批評,使學生的厭煩度倍增,甚至演變成反抗心理,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千萬不要對同一學生的同一件錯事重複同樣的批評,如果一定要再批評,也應該換個角度進行。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追不捨”,使批評能真正取得實效。

三、同向就座,不要對面而立

許多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往往只注重內容、證據等方面的調整,殊不知有效批評往往與座位方向也有相當的關係。心理學家將由座位方向所產生的心理效應稱作“坐向效應”。人與人同向而坐時,會有一種平和、親近之感,這是由於此時人的視線斜向交錯的視覺感受造成的。但是,如果人與人相對而坐,就會產生一種自然的壓迫感、不自由感。即使不是有意凝視對方,由於彼此正面相對,也自然有一種直刺對方心理的攻擊性。因此,班主任在批評教育學生時,應與學生處於同一側,而不應處於其對面。這樣,就會使學生感到在被關心,感到溫暖,感到班主任的批評是善意的而不是惡意的,從而易於接受。

四、讓學生感到班主任是朋友,而不是“監工”

心理學家指出:要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態度那麼,你就必須同對方保持“同體觀”的關係,即讓對方把你當“自己人”,當成朋友。

我們或許碰到過這樣的事:某位後進生在某次體育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當他正在美滋滋、樂悠悠時,班主任突然來了一句:“看你得意洋洋的相,體育得個第一名有什麼好高興的?學習不行還不是白搭?”這位教師的話猶如一盆冷水兜頭澆下,學生成功的喜悅、剛纔那一股高興勁兒頓時灰飛煙滅。這位班主任犯了一個錯誤:他沒有把學生當作“自己人”看待,而是當作管制的對象。這樣的敵對態度,只能擴大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引起“自主逆反”,達不到情感上的共鳴。如果這位班主任此時說“××同學真棒,謝謝你爲班上爭了光,班級功勞薄上會爲你記上一筆,望你把這種拼搏精神用在學習上,相信你的學習也會進步的”,就既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又能有效地融洽師生關係,可謂兩全其美。

五、用幽默作調味劑

幽默往往能創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氣氛,使人在笑聲中受到教育。比如:在一次週會上,我針對學生中抽菸的現象,來了一個正話反說:“同學們,抽菸有兩大好處:一是抽菸能引起咳嗽,夜晚尤劇,咳嗽聲能嚇跑盜賊;二是長期抽菸,可以形成駝背,做衣服能節省面料。大家說是嗎?”同學們忍俊不禁、一陣鬨笑。在笑聲中,他們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抽菸的害處,幾個抽菸的同學羞愧地低下了頭。這種幽默詼諧的批評,比直截了當的批評更能爲人接受。

六、運用“近因效應”,提高教育效果

美國某職業棒球隊的一位名投手,由於某一個後進隊員有了不應該出現的失誤,氣得當場把棒球手套狠狠地摔在地上。然而,在比賽之後,他還是上前拍拍那個後進球員的肩膀說:“不要難過,我知道你也盡了力,好好加油吧!”這是一句多麼適時而得體的話!在人與人交往過程中,往往最後一句話決定了整段話的調子,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叫做“近因效應”。這對於教育工作頗有指導意義。例如:班主任因批評學生而鬧成僵局,這時如何打破這種沉悶的僵局呢?“近因效應”明確告訴我們:恕責之後莫忘安慰。也就是說,在批評過程中,難免有些情緒化,但只要結束語妥帖,照樣能給學生一個好的印象。例如:“……也許,我的話講得重了一點,但願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我太激動了,希望你能好好努力!”……用這種話作結束語,學生就會有受勉勵之感,認爲一番批評雖然嚴厲了一點,但都是要自己好的。相反,如果用“懂了沒有”、“聽不聽由你,到時候一筆計算”、“如果再犯我決不饒你”等窮兇極惡、命令式的結束語,則不但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反而會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

總之,在教育中,批評也是一門藝術,如果運用得法,將會使你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