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一個基於事實的假設推理框架

學問君 人氣:9.96K
一個基於事實的假設推理框架

摘要:本文從Poole的信念出發:非單調性並不是邏輯系統的問題,而是假設集的問題。接下來介紹了現量、比量和因明論的概念,並把它們分別對應爲事實、邏輯和假設推理系統。文中認爲,因明論提供了一個演繹推理和假設推理的統一框架,並使用因明論解釋了Hampel悖論。接着,文中給出了因明論的形式化定義和若干定理,重點基於“可誘導”和“可允許”這兩個概念。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因明論相對Poole系統的優點被討論,因明論的非單調性質和辯論性質被討論。

一個基於事實的假設推理框架

關鍵詞:因明論;歸納邏輯;假設推理;可誘導的;可允許的;不一致的非單調性;辯論系統


1基於事實的假設推理
首先,我們考察經典的三段論:“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這裏說的“所有人”是什麼意思呢,它包含了什麼?如果我們定義“人是一種會死的……”,那麼“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顯然是對的。但是,當“要死的”並沒有在“人”的定義中出現時,我們憑什麼說“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在我們地球,是否在某個地方住着不死的人?在人類的未來,是否有可能有人不死?在其它宇宙空間,是否有一些可稱爲“人”的,它們也不會死?這一切對於人類都是未知的,我們不能證明,我們也不能否證。對於我們來說,真正科學的態度只能對這一切存而不論,像胡塞爾一樣用括號暫時括起來。如此來說,談“所有”是一種虛妄,我們最好把“所有”用括號括起來。
我們只能談我們可以說的東西。當我們說“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我們說的是我們身邊的張三、李四、王五等都是要死的。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是我們從張三的死、李四的死、王五的死等歸納得出的。當我們所說的“所有”限定在張三、李四、王五等人身上時,我們說的是事實。但當我們所說的“所有”推廣在某些未死的人身上,未知的人身上,無限多的人身上時,我們的“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只能是假設。
這個假設之所以至今還成立,是因爲我們還未曾發現它及其推論的反例。這個假設之所以獲得我們每個人的承認,是因爲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未曾發現它及其推論的反例。
但如果在某一天,我們發現有人不死,那麼我們必須修改這個假設。同樣,如果某一個人發現有人不死,他也將修改他的知識。
我認爲,在知識的增長進程中,往往是由歸納產生了一個理論,再應用演繹進行推廣。如果在演繹出來的定理不符合某些極端的情況(也就是被證僞),這時候就再來個更高層次的歸納,然後再應用演繹進行推廣……歸納可以發現新知識,演繹可以推廣新知識和否證新知識。
如果出現矛盾,那並不是演繹系統的問題,而是知識集(或假設集)的問題。如果我們說“所有的人的都是要死的”,但後來卻發現有一個人不死。問題並不是出在我們的推理過程中,而是出在我們的假設上。這正是Poole[1]的觀點
Poole[1]雖然提出了一種基於事實的假設推理機制,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點。首先,它的可能假設集與事實集可以是不一致的,這不符合直觀。其次,它的推理系統中沒有誘導機制,假設是不足令人信服的,也不符合人類認識自然的規律。其三,它的推理系統中只有演繹部分,沒有歸納部分,不利於對知識發現的整個過程進行描述。
而因明論,正是可以克服以上缺陷的一個推理框架。
2因明論簡介
因明是佛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明是梵語“希都費陀”(Hetuvidyā)的意譯,“因”指推理的依據,“明”即通常所說的學;因明,就是印度古典邏輯中佛家所發展起來的關於推理的學說。因明是大乘佛教的“五明”(即五門學問)之一。因明大致可分爲古因明和新因明。陳那是新因明的代表人物,《因明正理門論》[3]是陳那的代表作,玄奘法師於公元649年譯成漢文。近年來,巫壽康[4]用羅素、懷特海《PrincipiaMathematica》一書中的一階邏輯系統對因明論進行了嘗試的描述。本文的因明理論主要基於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