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生兒護理論文

學問君 人氣:1.44W

【關鍵詞】  綜合性護理干預 極低出生體重兒 體溫

新生兒護理論文

極低體重兒是指出生時體重小於1 500 g的早產兒。低體溫是其早期出現的常見問題,也是造成其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1-2]。探索預防極低體重兒發生低體溫的有效措施,提高極低體重兒的救治率,具有重要意義。我院產科爲預防極低體重兒出生後發生低體溫,自2007年12月以來在產房內綜合應用臨牀護理干預措施,使極低體重兒的低體溫發生率有明顯下降, 現將做法及結果報告如下。

1  臨牀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出生的58例極低體重兒爲干預組,2006年12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出生的51例極低體重兒作爲對照組。干預組:男嬰31例(佔53.45%),女嬰27例(佔46.55%),平均孕周(32.1±1.8)周,體重(1 237±182.7)g,Apgar 評分1 min (8.5±1.9) 分,5 min (9.4±1.1) 分,其中陰道分娩30例(佔51.72%),剖宮產28 例(佔48.28%)。對照組:男嬰28例(佔54.9%),女嬰23例(佔45.1%),平均孕周(32.2±1.7)周,體重(1 225±178.2)g,Apgar 評分1 min (8.6±1.7)分,5 min (9.5 ±1.2)分,陰道分娩26例(佔50.98%),剖宮產25例(佔49.02%)。兩組早產兒在性別、孕周、體重、評分、分娩方式及發生早產的原因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在出生後採取常規的保暖措施,即環境溫度按產房要求達到22~24 ℃,出生後立即置輻射牀,設輻射牀溫度34 ℃,立即擦乾身上的羊水和血液,處理完畢立即使用包被包裹法送往新生兒室。

1.2.2  干預組

  分娩前的準備:提高產房的溫度至26~28 ℃,由於極低體重兒出生時暴露於室溫狀態下,室溫應達到晨間護理時早產兒室的溫度[3]。目前醫院的供暖系統基本爲中央空調,環境溫度較難控制。爲此,我院產房內另獨立安裝了分體式的空調,有利於控制產房內的溫度。提高輻射牀溫度設定在36.8~37 ℃[4]。早產兒所使用的物品均提早置於輻射牀上預熱,包括嬰兒被、嬰兒帽、無菌布料、復甦器械等,避免接觸使用尚未預熱的物品而帶走其身上的熱量。

  減少在室溫下的暴露時間:對於體重較低的早產兒,一位助產士協助娩出胎兒後,另一位助產士給予配合,立即使用已預熱的無菌巾包裹早產兒的身體,並立即斷臍,將早產兒轉置輻射牀上,減少產牀上的暴露時間。研究表明在22~24 ℃室溫條件下,剛娩出的新生兒深部體溫平均下降0.1 ℃/min ,體表溫度下降可達0.3 ℃/min。出生後0.5 h深部體溫平均下降2~3 ℃,面板溫度下降4~6 ℃。因此,儘可能縮短新生兒在室溫下的暴露時間,及時轉移至輻射牀上,避免體溫下降過快。

  出生後的保暖處理:國外有學者認爲,將極低體重兒出生後立即放置在塑料袋中有利於保護其體溫。我院採取塑料保鮮膜包裹法,即從腳趾裹到肩胛,露出頭部,並戴上已預熱的嬰兒帽,減少體表熱量散失及不顯性失水。

  轉運時的保暖:儘可能使用轉運暖箱,提早半小時開啓,調節箱溫至35 ℃,將預熱的治療巾適當遮蓋新生兒置入暖箱中。如果轉運時使用暖箱有困難,就用預熱的嬰兒被儘可能將其包裹嚴密,避免透風,儘快將早產兒轉往新生兒科。

  對產房內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對早產兒出生時的保暖意識:首先讓其瞭解環境溫度對早產兒體溫產生的影響以及低體溫對早產兒造成的嚴重危害,使產房工作人員意識到保暖對早產兒的重要性。只有提高醫護人員的保暖意識,才能採取積極有效的保暖措施。其次,對每個環節的保暖措施進行規範化培訓,強化其操作,使其能夠按照科室制定的`干預措施進行護理。

1.3  評價指標  所有極低體重兒轉入新生兒科常規測量肛溫,體溫低於36 ℃爲低體溫。觀察兩組患兒的體溫及平均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計數資料用x2,計量資料用t檢驗。

1.5  結果  兩組患兒入科時的體溫和平均住院時間比較見表1。

2  討論

2.1  極低體重兒由於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極不成熟,棕色脂肪少,面板薄,體表面積大,導致產熱少,散熱快,儘管使用傳統的保暖措施來減少熱量的丟失,仍容易發生低體溫。王麗巖等[5]對673例剛出生的新生兒透過常規的保暖措施採用腋溫測定法發現: 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後體溫均<35 ℃, 低體溫發生率爲100%。我院在採取干預措施前,極低體重兒在冬春季節低體溫發生率爲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