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實踐教學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的建構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7W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爲實踐教學理念實施的平臺,以探討實踐教學的有效方式爲立足點,從名篇朗誦是古代文學實踐的基礎、劇目表演是古代文學實踐的再現、作品賞析是古代文學實踐的提升、專題討論是古代文學實踐的深化、研究綜述是古代文學實踐的綜合等幾個方面積極構建探索實踐教學環節,以提高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的建構論文

論文關鍵詞:實踐教學 中國古代文學 建構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學習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課程的教學內容按照時間跨度來講,包括先秦、漢魏六朝、唐宋、元明清文學。按照內容涵蓋來講包括文學史和作品選兩部分。按照體裁來講,本課程綜述中國文學史發展概況,講述不同文學體裁,包括詩、詞、曲、賦、文的發展演變過程,重要作家的創作成就,重要作品的主要內容。其教學目的是傳承中華傳統文明在文學領域的光輝成就,培養學生鑑賞和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

課程時間跨度大,內容涵蓋廣,體裁類型多,作品容量豐富,內涵厚重是其主要特徵。與研究型大學的教學重點不同,在教學型院校,這樣一門長達兩年四學期的課程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能夠在教師講授的同時把中國古代文學知識內化成素質,轉化成能力是這門課程的關鍵也是難點,也是在這個專業的教學中一直以來被忽視的內容。明確地說,古代文學實踐能力的培養,諸如作品朗誦能力、賞析能力、研討能力和再現與表現能力都是這門課程教學中相對薄弱的環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建構合理有效的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就顯得尤其重要。

(一)名篇朗誦是古代文學實踐的基礎

在中國古代文學浩如煙海的作品中,文學名篇就像璀璨的珍珠熠熠發光,就是這些名篇傳承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精髓與要義,作爲古代文學的傳授者,對經典的複製與傳承是責任也是義務。朗誦能力應該是文學專業學習者的基本能力,它是建立在語音語調、情感把握、表達再現基礎之上的,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基礎,但是能力的強與弱卻是不斷培養和強化的結果。

在實踐教學中,可以教學班或學習小組爲基本單位,組織和舉辦古典名篇朗誦會,篇目選擇要利於表現和朗讀,要求學生在此之前對朗誦的作品要能深入理解其創作過程、時代因素、作者心境等相關背景,發掘作品其中的豐富內涵,突出情感重點,把握作品基調,抒發內在情感。在這樣的實踐中,可以是比賽、也可以是單純的表演,指導教師和參加的同學應爲表演者點評,有條件的教學可以把名家朗誦的錄音、錄像放給學生,同時做好文字、圖像的記載和儲存工作。唐詩宋詞在這部分中能夠發揮其價值最大化。

(二)劇目表演是古代文學實踐的再現

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將文學知識轉化成文學素質和文學能力,對作品的再現能夠很好地檢驗學生對作品掌握的程度。這種再現不是照搬照抄,照本宣科,而是在對作品理解把握的基礎上的呈現。劇目表演就是一種很好的實踐形式,既能檢驗學生對作品的學習情況,又能提升學生的文學表現力,增強學生的文學實踐能力。

相對於不同的體裁,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形式不同,名篇朗誦是對詩詞最好的實踐方式。而相對於神話、唐傳奇、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體裁,它們的藝術性、形象性、表演性比較強,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節,則可以採取劇目表演的方式進行實踐。這種形式的益處是學生只有充分地理解作品才能再現作品,在此過程中,學生自行組織、導演、排練、表演,以豐富對作品的主題、人物形象、藝術風格、表現手法的認識和提高,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對作品的研讀能力,又能夠展示學生對作品的.表現能力,以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

(三)作品賞析是古代文學實踐的提升

在古代文學教學中,作品分析是教師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它既是文學史發展過程中材料的印證,又是組成文學史和作家創作框架的骨肉,故對作品掌握的程度是古代文學學習程度的縮影。而作品的賞析就不僅是使之在文學史、作家創作中有基本的真實性再現,即還原歷史,還要有學習者對作品審美、鑑賞、文學表現能力的再現,所以它考查的是作品的理性掌握和閱讀者的感性賞析兩種能力的綜合。對於古代文學學習者來說,前者只要有個認真嚴謹的態度即可,而後者則是對文學學習實踐能力的一種提升。

賞析能力在教學中可以採取課堂提問和撰寫鑑賞文章兩種形式。前者需要課堂時間比較充分的時候,可以選取一個作品,教師可以以音樂或者作品背景啓發,學生可以在美的享受和觸動中激發靈感,提升審美愉悅和賞析水平。還可以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選擇課程範圍中的一篇作品,就其中的某一個方面,如作品流變、流派、類型、主題、人物形象、表現手法、藝術成就、語言特色等進行鑑賞,並撰寫鑑賞文章。作品的賞析能力是文學學習者理性和感性的融合,是文學陳述能力和表現能力的綜合體現。不管是什麼樣的文學體裁,無論是哪個時代的作品,都是賞析能力培養的實踐材料,都可以充分加以利用。

(四)專題討論是古代文學實踐的深化

討論是任何課程學習的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文學課程也不例外,而對於中國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更有其重要和特殊的意義。中國古代文學因其時代久遠、內涵厚重、文獻衆多、爭議頗多而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難度重重。一方面因爲每一個學習者的閱讀是有限的,另一方面閱讀後的理解可能千差萬別,基於這兩種因素,討論可以使學習的內容在廣度和深度上加以延展,集思廣益,可以使需要討論的問題和內容更加清晰明確。

但這個實踐教學方式有重要的前提,一是需要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內容和題目,對於已經是定論的文學現象或者內容討論只是在消磨時間,雖然對於課前不準備的學生大有幫助,但是對於討論的宗旨就偏離了。二是學生討論之前要有充分的準備。對於要討論的問題和題目,由於古代文學的特殊性,通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只能是人云亦云了。所以老師應該在所學的文學作家和作品中就某一專題組織學生進行集中討論的時候要求每位同學在參加專題討論前準備一份發言稿,這樣就避免了人與亦云的無意義的討論了,真正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研究綜述是古代文學實踐的綜合

文學專業的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僅要能說會說,還要能寫,寫的深刻,有思想。這種能力的來源不僅是學生對教師在授課中對某一問題看法和觀點的解讀方法的掌握,更多地來源於課程之後學生對閱讀範圍和閱讀深度的培養,閱讀能力可以反映寫作能力,在此基礎上梳理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其實質是對一個問題的宏觀的把握。

研究綜述就是這種能力的體現,它是對所要研究的題目和內容的研究情況進行綜合性評述,可以有廣度研究和深度研究兩種。廣度研究是一種橫向研究,比較分析研究是其中比較典型的,源流影響也可以是廣度拓展研究。深度研究是一種縱向研究,可以是一個作家或者一個流派、一種文學現象在深度上的挖掘。無論廣度還是深度研究,都要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歸納和概括,哪些是研究定性的內容,哪些是研究空白的內容。這種能力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閱讀積累加上思考,再用宏觀的視角加以展示。

中國古代文學作爲漢語言文學的專業課程,在經歷了長期的傳統教學後,必然要面臨新的歷史時期的教學改革,實踐教學作爲課程改革的重點被衆多傳授者所思考、所探索,對於這樣一個傳統專業,如何能煥發新的活力,在傳授者看來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話題。

參考文獻:

[1]曾大興,紀德君.古代文學教學創新與大學生能力建設[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陳金花.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小議[J].高教研究,2010(3).

[3]劉運好.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研究[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4(6).

[4]劉黎清.論大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