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非永久性公共藝術的瞭解與認知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6W

一、公共藝術的概念

對非永久性公共藝術的瞭解與認知論文

具有開放、公開特質且由公衆自由參與和認同的空間被稱爲公共空間,而公共藝術指的就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公共藝術泛指公共空間和公共場所的藝術,具有一定的公共精神,是一種公衆介入的藝術表現行爲和表現形式,它反映了人們所面對的各種社會問題,強調對人的關懷,注重與人的溝通。

二、對非永久性公共藝術的分析

非永久性公共藝術不追求作品的永恆性,而追求在有限的時間內不斷呈現新的意義。非永久性公共藝術常常是一種過程的藝術,創作者在一定的時間內,調動和發揮各種藝術手段,使人們的生活環境具有一定的藝術意境。筆者淺談幾種具有非永久性公共藝術特點的藝術表現形式。

1. 地景藝術

地景藝術家克里斯托的藝術是一種非永久性公共藝術,他的作品是短期的藝術表現,總是以展覽後拆除告終。克里斯托以驚人的氣勢包裹了建築、海灘、島嶼、山谷。1995 年6 月17 日,他實現了對德國大廈的包裹,公衆慶典般地參與到他的藝術中。還有許多人用布或其他材料將自己包裹起來,從而參與他的包裹行爲,就連柏林的許多商店也將櫥窗中的商品包裹起來。這件作品留存了14 天。克里斯托的作品的公共性在於其影響了公衆的視覺習慣,讓公衆在驚異中發現視覺世界的各種可能性。克里斯托也證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與環境讓公衆體驗巨幅藝術品,同時依然保持現代主義的哲學理念——對各種固有的價值觀和偏見提出質疑。

2. 行爲藝術

從與公衆關係的角度看,很多行爲藝術可以看作公共藝術。行爲藝術強調公共性和交流性,以時間性的方式展開。如,國外常有現場作畫的藝術家,創作作品的過程能給公衆帶來愉悅感,頗具親和力。

3.非永久性公共藝術中的其他表現形式

公共藝術受到衆多藝術形式的影響,表現形式更具有綜合表達性,這是文化和審美意識多元化的反映。德國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是20 世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波伊斯稱自己的作品是“ 社會雕塑”。他認爲人的行爲、思想的過程都是雕塑的過程,而雕塑不再僅僅是一個審美和藝術的問題,而是社會、法律和道德的問題,所以雕塑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的過程。20 世紀80 年代,在漢堡蘇德爾易北河阿爾騰威爾德淤積區,有毒淤泥掩埋了大片果園,波伊斯認爲植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淤泥中的有毒物質。他的公共藝術計劃是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生態活動,即在卡塞爾市區種植7000 棵橡樹。在卡塞爾第7 屆國際當代美術展上,波伊斯栽下第一棵橡樹,他希望5 年以後,也就是第8 屆卡塞爾國際當代美術展的第一天栽完7000 棵橡樹中的最後一棵。1986年,波伊斯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當時橡樹已經栽到5500 棵。在第8 屆卡塞爾文獻展開幕的那天,波伊斯的兒子種下了第7000 棵橡樹。這並不意味着這個作品的結束,而是卡塞爾有了一座可以生長的雕塑,是活的公共藝術。波伊斯的公共藝術作品與社會中每個人的生活結合起來,讓人們重新審視公共藝術的.時間性。

三、材料決定非永久性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作品的材料是決定作品持續時間的重要因素。藝術形式的發展使公共藝術不斷出現新的創作方式,更多的非傳統材料進入公共藝術創作。藝術家蔡國強的“爆破藝術”是非永久性公共藝術的成功範例。蔡國強用火藥“炸”出了北京奧運開幕式,以及“飛龍在天”“爲萬里長城延長一萬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上的蘑菇雲”等。與普通的爆炸相比,這些作品有清晰的理念、明確的意圖、足夠的時長且富有科技感,又有不可完成的風險與很多不確定性。蔡國強說:“爆炸是瞬間的,實際上只有零點幾秒,但由於它的強烈,你看着它爆炸時,空間是飽滿的,時間似乎也被拉長了,爆炸後它有個延長,所以它能改變時間和空間的存在狀態,火藥本身的力量、時間性、不可控等都與作品共存。”他指出:“火藥有一種中國的民族性在裏面,與中國的文化有很深的聯繫。”

四、結語

非永久性公共藝術與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息息相關,它需要文化精神的統領、對材料的開發利用、工藝技能的駕馭與視覺語言上的創新。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非永久性公共藝術必將有更多的表現方式與更強的表現力,最終成爲具有獨立品質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