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地理教學論文參考

學問君 人氣:4.5K

盧梭說過:“只有環境與教育,才能把牛頓變成科學家,把荷馬變成詩人,把拉斐爾變成畫家”。下面我們來看看地理教學論文參考,歡迎閱讀借鑑。

地理教學論文參考

  高職地理教學的學生創新思維培養

內容摘要】實施創新教育已成爲當前素質教育的共識。地理學科內容豐富,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有着獨特的優勢。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採用研究性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拓展思維空間,增強思維活力,使學生成爲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創新、開拓型人才。

關鍵詞】地理教學;創新思維;研究性學習

全球科技、經濟、人才競爭日益激烈,教育必須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開拓型人才,實施創新教育已成爲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高職階段是學生思維品質與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高職教學中創新意識建立和創新思維培養尤爲重要。地理學科涉及自然、人文等衆多要素,綜合性、實踐性強,許多地理問題貼近時代,更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喚起他們質疑、探究、創造的慾望,在培養創新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高職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至關重要。

一、激發興趣,激活學生創新思維動力

興趣具有巨大的推動力,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心理因素,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積極主動地探索事物的奧祕。地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必須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的濃厚興趣。課堂教學中,內容匯入是首要環節,教師應想方設法設計一個有吸引力的開始,喚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對優化教學效果大有裨益。教學內容的匯入方式形式多樣,一則有趣的故事、一曲動聽的音樂,一段精彩的視頻、一張生動的圖片、一個社會的熱點問題等,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學生興趣盎然。在此情境下再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

二、營造氛圍,鼓勵學生敢於創新

創新能力的養成離不開良好的教學氛圍與寬鬆的教學環境。盧梭說過:“只有環境與教育,才能把牛頓變成科學家,把荷馬變成詩人,把拉斐爾變成畫家”。營造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教學中要改變師講生聽的單向傳遞,鼓勵學生間、師生間相互討論的多向交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爲學生的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提供機會、創造條件。如開展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勇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樂於解決問題。讓學生始終處於思維的活躍狀態,發展學生思維。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評價學生時,要改變過去過分重視結果,而更多關注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的探索精神、投入程度以及思維的廣度深度與創新性。“評價最主要的意圖不是爲了證明,而是爲了改進。”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採用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以鼓勵性評價爲主,促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

三、啓迪智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一)訓練逆向思維,促進思維的流暢性

逆向思維是創新的一種有效方法,它克服了思維定勢的束縛,帶有創造性。地理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促進思維流暢性的發展。例如,假如地球自轉方向與現在相反,那還能夠看到太陽東昇西落嗎?假如黃赤交角不存在,地球上還會有晝夜更替嗎?熱帶、溫帶的範圍會有變化嗎?學生不會分析晝夜更替、溫度帶劃分的原理,是不可能作出正確判斷的。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假想性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充分想象,加深對事物原理的認識,拓展思維廣度與深度,使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二)訓練發散思維、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對一個問題多角度進行分析,提出儘可能多、儘可能獨創的見解、思路、方法,積極開發發散性思維。例如,對於我國東北老工業區改造有什麼建議?啓發學生從地形、交通、資源、人口、技術、市場等方面積極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點燃創造的火花。“如何合理開發區域旅遊資源?”、“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是否適於大規模開發?”、“南水北調怎麼調?”等地理問題都適於開發發散性思維,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在創造性思維培養中,僅停留在發散思維上是不夠的,發散思維必須與聚合思維相結合,因此教師還必須重視收斂思維能力的培養,“去粗存精”、“去僞存真”,養成科學論證、檢驗假說的嚴謹學風。

(三)培育批判性思維,激發思維的求異性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曾提到“爲什麼我們的`學生在遇到一些實際問題時比較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我們沒有很好地把握批判性思維這一理念。”批判性思維意味着作出合理、明智的判斷。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要敢於對既成理論、方法作出理性分析,甚至敢於質疑“權威”,要對思維定勢進行反思、剖析,培養思辨能力,避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例如,一提到“沙塵暴”,很多人都爲之色變,認爲它就是一種氣象災害,對人類有百害而無一利,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教學中鼓勵學生從圖書館、互聯網上搜集資訊,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學生髮現,黃土高原“風成說”中沙塵是重要的物質條件;沙塵暴可以抵抗全球變暖;美麗的夏威夷島的形成離不開沙塵暴等等。同學們開放了思路,極大地促進了創造性思維的提高。再如,河流上是否應該建設大型電站等水利工程?透過林地變成耕地能夠解決糧食問題等等,對這類問題的反思、探討都是培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良好素材。

四、開展研究性學習,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傳統教學過於強調知識的傳授,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思維僵化,已不適應當前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多端思維,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應改變觀念,即教師不再是知識的講述者,而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引導者,爲學生提供翔實的資料或共享資源,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由學生自己來講述地理現象、分析地理原理。透過問題探究、小組合作等學生活動展開教學,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彼此完善,最終得出結論。教師將教學內容進行分解,設計成有層次的問題線索,透過讀圖、設疑等多種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不斷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引導其進入“最近發展區”,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將地理知識作爲載體,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培養能力”。如分析全球洋流分佈規律時,先讓學生觀察世界洋流分佈圖,思考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洋流在不同緯度帶如何分佈?有什麼共同之處?經過討論學生可以自己繪製出世界洋流分佈模式圖。

然後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三大洋的洋流分佈都在中低緯地區呈反氣旋型環流,而在高緯地區則呈氣旋型環流?引導學生與全球大氣環流圖對比,學生提出盛行風、大陸形狀和地轉偏向力是影響洋流分佈的主要原因。有沒有特例呢?這時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這樣,在教學中學生處於一種“憤悱狀態”,主動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創造,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地理教學中具有一定深度,啓發性強,又符合學生思維的課題,如“厄爾尼諾給我國氣候帶來哪些影響”、“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等,教師都可以問題爲支撐點組織研討,推動學生不斷探究,使學生獲得自我教育,發展多種思維。此外,學生動手進行地理實驗、地理教學具製作、課件設計;開展地理問題辯論;走出校門到天文館、氣象站、工廠、環保設施進行參觀考察;就某一地理主題進行調查訪問,如街頭排擋對城市環境污染調查,旅遊活動對當地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研究等,都有助於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培養關心社會的情懷和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激發創新思維活動。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地理教學永恆的話題。只有更新觀念,深入改革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樂於思考,善於採用合適的方法靈活地運用地理知識進行創造性思維,纔有可能成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造型、開拓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叢書編委會.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7

[2]韋志榕.繼承發展創新———人教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簡介[J].試教通訊,2004,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