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後經典時代的文字生產策略

學問君 人氣:1.76W

摘要:農業社會可以自動複製文化價值,工業社會也部分的保留了這樣的特性。因此,前現代和現代是生產經典的時代。後現代的商業與消費時代則是文字解構和經典對抗的時代,是一個後經典的時代。從前現代到後現代,文字生產的總體風格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種轉變不是自發實現的,其間經歷了許多生產規則的改變。當下的文字特徵迥異於傳統的經典文字生產規範.其生產策略主要有:大衆化的娛樂,內部技術向外轉,自我中心主義和求淺、求怪、求幻。結果,承載意義的文字變成了語言的遊戲。

後經典時代的文字生產策略

關鍵詞:後經典時代 生產策略 大衆 技術 虛無

隨着生產方式的轉變,人類文化走向了衰落。在一個大衆文化的時代,人們不僅不再閱讀文學經典,從中體悟天人合一與宇宙大道,更是早已習慣按照媒介邏輯(娛樂化視覺享受)打發我們的閒暇時光。同樣,精神獨立和人格自由以及由此產生的創造力在資本主導的新技術語境中已經蕩然無存。由此,作爲人類文化承傳之重要路徑的文學經典不僅不再被人閱讀,也已經無法生產出新的經典。鑑此,我們說,今天我們所遭遇的無疑是一個後經典的時代。

一、文化分期與後經典時代的來臨

考察某種文化現象的演變過程,基本的做法是將其置於時間的維度之中,考察它在運動中的遷徙和轉向。在這種維度內,我們可以清晰的見出文化演進中的地形風貌,比如其中的“斷裂”、“分層”與“轉折”。即是說,在總體化的時間流動中,我們不獨可以勾勒出文化變遷的運動軌跡,還可以圖繪一幅壯觀的文化地理。循此,經典生產的發展脈絡也可以得到認識。

時間維度內的經典生產集中討論的是文化分期的問題。文化史上比較典型的文化分期有如下幾種:黑格爾的藝術類型式,詹姆遜的資本主義文化類型式,貝爾的生產方式式,本雅明的技術演進式,麥克盧漢的文明遞進式,以及流變的藝術流派與思潮式。黑格爾根據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將從古至今的藝術類型分爲三種:象徵型藝術、古典型藝術和浪漫型藝術;詹姆遜將資本主義文化演進的歷程劃分爲市場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和跨國資本主義/晚期資本主義;貝爾將資本主義劃分爲前工業時代、工業時代和後工業時代;本雅明將藝術發展分爲鑄造、制模到照相攝影和有聲電影的若干階段;麥克盧漢將人類文明劃分爲口承文明、印刷文明和電子文明。通常,人們還將藝術的演進劃分爲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以及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階段。

文化分期是對不同文化特徵的標識。雷內·韋勒克指出,分期的概念“往往和不同的特徵相結合:過去的殘存物、未來的預兆以及帶有相當個性化的特徵。”每一個階段都有專屬於這個時期的文化特徵,比如詹姆遜這樣描述後現代時期的文化特徵:“後現代文化在表達形式上的艱深晦澀、在性慾描寫上的誇張渲染,在心理刻畫上的骯髒鄙俗、以至於在發泄對社會、對政治的'不滿時所持的那種明目張膽、單刀直入的態度——凡斯種種,超越了現代主義在其巔峯時期所展示的最極端、最反叛、最驚人駭俗的文化特徵。”

導致文化分期的根本原因,在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學者弗朗西斯·馬爾赫恩看來,是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他認爲,傳統的經典生產基於農業社會,而經典生產的轉向則基於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在這種轉型過程中,文化走向了衰落和墮落。他說:“舊的農業制度普遍地自發地複製了社會的‘文化’價值,而工業文明的自動化傾向卻否定了那些價值,將代表那些價值的東西邊緣化和零散化,現代的‘文化’成了頗爲滑稽的‘高雅’的東西。”

在文學生產領域內,從經典向後經典的轉移正是這種文化分期思想的結果。依據其對不同時期文化特徵的標識可以見出,前現代和現代是經典生產的時期,人類在直接面對物質世界自身的複雜性中激發起無窮盡的探索精神,在深刻的內心體驗中按手工藝品的生產方式將藝術內在的美挖掘出來,展示出來,從而生產出“理想的文化”和“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論”。後現代由於處在商品景觀的包圍之中,真實的世界變成簡單的形象,商品景象取代物質世界本身成爲新的真實。不是景象源自現實,而是現實源自景象。此外,媒介取代人本身,成爲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中介。形象取代世界,媒介取代人,這二者共同製造了海德格爾所說的“世界圖像化”,它不僅令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變得單一,也令人類心中的世界失去了原有的複雜性,失去了令人敬畏的崇高感。如果說,世界的豐富性和感知的深刻性成就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學經典的深邃幽微,那麼,感知的單一和形象資訊的被動接受和過量接受,則不可能激發人類無窮無盡的超越精神、探索精神和巨大的創造能力。對文學而言,重複、拼貼、修改乃至重構也就成爲必然的選擇。一句話,後現代的時代並不生產經典,或者反過來說,作爲被感知單一性和資訊被動接收模式所規訓了的當今人類,總體上也已經不再需要文學的經典了。

TAGS:策略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