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疏導論文

學問君 人氣:2.72W

論文摘要:大學生逆反心理疏導日益成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從當前大學生逆反心理現狀分析入手。提出了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定義、雙重品格及其具體體現,進而分析、歸納了導致產生大學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觀因素。並結合日常工作實際.提出了有效疏導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疏導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逆反心理疏導對策

逆反心理作爲一種非理性的心理狀態,日益成爲當代大學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過程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亦可稱之爲大學生的心理失衡期。它既是一個危險期,但同時也是一個寶貴的教育時機。作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正確看待、合理引導學生的逆反心理,抓住時機進行全面、細緻的教育,發揮逆反心理的積極作用,克服不利影響,從而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爲社會培養合格人才。

1.當前大學生逆反心理現狀分析

何謂大學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一詞在近幾年廣泛流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但迄今爲止,還沒有一個達成共識的概念描述。筆者根據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思考、歸納,認爲,所謂大學生逆反心理,即是指處於人生思維最活躍時期的大學生,由於生理早熟而思想晚熟、自我意識增強而自我教育能力低下、抽象思維能力增強而社會實踐經驗缺乏、感情豐富而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內因限制,在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時所產生的偏執、牴觸的情緒和社會態度,從而表現出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跟當事人的意願或多數人的反應完全相反。具體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即指由於教育內容、方式、方法及情境等因素產生的與教育目的、方向相反或抵抗的一種反應態度。在這種定勢心理的作用下,大學生漠視某些習慣性的行爲方式或老師的期望目標,違背常規和定勢逆行川。

1.2大學生“逆反心理”的雙,品格及其具體表現。逆反心理作爲大學生心理失衡期的一種普遍現象,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必然,並在某種程度上對其產生有益影響;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如果不能正確疏導必將給學生成長帶來消極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逆反心理具有健康性和非健康性雙重品格。從積極意義上理解,逆反心理是大學生自我主體意識發展的產物,是其尋求自立、肯定自我形象的結果。從消極意義上解釋,逆反心理是大學生自我主體的逆向思維,懷疑否定一些正確的思維和行爲,是其懷疑否定他人形象的結果。鑑於此,利用好其健康性品格,可以有助於大學生選擇多種思維模式和行爲模式,從新角度去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有所創新,同時,還可利用其抵制不良影響。但同時由於其非健康性品格的存在,如果不能有效疏導,則會使大學生盲目、片面、走極端。

逆反心理非健康性品格主要表現爲對不良社會思潮的認同感,對正面教育起反向思考,對個性發展問題產生片面認知,對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產生牴觸情緒。其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極端性,具體表現爲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1.2.1盲目性。不能歷史地、全面地看事物,往往來不及對事物價值作理性的分析判斷就急於下結論,否定事情的價值。尤其表現爲對社會的思想體系、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及黨的方針、政策,未加認真學習就盲目地加以拒絕和排斥,對輿論宜傳的懷疑多於信任,對當前社會形勢沒有正確的認識,缺乏理性的思考,片面誇大社會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對社會陰暗面的看法比較偏激。因此容易受社會不良思潮的誘導,甚至於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1.2.2反向性。表現出與教育者的意志、願望、要求相反的情緒和行爲,認爲大學生活就是無限制的自由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則是遠離生活實際的形式主義,校規校紀則是妨礙個性充分自由發展的栓桔,從而表現出對學校、老師宜傳教育的冷漠、厭倦、牴觸、反感等錯誤的情感和態度,產生不信任、反向的思考。這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會出現一種基於個體認知和教育內容的對峙。

1.2.3排他性。別人都反對的事,他偏要贊成;越是不希望他做的事,他越要做;惟我獨尊,我行我素。對大學生來講,這並不是爲了與人作對,而是急於表現自我而沒能運用恰當的方式,當自己的預期反應未能如願時更是產生偏執的思想。具體表現爲對組織領導和老師不信任、疏遠,對集體活動不關心、疏離,對他人無端猜忌,不願友好相處、合作共事,對錶現突出的同學諷刺挖苦、造謠中傷,對先進事蹟和先進人物否定、曲解,甚至錯誤地做出主觀臆斷[z7。

2大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逆反心理尤其是它非健康性品格的存在,容易導致病態人格,影響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形成;同時,它改變了正常的社會心理結構,導致人際關係緊張、“離心”傾向嚴重,影響了組織的團結和協調,如果不能在大學階段將其有效控制和疏導,將對大學生步人社會後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應引起高度重視。而要有效疏導和控制大學生“逆反心理”,就要分析其形成原因,從而因勢利導。

2.1主觀因素。大學生正處於向成人過渡的青春期,身心變化迅速,自我意識增強,社會接觸面不斷擴大,而自身的知識和能力未做好充分準備,認知模糊,這種生理早熟而思想晚熟、生理髮展成熟趨早與社會地位延遲構成了大學生的矛盾心理。①由於其特殊的社會地位,當代大學生有着強烈的自我價值被肯定的慾望,他們自尊心極強,只想聽表揚,不願聽批評,且對某些批評意見存在牴觸、反感和反抗等情緒,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好走極端。②隨着其獨立性和自信心的進一步增強,當代大學生極力想擺脫外界的束縛和干擾,希望成爲自己命運的主人;同時,他們對社會和未來充滿着憧憬和期待,而一旦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形成心理壓力。由於其社會閱歷淺、性格不穩定、思考不全面,就容易產生對立情緒,若情緒得不到緩解就會形成逆反心理。③從認知發展來看,“好奇心”對大學生有着很大的誘惑,你說不能做的事,他越想試一試,這是一種“禁果分外甜”的逆反心理。從行爲傾向來看,在同一集體中,由於情境感染,一旦個別人有逆反心理,就會不自覺地相互影響,從而易形成一種集體的逆反心理力量。

2.2客觀因素。①我國現處於深刻的社會變革和體制轉型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日趨多樣化。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人和市場經濟體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觀念滋生,衝擊着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氾濫的不良資訊和功利傾向也以反文化心態影響着大學生心理。一些不良的社會現實與所受教育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照和比較,致使大學生產生厭惡之情,形成逆反心理。②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來講,其課程設定滯後於社會發展現實,忽視了學生的精神滿足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地回答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學習、生活、交友、擇業等現實問題,教育內容脫離社會和學生成長實際甚至變成空洞的說教,就會引發大學生的疏遠、不信任感。同時,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學,違背大學生的心理規律,缺乏因材施教的靈活性,在教育中強調服從而忽視大學生日常在社會、學校、家族生活中多樣化的道德實踐,削弱了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作用。③由於一些政工幹部自身素質的侷限,傾向於依賴行政手段,不能平等、民主地對待大學生,不能與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這都易產生逆反心理。

3有效疏導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針對逆反心理的雙重性品格,如何正確利用和引導其積極作用、有效控制和疏導其消極影響,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忠實履行其“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職責所必須丙對的一個現實問題。面對新形勢下大學生的逆反心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態度端正、思想重視、認識明確、行動積極,全面提升理論水平和業務素養,不斷改進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遵循教育心理規律,力爭開創思想教育工作新局面。

3.1注,“理解、算,、關心、激勵”一視同仁.以情動人。在具體工作中,面對的是人生觀基本成型、分辨能力初步具備,且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大學生,因此,要將做好大學生思想工作視爲工作的第一目的,用實際行爲來向大學生證明我們是可信任和依賴的。必須要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非權力因素,多采取雙向交流、民主研討的教育形式,還可利用網絡通訊工具作爲有效的溝通渠道,有意識地增加與大學生的接觸,並以顧問、朋友的身份平等交流,把管理、教育同關心、指導結合起來,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需要結合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人情、人理、人耳、人心,幫助大學生疏導不良情緒。此外,在運用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管理時要公平公正。雙方在相互充分信任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全新的管理和服務關係,從而奠定克服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礎。

3.2提升理論索養和業務索質.以身作則.以理服人。作爲大學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與引導者,思想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一個形象化、人格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因此,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率,我們必須要提高業務理論和職業道德修養,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與育人的職責相符,把理論說服力與個人人格力量有機結合以感染和影響學生。第一,要具備紮實的理論和淵博的學識,資訊反饋及時,判斷準確,能夠迅速應對大學生提出的新問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時代感、現實感;第二,要學習掌握心理學知識,不斷提高心理分析能力,理解大學生心理表現才能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第三,還要講究語言藝術,提高啓發誘導能力,旁徵博引、深人淺出、揮灑自如的教學更能讓學生口服心服。此外,要善於總結、勤於交流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積累經驗,掌握足夠技巧,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質量tsl0

3.3注,教育時效.以人爲本.調整教育內容、豐宮教育形式。隨着社會進步和形勢發展,應針對育內容、方式的新變化、新特點,針對每個大學生的情況和不斷變化的思想實際,利用一切有利條件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旋律教育活動,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大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第一,教育內容應與時俱進,與社會發展實際和大學生成長實際相結合。一方面,要從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對學業、交友、擇業、學習諸多問題時所產生的社會適應、應對挫折、發展人格及人際交往等困惑出發,從大學生不同覺悟和接受能力出發,區分層次,分類指導。我們既要認真研究和把握大學生中帶有共性的思想、情緒和要求,又要分析少數大學生中暴露出的具體問題和思想苗頭,在普遍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座標系中,選準重點、難點和熱點,選擇能夠影響整體的突破口,讓大學生產生認同感。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對待社會制度存在的不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同時,仍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並融人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完善大學生知識結構,幫助他們建立辯證、發展、全面的思維方法,從而有利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完整的人格。第二,在教育方法上,要適應大學生興趣廣泛的特點,努力探索和研究科學有效、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創造性地開發大學生的主動性,組織參觀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如校屬各類重點實驗室)、愛國教育基地,廣泛開展各種創新比賽和社會實踐,透過調查、討論、辯論等形式讓大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教育中接受德育內容、減少逆反情緒,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儘可能地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把抽象教育與形象教育結合起來,把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寓教於各種活動中,使大學生在歡歌笑語中增長知識,在集體活動中陶冶情操,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