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崢嶸高論 浩蕩奇言-淺析《莊子·逍遙遊》的精比巧喻

學問君 人氣:1.5W
崢嶸高論 浩蕩奇言-淺析《莊子·逍遙遊》的精比巧喻

摘要:《逍遙遊》幾乎由寓言和比喻構成,行文揮灑自如,奇幻莫測,不僅描寫形象,而且結構大起大落。比喻通俗淺顯,使人易於明白。本文對其中的精比巧喻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哲理思想;精比巧喻;精神解放
        我國先秦時代諸子散文的一大特色,是哲理的思想和藝術的因素水乳無間地交融在一起。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爲傑出的,是著名的《莊子》散文。魯迅評論莊子時說:“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次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莊子生於戰國亂世,諸侯之間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殺人如麻。而且統治階級以“術”治人,嚴刑峻法,網羅密佈,使人“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在這種情況下,莊子憤世嫉俗,成爲一個遁世主義者。他宣揚人應當脫棄一切物累,而獲取精神解放,爭得絕對自由。《莊子·逍遙遊》這篇文章,就旨在說明人應該由“有待”(一切客觀依靠)而進入“無待”,人只有脫棄掉一切物質條件、物質慾望,才能取得真正的自由。
        文章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
        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是古代傳說中的北方溟漠無涯的大海;“鯤,魚子。凡魚之子名鯤。”又釋鯤“本小魚之名”(明·方以智),莊子在這裏卻偏用爲大魚之名。文章開首便先聲奪人,描繪出一個波瀾壯闊的場面:一條其大無比的魚自由地遨遊在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魚之大,不知其有幾千裏,莊子卻用一個小魚之名--鯤來命名,這其中就含義無窮,耐人尋味。接着,莊子筆鋒一轉,魚又化爲一隻大鳥,騰空而起。魚之大,已經令人驚奇了,瞬息間,魚竟然又變成鳥。變之快,變之奇,真正令人咋舌。鯤如何變爲鳥,莊子沒有細緻描寫,但我們彷彿可以看到這樣一幅畫面:鯤在大海里一振,頓時,洪波涌起,巨浪連天,鯤的形象即刻逝去,隨之而出現的是一隻巨鳥大鵬。魚變爲鳥,鳥當然要飛了。“怒而飛”,是說積滿力氣,怒張毛羽,一突而起。“怒而飛”三字,窮形盡相地寫出了一個龐然大物在起飛時的那種突飛迅猛的樣子。鳥飛往天空,它的翅膀像天上的一塊大雲,垂陰布影,遮天蔽日,然後,將飛往南方的“天池”。
        莊子爲了使人們相信他鯤變爲鵬而南徙的寓言,又引出所謂“齊諧”(古代記怪異之書)作爲佐證:“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轉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引“齊諧”這本書中關於大鵬南徙的記載,並不只是單純用“齊諧”作爲他的旁證,而是用“齊諧”的記載補充描寫他的大鵬究竟怎樣“怒而飛”,以使形象更加鮮明。鳥越大,起飛便越有力,翅膀拍打着水面達三千里之遙,才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搏,拍打着翅膀迴旋;扶搖,從下往上的旋風。“摶扶搖”三字有形有聲,活畫出了大鵬高飛時凌摩霄漢的氣勢。接着又說,這隻“其翼若垂天之雲”的大鵬,一經起飛,要時經半載,方一落腳止息。大鵬的起飛真是驚心動魄。接下來是一段極其輕鬆、舒緩的描寫: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無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野馬、塵埃,都是春天飄在空中的遊氣;“息,出入氣也。”這些微小的東西,只要一點出入之氣可以使它們在空中飄蕩了。人在下邊看天是青蒼色的,這並不是它的正色,大鵬在九萬里的高空看地面,也是這般顏色。這裏的“野馬”一段,與前邊“大鵬”一段緊緊相連,一個形象無比巨大,起飛一次,翻天覆地;一個極其纖微,人目難見,只需出入之氣就可以使它們在空中飄蕩。這一大一小,互相映襯,顯示出了莊子文章的神奇莫測與參差、跌宕之美。
        莊文的神奇,不僅體現在所描寫的形象上,也體現在文章的結構上。由一個宏大的、大動大搖的場面,陡然變到極小的、和平寧靜的場面,兩相映襯,正所謂大起大落。我們讀《逍遙遊》到這裏,猶如駕船在峽谷之中,經過激流險灘,突然到了風平浪靜的湖面,使讀者繃緊的心絃一下放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