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幾點思考

學問君 人氣:2.82W

摘 要:“語文綜合性學習”正式作爲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和方式提出來,被列入基礎教育的各個學段,成爲語文課程目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教師來說,它還是個新生事物,在新課程教學中如何準確理解、有效實施是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實實在在的課題。

關於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自主性;合作

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學案例引發我以下幾點思考。

一、怎樣突出學生的自主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這裏特意提到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而無數教學實踐也證明,如果讓學生親身經歷、親自體驗,印象、感受就要深刻得多。尤其是我們城鎮的學生,他們缺乏太多的生活經驗,說起來可能有些人不信,有的孩子不知道土豆是長在地下的,就知道是擺在市場攤位上的;好多孩子不知道在我們北方杏是夏季特有的水果,更值得人深思的是在一次縣裏組織的二年級質量測試卷中,其中有一道題是仿寫句子,好多孩子居然不知道題中的月季是花名……

如果把知識直接告訴學生,他可能只會記住一時,但是如果是他親自探索的,他會銘記一生。所以,我們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時間、空間,還要在探索方法上進行指導,不能讓學生感到茫然。比如,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的習作是選一幅或畫一幅秋天的圖畫,並將圖畫上的內容寫一寫。我先佈置學生利用雙休日去找秋天,並引導學生從顏色、味道、人們的表情等方面來感受秋天的特點。有的學生畫出了秋天的田野、果園、忙着收割的人們……還有的乾脆拍成漂亮的照片,由於他們親眼看見了秋天的美,親自聞到了秋天的`香,所以他們急於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告訴同學,此時動筆易如反掌。尤其是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秋天像一個神奇的魔術師,把綠色的蘋果樹葉變成了黃色;秋天又像一個勤勞的粉刷匠,把碧綠的楓樹葉塗成了紅色;秋天還像一個偉大的設計師,把綠色的火炬樹葉也設計成了紅色……”教室裏不約而同地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對他自主探索精神的高度肯定,他這優美的句子無異於給其他學生點亮了一盞明燈——就要敢於實踐,勇於探索!

而有的課,可先讓學生自讀,自讀後交流收穫及疑難問題,然後根據學生的疑難問題,確定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再去讀書解決這些疑難。當然,學生並非天生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培養,在實踐中增強發現問題的意識,提高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能力。而更深層次的領悟則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閱讀實踐中逐步習得。教師在指導學生深入領悟課文時,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這是實現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前提。

曾聽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教師也努力給學生營造自主探索的氛圍。新課伊始,學生開始彙報自己查找到的關於重陽節的資料。每一名學生都是捧着打印好的資料在那裏照本宣科,冗長、重複,人數達10人之多,歷時5分之久,這樣的探索有價值嗎?這樣的教學能是高效嗎?我覺得這反倒浪費了學生的寶貴時間,學生有蒐集資料的意識了,教師有必要指導學生把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讓他懂得如何去處理資訊,這和自主探索並不矛盾,並不是學生自主探索教師就袖手旁觀,教師的指導作用絕不容忽視,否則學生的自主探索將是一紙空談。

二、合作有無必要

綜合性學習強調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師之間、校內與校外之間的相互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完成複雜而系統的學習活動。於是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幾個小腦袋瓜湊在一起,看起來好像研究得很熱鬧,但你仔細一聽,聽到的卻往往是一個人的聲音,其他人在聽算是好的了,更有甚者說的竟是跟課堂無關的事。有很多老師在上公開課時更是喜歡用“下面小組進行討論”的字眼。而實際上小組中學生的組織與分工並不明確、小組中學生之間的合作也不明顯、小組中兩極分化的現象比較突出、小組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夠等都是明顯的不足。筆者認爲,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關鍵的是如何使每一個小組能有組織、有秩序、有效率地完成小組任務,使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參與。教師有必要把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與方法教給學生,而不是憑學生自己的組織能力自發地去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任務。比如,如何確定小組長併發揮小組長的作用,如何對小組成員進行角色分工並使他們各自承擔個人責任,如何使小組內各成員與各小組之間建立積極互助的關係,如何處理小組活動中出現的意外問題與突發事件,教師在各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如何發揮主導作用等等。總之,這些規則與方法可以透過日常的課堂教學自然而然地教給學生,使之成爲他們學習習慣中的一部分。

透過課堂研究我們進一步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中以小組的方式使學生之間協同努力,充分發揮自身及其同伴的學習優勢。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是教學中經常應該使用的方式,而且它更應該成爲學生學習的內容以及與人交往、合作的態度與精神。現代教育教學提倡團隊精神,但筆者認爲不能爲了合作而合作,如果我們教師想要採用這種方式,首先要弄清楚是爲了什麼,是否有必要,如果真的有難度,靠一個人解決不了,或者一些問題很有思考價值,透過合作會省時高效,那當然有必要合作。

三、跨學科目的何在

還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爲例,教師組織學生用歌唱的形式把這首詩唱出來,之後又把自己查找到的一篇很長的歌詞念給學生聽,並問學生記住了哪一句?我的第一反應是:我真笨,我只能記住最後一句,結果學生說的也都是最後一句——最後一句是最後唸的嘛!而教材上的詩學生只讀了4遍,齊讀、個人讀加在一起才4遍,這是語文課嗎?還有語文味兒嗎?寶貴的40分鐘裏學生都在做什麼?從表面看,教師似乎將語文與音樂相融合,採用了跨學科式學習,但實際上爲什麼讓人感覺滑稽可笑呢?因爲教師走入了誤區,爲了“與其他課程相結合”而結合。其實跨學科只是爲了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如果不能起到這個作用跨學科又有何意義?

語文字身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思想教育、審美教育、情感教育、文化教育、思維能力培養等,都是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因素,要有意識地把它們融入聽說讀寫的教學過程之中,不能把它們遊離於語文教學之外,更不能因強調它們而放棄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在課堂教學中,一要防止走形式,不必每節課都非得安排“延伸拓展”等類似的教學環節,二要找準着力點,不能漫無邊際,要放得開收得回,避免教學的盲目性與隨意性。語文教師增強跨學科能力,豐富知識的呈現方式,只是爲了有助於在語文教學中更加遊刃有餘,增加“底氣”,引領學生以豐富多彩的世界爲背景,發現屬於語文世界的獨特的眩目光彩。

比如說,古詩作品中再現的古代生活和文人心境距現今小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在深入把握詩句、品味意境上有困難,教師可以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審美積極性。增強跨學科能力與不斷提高學科教學能力,對於教師的專業發展來講是相輔相成的。語文課堂上的跨學科內容應該從語文出發最後回到語文,跨得出去收得回來。同樣,語文教師爲自己的專業發展“充電”,也應以不斷提高學科教學能力爲核心,以優化教學過程爲目標。任何學科的教學改革都要突出自身的學科性,否則這種改革是沒有生命的。

我們在教改的浪潮中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失誤,但是隻要我們勤於學習,肯於研究,一定會走出這樣那樣的誤區,我相信日趨完善的綜合性學習方法一定會讓學生終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