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城市景觀協調建築優化設計論文

學問君 人氣:1.01W

一、整體和諧高於建築精彩

城市景觀協調建築優化設計論文

整體設計思想把城市當成一個整體景觀,全面地考慮與建築相關的各個元素——外部環境、建築形態、附屬設備等協調關係。城市中的建築不只是其本身構築的主體,也是城市單元的一部分,建築設計應注重城市空間的整體效果,考慮對所處地塊有影響的城市景觀要素,如面寬、輪廓線、相鄰建築造型等,把反覆的對照貫穿與建築設計的始終,不可因過分強調自我表現而與景觀相沖突,保持建築與景觀的和諧統一。

建築是環境的一部分,只有與整體環境形成一定的生態聯繫,纔有一種共生關係。所以,建築必須與外部空間相聯繫,形成不同層次的空間環境。因此,建築與環境之間的結合、呼應,不僅完善了建築空間,也使空間得以延伸、擴展。建築空間與景觀空間的結合,可以大大豐富建築本身的空間。蘇州拙政園中的“借景”手法非常經典地闡釋了這種設計理念。例如:在市中心複雜地段建築,由於道路不規則等問題對建築產生了很大的制約,如果設計者採用圓形建築風格,映襯周邊的弧形道路,再用環形的步行道穿插於之中,能夠形成建築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二、和諧在於共同元素的發掘

在建築設計中我們經常見到:一是關注建築本身,後去考慮環境的美化;另一種是在環境中去添加建築,建築難以融入環境之中。這兩種設計環境都難以實現空間的和諧統一。事實上,我們不能單純考慮建築,也不能單純關注景觀,單方面追求和諧統一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如何在具體是設計過程中貫穿景觀與建築和諧統一的理念呢?這就需要我們去尋找建築與景觀的最佳結合點,不能在設計中顧此失彼。只有去尋求景觀與建築的結合點,從這個地方切入,才能夠尋找到建築的靈魂。

爲此,我們在進行單體建築設計的同時,預先提出整體環境框架與要求,在分析基址環境、周邊環境、視域環境等因素的基礎上,提出系統的設計指導原則。尊重建築周圍景觀對建築風格、色調、設施的各種要求,在這些要素中去尋找景觀與建築相通的地方,抓住這個點來貫穿建築與景觀,讓建築風格與環境風格相符、相稱,讓建築成爲景觀生態中的一個部分,融入到環境當中去。對於一些後加入進去的建築,或者是一些改造的建築,也要在環境允許的條件下進行調整,保持建築與環境之間的整體性。

三、用建築思想反照景觀設計

建築不僅僅從屬於景觀,也是景觀的一部分,當建築融入景觀後,其本身也是對景觀的一種改造。所以,建築的設計不僅要考慮與景觀的融合,也要考慮對景觀的創造性塑造。讓景觀襯托建築、用建築改造景觀。

在實踐中,我們要以建築的理念對待景觀設計,用建築分析、決策、設計的方法來造就景觀美學。具體設計中,我們可以建築技術拓展景觀空間,用技術來表現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同時,用建築思維解決景觀問題。城市中的建築與景觀往往要面對許多制約,包括場地的限制、經濟的限制,在設計過程中,採用建築的思維方式可以解決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很多制約因素,比如,在城市建築密集地區,以彩色噴塗地面的方式劃分出進出的道路以及人行與車行的路線,既滿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爲高層居民提供了視覺對象。

四、關注自然與文化雙重生態

建築設計的過程中,還要考慮自然生態關係的和諧統一。例如:建築要與周圍的公園、山體、水面、沙灘、樹林等自然資源形成一種良好的生態呼應,透過園林的手法就愛你過家建築與其周圍環境聯繫起來,減少建築的體量感。同時,在色彩、高低等方面增強親和力,另外在內部綠化過程中,都要考慮植物的季節性、本土性與色彩性等,實現與周圍環境的良好過渡。日本大阪灣淡路島東北岸的“淡路夢舞臺”,在其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建設,先種樹”,提前5年開始24萬株樹苗的栽種,它從整治建築環境着手,治癒山體開採留存的傷痕,恢復和徹底改善山體的生態環境。這種建築設計思想在建築設計着眼點和目標上的轉變暗示着建築設計與綠化景觀關係質的'跳躍,是生態建築思想的高度貫徹。19世紀80年代在歐洲發展的屋頂綠化計劃,也建立在相同的理念之下。

建築與景觀的協調還包括與城市人文環境的協調,在建築設計與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關注城市是文化特色與民族風格,一方面尊重傳統的文化歷史遺蹟、民俗民風,另一方面透過對建築與景觀的設計,詮釋固有的文化內涵,發掘與表現地方文化色彩,讓建築與景觀爲城市文化“說話”,成爲展示文化與宣傳文化的載體,這樣能夠在城市品位上更上一個新臺階。所以,設計師不僅要用眼睛去看城市的景觀,更要用思維去把握城市內在的脈搏與靈魂,讓建築與景觀與城市文化結合起來,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建築一定不同凡響。這一點尤其要體現在城市的公共建築與景觀當中。

城市是一個有機體,是有生命的整體。建築與景觀的設計必須堅持這樣的一個設計理念,用尊重生命的眼光去理解城市的建築,去詮釋城市的景觀。讓建築畫龍點睛而不放縱,讓景觀包容建築而不壓制,讓建築與景觀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參照、相互協調,以實現建築組羣、建築單體與景觀、環境的共生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