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康德與西方古典人本哲學的精神救贖意識

學問君 人氣:2.79W

包括文德爾班、羅素在內的許多西方家,都將西方古典哲學理解爲某種遠離日常生活、拒絕世俗功利的智慧。但是,當心靈真正浸潤於西方古典人本哲學之中時,我們卻在令人讚歎的智慧背後領悟到1種對人類精神深沉而執着的救贖意識。從古希臘的知識哲學、中世紀的基督教哲學到近代理性主義哲學、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可以說,精神救贖意識始終貫穿在西方古典人本哲學之中。作爲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創始的康德哲學,其救贖意識上承古代傳統,下開當代哲學精神救贖之先河,意義10分重大。

康德與西方古典人本哲學的精神救贖意識

1、知識、信仰與靈魂救贖

蘇格拉底開啓了古希臘哲學以探尋到思索人本的重大轉型。在蘇格拉底看來,確立人之爲人而不是自然應是哲學的根本性。人所以不同於自然是因爲人有靈魂,而靈魂的基本規定性是理性。這就決定了追求真理應成爲人生的終極意義。1個人只有用理性對待自己、對待世界,才能夠正確地行動並在正確的行動中不斷髮現真理、不斷生成理性、不斷確立靈魂,從而卓立於自然之外。古希臘思想大師柏拉圖認爲,靈魂作爲人的本質是客觀的,但又是潛在的。人不同於動物就在於人能發現客觀存在着的靈魂並將靈魂從潛在狀態變成明確而現實的理念。因此,柏拉圖反覆強調人類最大的善行就是認識理念、塑造靈魂,否則人將沉淪於動物之中。亞里士多德繼承並光大了前輩們的思想,更明確地指出,沒有靈魂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靈魂是人的本質界定。而人要想獲得靈魂就必須依靠知識,知識是人獲得靈魂的唯1途徑。正是基於此,亞里士多德高度關注知識問題,最終完成了古希臘知識哲學的建造。從上可見,古希臘知識哲學重視理性、關注認識的動因之1就在於試圖透過設立靈魂,拯救人類於自然之中。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在當時特殊的宗教文化背景中更關心人類靈魂問題,虔信人類的苦難源於靈魂的失落,唯有拯救靈魂才能在苦難中救贖人類。但是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不相信理性、認識、知識可以找回靈魂。在基督教哲學看來,靈魂的失落正是人類濫用理性而導致“原罪”的結果。靈魂的復歸、人類的救贖只能依靠對上帝堅定信仰和對教規的嚴格遵守。正是在這其中,精神救贖變成了靈魂再生,哲學成爲神學。

2、普遍立法與道德救贖

自意大利文藝復興,西方逐漸進入近代化。在康德之前,1方面技術迅猛,另1方面在科學技術推動下的工業化背景中,西方近代人本哲學集中體現爲理性主義哲學。近代理性主義哲學恢復了古希臘哲學傳統,重理性、重邏輯、重知識。但是,康德發現,科學技術只是人類自然力量的增長、延伸,並未在本體意義上完善人性。相反,近代工業化進程中人性正日愈淪喪。同時,康德意識到傳統宗教信仰由於不能給人類以實際的知識,無異於同義反復、自言自語,所以他斷定傳統宗教信仰也無法真正解決人性問題。而古希臘知識哲學和近代理性主義哲學所倚重的理性、認識、知識,只能在人的現象界中發揮作用,而在人的本體界中無效,同樣不能解決人性的問題。在康德看來,人性的修復只能透過道德救贖才能實現。

康德要求人們將在現實世界所遵奉的道德視爲1種“普遍立法”,對人的行爲起指令和監督作用。它與日常倫理根本不同的地方在於,道德的“普遍立法”出自人性的內在力量,是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顯現,是真正的心聲。而日常倫理則是外在的,是父母、教會、國家和公衆輿論等權威意志投諸內心中的反應。真正的道德是自主的,依據自己對生命、社會、的理解、體驗,而決不是履行某1權威的命令、承諾。這樣,道德便成爲個人自我創造和自我完善的表現,成爲對屬人的自由的召喚和實現,而不是自我本質的疏遠與異化。在道德的普遍立法下,人避免了把自己的存在與本質依附到外在於自己的他物上去,成爲他物的奴隸而失去自由。每個人透過道德把握到自己,從而也就意識到自己不再屬於現象界無休止的因果聯繫的1部分,意識到自己屬於理性世界或理想世界,洞達到自己正從感覺的現象中發現了本體的自我。世界不再是外我的、冷漠的、不可把握的物自體,而成爲我的親和的無機身體,成爲確證我成爲自由人的對象。

道德必定化爲行爲。只有行動才能最後實現人應做什麼的真理,行動的依據決不是幸福而是義務。康德將這義務視爲意志自律。意志自律是1切價值的寶庫,它爲人的行動規定了範圍,並使人們的行動符合道德。義務的意志自律不存在假設,也不會造成按意志自律行動的人的壓抑。相反,意志自律是實現自由的關鍵。每個人只有實行自己的義務,才能真正地成爲自由人。而人們的自由所以能導致普遍的立法,正在於人們永遠不奴役他人、無視他人的自律。在這裏,對他人的義務指明瞭人性存在的可能性,對自己與他人的自由權利的尊敬與忠誠成爲道德。尊重的對象不再是物化的功利和幻想的上帝,而是銘刻於心的責任品格。康德批判哲學中涌動着的這種道德救贖意識,在揚棄了古希臘、中世紀人本哲學靈魂救贖意識中樸素、迷信因素的同時,保留了它們的人道主義傳統,並對克爾凱廓爾、海德格爾、薩特等當代哲學家的生存救贖意識產生了強烈,甚至深深地感動了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False$

3、活動與審美救贖

無論古希臘還是近代,西方古典人本都10分重視藝術活動,把藝術活動看成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將藝術理解爲對人類實行審美救贖的第1人卻是康德。

康德認爲,藝術的本質是審美。審美在有限的形態中生成着無限的本體。當人們處於審美中時,時刻體償並擁有着全部生命力的洋溢和靈魂的昇華,具有着解放的性質。審美不服務於任何具體功利卻內在地指向某種總體性目的。這個總體性目的就是人的自由。正因爲此,審美對人的生存而言具有必然性,它必然地使人產生審美愉快。這種審美愉快是人在現象界中顯現了本體自由的歡悅,是對日常生活中受到各種物的束縛與遮蔽的人的解放的肯定。因而,藝術不是的產品,它是人類有目的性活動的成果,它在現象的、感性的具體經驗中顯現並確證了本體的自由。康德指出,藝術活動與不1樣。科學是人類認知能力對經驗的建構。科學活動必須以經驗爲界域,1旦超越了這個界域,科學便失去真理性而成爲謬誤。所以科學根本上是現象的、有限的,不可能表達本體的自由而只能揭示自然的必然。同時藝術也不同於1般的手工活動。手工活動是爲掙得報酬,而藝術彷彿是1種遊戲,不象手工活動那樣被迫、痛苦。藝術的活動是真正非異化的活動,它的全部意義寓於整個過程之中,而這個過程正是透過現象的創作衝動和審美意象表達着主體的自由本質。在這個意義上,藝術的審美意象只可體悟、領會而不能、言達。正是在領會、體悟的創造性活動中,有限的現象顯現了無限的本體,日常生活中實現了自由的擁有、享受。

在康德審美救贖意識的直接啓發下,席勒創立了著名的審美學說,而且康德的審美救贖意識也深刻地觸動了馬爾庫塞等西方馬克思主義家,引發他們在審美的維度上對當代西方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無疑,康德開啓的審美救贖意識已成爲西方近人本哲學文化精神最重要的標誌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