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動態>

中國IT業的“救贖”

學問君 人氣:8.66K
中國IT業的“救贖”
近年來,隨着各企業間業務模式和產品的日趨“競合”,加之人才流動的頻繁,圍繞在技術及人才上的訴訟也呈現逐步上升趨勢。尤其是以技術爲後盾的IT行業,更是把自有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看成是企業的核心元素。因此,IT企業間關於企業不正當競爭和侵犯知識產權案件也在逐年上升。從百度和天極的盜鏈之爭到華爲與UT斯達康的滬科案;從瑞星和東方微點之間的侵犯商業祕密案到日前富士康訴比亞迪商業間諜案的“開幕”……所有的這些,似乎都表明中國的IT行業瀰漫着濃濃的火藥味,誰能夠實現中國IT業的“救贖”?  富士康索賠50億港元,一石激起千層浪  富士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日前發佈公告稱,已經與母公司鴻海集團聯手在香港法院起訴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竊取商業機密,並不誠實地使用有關資料。  據富士康公告顯示,比亞迪在2003年開始挖富士康牆腳,2005年有多名富士康高管轉投比亞迪,並且沒有信守富士康的員工保密協議,把多份保密檔案帶走,在比亞迪制定了與富士康相似的生產流程,令富士康損失了人民幣51.3億元的生意。“比亞迪違反上市條例,我們索償的金額可以超過50億港元”。  而去年9月,富士康兩名離職員工柳某、司某,之前是富士康集團旗下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職員,目前證實兩人已跳槽至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以侵害商業技術祕密向深圳法院控告這兩名員工及比亞迪,並要求法院判比亞迪立即停止侵害商業技術祕密的不正當競爭行爲。  比亞迪方面則較爲低調地表示,已打算外聘法律顧問,做好準備應對可能進行的訴訟。  此案一出,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此案已經進入相關司法程序。  拋開富士康與比亞迪的“恩怨”不談,透過“富士康狀告比亞迪”事件,不能不給我們帶來一些反思,中國的IT企業怎麼了?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怎麼了?  知識產權保護呼喚“商業倫理道德”  對於富士康狀告比亞迪這一事件,IT業內專家認爲:“我們目前對企業之間的惡性侵權還缺乏足夠的重視,像挖人、商業間諜等,這些應該是中國的單向知識產權值得關注的方向,這個行爲真正是破壞了競爭規則,違背了商業倫理,使道德和市場經濟的道德和法律體現有了諸多模糊。”  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副會長李順德認爲,知識產權的問題不是單純的保護的問題。但是很多人談到知識產權,就是一個保護的問題,其實更重要的是一種促進經濟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法律制度和法律工具,所以關鍵在於我們要很好地運用這樣一種制度,來達到促進科學技術、生產力發展、經濟發展。  方興東向還向記者表示,中國知識產權正確的道路和短期內中國知識產權的戰略首要目標不是簡單的保護問題,而是怎麼幫助中國企業合情、合法、合理地使用知識產權,怎麼在商業倫理的框架內使用,比如如何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這種片面的強調保護會錯誤引導企業以保護爲方向,而不是利用爲主。在目前來說,任何法律應該是多重並舉,能夠建立市場規則和商業倫理道德,保護和激勵企業創新。  和諧商業環境須各方努力  知識產權領域著名律師楊華權認爲,雖然富士康對比亞迪是以商業間諜行爲起訴的,但是其根本還是以侵犯富士康知識產權爲訴訟依據的。  另外,據傳言稱,此番狀告比亞迪就是去年9月曝出的比亞迪商業間諜案。富士康以侵害商業技術祕密控告這兩名員工及比亞迪,並要求法院判比亞迪立即停止侵害商業技術祕密的不正當競爭行爲。  企業應該有保護自己的商業祕密的意識。楊華權認爲,對於商業祕密,企業首先要從本身來建立自己相應的商業祕密和知識產權戰略。首先應該有相應的保密制度和措施。其次是要有相關的保密協議。既包括自己的員工,也包括自己的合作伙伴。另外是關於競業禁止的協議,也要考慮和什麼人籤,要付多少的費用,這是一個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所應該全面考慮的。  中國政法大學成小霞教授指出,相關的法律還有待完善。她認爲我國目前的法律對盜取商業祕密的制裁大多是針對個人行爲。作爲一個企業,在明知競爭企業員工跳槽或者以其他方式,把對方的商業祕密拿過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該爲自己的行爲承擔連帶責任。縱觀我國現行的各種法律法規,對這一問題的規定不是很明確。法律的完善對於建立正當的'秩序非常重要。  在完善法律法規上,也有專家認爲,企業有時候透過法律途徑訴訟不正當商業競爭,在時間上會顯得滯後。因爲商機轉瞬即逝,而透過法律的途徑解決糾紛。就會延誤戰機,造成企業贏了官司卻輸了市場的結果,因此在法律上應該有一個更快速和完善的機制。  業內分析人士認爲,建立一套符合商業倫理的現代商業文化的體系,構築整體防範懲治體系,如設立獨立的商業調查機構對商業犯罪進行取證和調查;加大對商業犯罪的懲罰力度,以商業犯罪的成本等,也是有效建立和諧商業環境的一個有效措施。良好的競爭規則和商業的倫理的建立,將有利於中國的IT企業參與全球範圍內的競爭,競爭優勢才能逐漸顯現。  也許富士康狀告比亞迪只是國內IT業在“商業倫理”建設過程中的一次陣痛,但是,它帶給我們的思索卻遠遠沒有結束,誰能實現中國IT業的救贖,實現商業倫理在國內的完善,中國IT業乃至整個中國企業都將拭目以待!
TAGS: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