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敏捷供應鏈協作模式比較

學問君 人氣:3W
敏捷供應鏈協作模式比較
摘要:敏捷供應鏈透過整合鏈上各企業的內外部資源,實現對市場需求的快速響應。本文圍繞企業如何選擇適當的協作模式以構建敏捷供應鏈的問題,從資訊共享、權力結構和生產特點三個維度,對支援敏捷供應鏈的幾種協作模式進行了比較,並重點討論了VMI與CPFR兩種模式的適用性。

關鍵詞:敏捷供應鏈 供應鏈協作
  
  供應鏈的效率極大程度上依賴於其成員之間的協作關係。2004年,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對我國製造業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狀況進行了較爲系統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製造企業的供應鏈反應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何確立企業供應鏈管理改善的途徑,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是理論界和實踐界都比較關注的問題。本文嘗試從協作模式適用性的角度對企業構建敏捷供應鏈問題進行綜述和探討。
  
  敏捷供應鏈協作模式的發展演變
  
  供應鏈協作問題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將敏捷供應鏈協作關係模式化的還是始於20世紀80年代。自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美國的纖維紡織行業出現了大幅度萎縮的趨勢,整個供應鏈的低效運作掩蓋了單個環節上的高效,資訊共享與企業的協作問題被提上了日程,能夠對消費者需求做出快速響應的QR(Quick Response)模式應運而生。
  隨着零售業競爭的激化和供應鏈構築呼聲的高漲,20世紀90年代,美國食品雜貨行業在推動敏捷供應鏈管理的進程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推出了有效的顧客響應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觀念,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可並採納了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和JMI(Joint Management Inventory)協作模式。隨着經濟環境的變遷和資訊技術的廣泛應用,供應鏈管理開始向更高一層的無縫聯結轉化,升級爲協同計劃、預測與補給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
  
  資訊共享與供應鏈協作
  
  以顧客需求爲導向的供應鏈管理中,供應鏈各節點企業根據來自其相鄰的下游企業的需求資訊進行生產和供應決策。當下遊需求以一定方差波動時,由於供應鏈的固有屬性,需求的不確定性沿着供應鏈自下而上逐級放大,上游供應商往往面臨比下游供應商更大的波動方差。這種現象反映了供應鏈上需求的不同步現象,被稱爲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Bullwhip Effect)。牛鞭效應極易造成貨物的大量積壓或者短缺,從而演變爲服務質量下滑,客戶滿意度下降等現象。解決“牛鞭效應”的一個主要方法就是在供應鏈上儘可能地實現資訊共享。已有的協作模式儘管名目繁多,但是其核心不外乎資訊共享,只不過不同的協作模式,共享的資訊內容不盡相同。
  一般而言,供應鏈上企業間所共享的資訊越具廣度和深度,企業間的協作關係就越緊密,也越有利於整個供應鏈的運作管理。從現有的協作模式來看,企業之間可共享的資訊有如下分類:
  (一)訂單資訊
  企業之間的訂單來往是最原始的資訊共享形式,最初的供應鏈以訂單資訊的逆流而上爲協作紐帶。
  (二)銷售資訊
  僅僅透過訂單傳遞需求資訊,會出現如前所述的“牛鞭效應”。所以用實際銷售數據共享來代替訂單數據傳遞是供應鏈上企業實現協作資訊共享的第一步,需求資訊的傳遞由原來的線形結構變爲網狀結構,從而有效地避免了資訊失真。
  (三)庫存資訊
  庫存資訊是保持整個系統資訊順暢完整的關鍵,獲得準確及時的庫存資訊有利於企業減少庫存成本,合理安排生產和進行市場預測。
  (四)預測資訊
  通常,越是靠近市場的供應鏈成員越是瞭解市場,越是可以準確預測市場需求。如果供應鏈上的下游成員願意與其上游協作夥伴共享預測資訊,將會便於其上游成員設計更準確的生產計劃,從而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五)計劃資訊
  在供應商與製造商兩級供應鏈中,製造商可以利用供應商的生產、配送計劃來提高自己的計劃水準,而供應商可以根據製造商的生產計劃爲其提供可靠的補給。同樣,在製造商與銷售商兩級供應鏈中,製造商與銷售商可共享其生產計劃與促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