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敦煌420窟隋代壁畫的藝術風格

學問君 人氣:1.63W
淺析敦煌420窟隋代壁畫的藝術風格

摘 要:隋代敦煌石窟藝術具有上承北朝,下啓盛唐,包前孕後的過渡性質。在幾天的敦煌藝術考察中,筆者認爲420窟的隋代壁畫很具有典型性。文章從壁畫的內容、表現方法、(密體的表現方法)空間構成、藻井圖案几方面來分析和闡述420窟隋代壁畫的風格特點和她所帶來的審美感受。
  關鍵詞:敦煌石窟藝術;密體;疏體;空間構成
  Abstract: The Sui Dynasty Dunhuang rock cave art has the deck Northern Dynasty,gets down opens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after before the package,is pregnant the transition nature. In several day-long Dunhuang art inspection,the author thought that 420 holes the Sui Dynasty murals have the typical nature very much. Article from mural content,performance method. The spatial constitution,the caisson ceiling design and the aspect analyze and elaborated 420 hole Sui Dynasty mural’s style characteristic and she brings esthetic feeling.
  Key words: dunhuang rock cave art;dense body;sparse body;spatial constitution
  
  帶着對歷史文明的久仰和中國古老文化的嚮往和渴望,我們踏上了敦煌藝術考察之旅,映着深秋的晚霞,踏着古道大漠,耳畔傳來了久遠的“叮噹,叮噹”的駝鈴聲,我們彷彿踏着先人的足跡,回到了當年絲綢之路的繁榮和富庶,呼吸到了敦煌藝術的神祕、深邃、博大、渾厚的藝術氣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莫高窟就像曠漠中的一粒金子,灼灼發光……敦煌是世界四大文化體系(中國、古代印度、古代希臘、古代伊朗)交融之地,爲中國和世界文明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也提供了認識中國中古社會的一個標本。在它的全盛期,融匯了東西方各種異彩紛呈的文化,顯示了那個時代中國人雍容的氣度、開闊的胸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敦煌,不僅展示出過去的一段氣度恢宏、絢麗多彩的歷史,也昭示着我們民族光輝的未來。羅振玉、王國維於1909年最早開始對敦煌文獻的介紹和研究。陳寅恪最早提出“敦煌學”的概念。王重民、向達等在中國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國內戰爭時期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收集流散海外的敦煌資料。李丁隴、張大千、常書鴻等一批美術家從1938年開始,先後赴敦煌臨摹研究壁畫。敦煌藝術燦爛輝煌,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爲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其壁畫藝術蔚爲大觀,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中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壁畫45 000 m2,其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歷史、經濟、文化、宗教、民族、科技等領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這裏筆者從420窟隋代壁畫的內容、表現方法,空間構成、藻井圖案4方面入手對她的藝術風格以及她給我們帶來的審美感受進行分析和探討。當然只是觸及皮毛,也是對前人之見的認識和理解。
  1 從內容上看
  隋代敦煌石窟藝術具有上承北朝,下啓盛唐,包前孕後的性質。隋代壁畫無論從篇幅還是內容來看,都大大超過了前代。其內容除了前期已有的佛像畫、本生故事畫、佛教故事畫等以外,還增加了大量的經變畫,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故事畫日益減少,到了隋晚期,本生畫已經消失,經變畫日益增多且流行甚廣。隋代經變畫除去圖解抽象的教義,還包含着一些故事情節的描繪,畫面結構也適應新的'內容創造出新的形式。這類經變畫到唐代就發展衍變爲中國式的大型經變。隋代的經變畫有“淨土經變”、“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等數種,但這些經變畫大多在表現形式上還不太完備,如420窟的法華經變,仍然沿用早期故事畫的形式,在窟頂以長卷形式繪出。“維摩詰經變”在隋代石窟中經常出現,畫面均較小,構圖亦較簡單。“問疾品”均以維摩詰與文殊師利爲主體人物,很自然地形成左右對稱的結構,因而多數繪於正龕門的兩側。420窟的“維摩詰經變”具有代表性,佛龕兩側上部畫維摩經變圖,其中,北側畫維摩詰坐一座殿堂中央,手持麈尾,憑几而坐,正和佛龕南側的文殊菩薩辯經說法,文殊菩薩倚坐在殿堂的蓮花臺上,舉手論道,姿態從容,四衆列座聆聽,氣氛肅然,殿堂之後有蒼翠的林木,前面有碧波盪漾的水池,池中紅蓮綻開,鴛鴦戲水,孔雀展翅,還有萱草和忍冬點綴在這一優美的環境中。到了唐代,“維摩詰經變”在藝術上由隋代的基礎上發展到了高峯。
  2 從表現手法看
  仔細觀察隋代壁畫,可以看出表現手法存在着疏密二體,密體以細密精緻見長,疏體以簡練豪放著稱。密體受隋代畫家展子虔、鄭法士爲代表的一派精緻絢麗的中原繪畫風格所影響。隋文帝在命天下造舍利塔的同時,還讓主管部門造成樣式送往各州,這不僅擴大了造像的規模,而且使中原藝術的影響遍於全國。疏體這派風格的作者大約是河西地區土生土長的畫師,他們發揚敦煌早期藝術的傳統,並以現實生活爲基礎,創造出簡練、淳樸的新風格,人物臉部薄施渲染或留素面。密體的表現風格既富於敦煌本土色彩,也具有統一的時代氣息。420窟的人物故事畫,應用密體的表現方法,很具有代表性。該窟的“法華經變”場面十分宏偉,圖中樓閣聳峙,曲廊蜿蜒。殿宇相接,更有山巒起伏、林木掩映、溪流潺潺,人、鳥、獸活動其間,繪出一幕幕飽含寓義的場景,而且刻畫精密細緻、栩栩如生。這種密體的表現手法表現的活動場面很具有裝飾味道的形式美感。由於經歷歲月的沖刷,顏色有的已脫落或褪變,但她仍不乏永久、鮮活的藝術魅力,石青、石綠蒼鬱的青山綠水、林木山巒點綴着深褐色的樓閣殿宇,“之”字形狀的曲廊把樓閣屋宇、山石林木蜿蜒相接,而且其間還有硃砂(多爲人物的衣服顏色)、白色(也可能是顏色脫落後的白色)的亮點出現,那種黑與白、深與淺、冷與暖的對比,構成了一種沉穩和跳躍、靜與動的鮮明對比,構成了強烈的形式美感。
  在表現方法上,420窟還採用虛與實的對比。比方說420窟頂部的壁畫有一輛馬車的描繪採用上部實、下部虛的表現方法,不僅使車、馬具有奔跑行走的動感,而且還造成了很強的空間透氣感。整個畫面有規律,反覆出現這樣上實下虛的表現方法,使畫面具有很強的立體效果,而且更充分體現了山川、樹木、大自然的靈動。
  3 從空間構成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