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知識動力學與文化傳統變革的三類契機

學問君 人氣:2.29W

題記:這篇文章的主題的前半部分“知識動力學”,是我在北京大學2000年 春季學期講授“制度基礎”課程時提出來的一個理解‘知識過程’的框架, 我在課上用這一框架反覆解釋了許多不同的知識和制度現象,這些現象當中又有 許多是與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有關的,於是就有了這篇論文的題目後半部分“ 文化傳統變革”。至於‘契機’及其類的數目,只是由知識動力學框架的三個維 度匯出的‘推論’而已。我感謝聽課的同學們,他們鼓勵我把我講過的東西寫出 來。我還要感謝原《戰略與管理》的主編余世存先生,他是這篇論文的‘催產士 ’。

知識動力學與文化傳統變革的三類契機

一.

引論

自從伽達墨爾提出了關於傳統的多元性和創造性轉化的以來 (Gadamer,1975),對‘傳統’的關注隨着傳統的瓦解和各民族的文化認同 危機而不斷變得強烈起來,被性消解後的‘傳統’彌散在我們日常行爲規範國際話語、以及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爲一切‘在場者’的背景 、歷史、潛意識和‘無’。

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辦法擺脫我們各自的已經‘消解’的傳統(生物的、社 會的、與個人的),傳統是不可能被消解的,它只可以轉化,它從自身內部衝突 着的各種緊張關係當中,要麼發生‘突變’的躍遷---典型如‘內戰’,要麼 發生‘漸變’的邊緣性的沿革---貫穿着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時刻,這兩類轉 化方式統合起來被稱爲‘變革’。

因此,爲了理解‘傳統’的演變,我們必須進入‘傳統’,直面這一‘現象 ’,體驗它內部各種衝突着的活生生的緊張關係(所謂‘張力’),將我們自己 的體驗(私人體驗)透過對話和社會交往揭示給我們自己,以這樣一種‘在歷史 中闡釋’的方式,我們獲得對‘傳統’的理解。

本着‘對話的和大衆分享的邏各斯’精神,我在這篇文章裏講述我自己對‘ 傳統’的體驗和理解。我把我自己的‘傳統’理解爲三個層次:(1)生物學傳統 ,作爲物種的‘個人’的生物學和遺傳學條件,這些條件應當被我理解爲是我個 人生存的前提,這些條件是我的生存所服從的‘必然律(necessity)’的一部分 。關於人類思維與知識的生物學條件,讀者還可以我寫的其它文章(汪丁丁 ,1997a,1997b,1998a,1999a,2000a,2000b,2000c);(2)文化傳統,這 是社會性的‘個人’的生存條件,我已經在以前的文章裏作了關於這一條件的詳 細闡述(汪丁丁,1992,1993,1994,1995,1996a,1996b,1997c,1998b, 1999b),這些條件構成我生存的‘道德律(morality)’的一部分;(3)個人 史傳統,這是由我的私人生活(物質的和精神的)歷史塑造的傳統,也就是我們 每個人作爲‘個性’的特殊的生存條件,這些條件是我以前選擇的結果和未來選 擇的前提,是我能夠享有的落實了的具體的‘自由(liberty)’的一部分。關於 這一類生存條件,我也在其它文章中闡述過(汪丁丁,1997d,1999c,1999d, 2000d)。

但是上面論述的傳統的三個層次,只有當它們被我理解以後才構成我的‘傳 統’,有效的歷史,如伽達墨爾所論,只能是被主體理解了的歷史。那些尚未被 主體意識到的東西,它們只作爲‘物自體(things-themselves)’存在着,儘管 它們仍然以律的方式約束着處於現象界的主體,而處於這一狀況中的主體只 能是‘自在的’(being-in-itself,頁34,Hegel,1807)。換句話說,失去了 ‘理解(understanding,Verstand)’,傳統與主體之間的關係便迴歸到‘物的 關係(the order of things)’,而‘理解’提供了傳統對於主體的‘意義’, 從而使傳統與主體之間的關係落實爲‘自由(freedom,Geist)’。

被理解的傳統,叫做‘知識傳統’。這是因爲,如叔本華最爲清楚地論證過 的,知識(knowledge)是作爲知者(the knower)的主體與作爲客體的傳統 (the known)之間經由‘理解’而確立的知的關係(Schopenhauer,1813),知 識傳統也就是被理解了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