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大學生攻擊性及其相應的人格特徵

學問君 人氣:7.39K

【摘要】隨着青少年暴力攻擊事件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爲成爲關注重點。本文透過調查與實驗發現大學生普遍存在內隱攻擊性的傾向,且無顯著性別差異,但外顯攻擊性表現不強,在具體方式上有性別差異,並發現了與高攻擊性有關的某些人格特徵,以期對大學生人格教育提出啓示。

大學生攻擊性及其相應的人格特徵

【關鍵詞】內隱攻擊性     外顯攻擊性       人格特徵。

近年來,大學生攻擊傷人、殘害小動物的事件屢見不鮮,使得人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越來越關注,根據已有資料顯示,幾乎所有存在暴力攻擊傾向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礙,因此,對大學生的攻擊性及其相應的人格特徵進行研究,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攻擊性的定義在學者中還沒有統一定論, Sigmund Freud認爲,攻擊是人的一種求死的本能。Bandura認爲,攻擊是導致個人受傷或財產受損的行爲。而我國學者高樺就認爲,攻擊性是人發起攻擊的心理特徵,即人格中所具有的產生攻擊的內在可能性。綜合國內外學者的分析,本研究對於攻擊性的界定是:攻擊性是人表現出攻擊性行爲的內部心理特徵,在一定條件下,攻擊性將轉化爲對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有意侵犯、爭奪或破壞行爲。

由於攻擊性本身的危險性和隱藏性,使得研究者難以掌握真實的一手資料,所以除了使用調查法與觀察法,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內隱社會認知研究開始應用於攻擊性的研究領域。1996年、楊治良等人採用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方法,借鑑研究內隱記憶的任務分離範式,發現攻擊性行爲也存在實驗性分離,證實了內隱攻擊性的存在。也就是說個體潛意識中存在着一種攻擊性的傾向,這種內在的傾向潛在的對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認知判斷、行爲表現產生影響。因此只有從內隱社會認知的角度對大學生攻擊性進行研究,才能夠拓寬研究視野,使人們對攻擊性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入。

以往的衆多研究發現,攻擊性對很多個體來說都是一種相當穩定的特質,並且發現人格對於個體攻擊性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但關於人格因素與內隱攻擊性的研究卻鮮有見到。因此,本研究嘗試對與內隱攻擊性有關的人格因素進行研究,以期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提出更全面的啓示。

一、研究過程。

1.被試。

本研究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四川2所大學隨機選取人數爲50~60人的自然班5個,在學校老師的配合下,統一講解指導語,進行實驗,同時發放問卷共252份,全部收回。經分析後,剔除無效問卷25份,得到有效問卷227份,有效率達到90%。其中男生92人,女生135人。

2.研究工具。

被試基本情況表,包括被試的年級、專業和性別;外顯攻擊問卷;卡特爾16PF人格問卷;偏好組詞實驗。

問卷選用江西師範大學倪林英在其2005年碩士畢業論文中修訂的Buss& Perry敵意量表。修改後的該量表由23道題目構成,共分成四個維度:憤怒(7題)、身體攻擊(6題)、敵對(7題)和言語攻擊(3題)。問卷採用5點計分,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很符合,分數越高,表示外顯攻擊性越強。

在正式施測之前,進行了試測,驗證了該問卷有較好的信效度,可以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偏好判斷法是給被試提供一定材料,讓被試判斷對該材料的好惡情況,但其真實的實驗目的是透過被試給出的好惡反應來考察被試對某種特定社會性資訊的`敏感程度或偏好,從而揭示內隱社會認知的某種特徵。偏好組詞實驗是在偏好判斷和詞幹補筆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測量個體內隱攻擊性的方法,朱嬋媚等人的研究結果支援了偏好組詞法測量內隱攻擊性的有效性。

在實驗之前,篩選實驗用詞組。挑選50個詞頻相近的常用詞組(25對):25個爲攻擊性詞語; 25個爲中性詞,詞中的探測字相同。請10位心理學專業研究生從這些詞組中選擇出配對最符合攻擊性和中性要求的20對作爲試驗用詞組。透過詞頻比較,差異不顯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被試習慣選擇常用詞的傾向。爲了識別隨意作答,另增加20個干擾字作爲詞幹的備選項。另準備練習用詞組5對,其與實驗內容不相干但形式相同。上述所有詞組均由2個字構成。

將所有詞組分別製成連貫的PPT,其形式是第一頁呈現探測字,緊接着的一頁呈現與探測字配對的目標字,目標字中含一個與探測字組成攻擊性詞的字、一個與探測字組成中性詞的字、一個干擾字。

製作時,目標字採用拉丁方設計排列以避免呈現的空間誤差。每一頁PPT的呈現時間爲1秒,間隔爲3秒。

3.施測。

在任課老師的幫助下,統一發放總問卷(內含被試基本情況表、實驗答題紙、外顯攻擊問卷和16PF人格問卷),由主試說明統一的指導語。

在正式施測前用多媒體給被試呈現練習用詞組的PPT,使被試適應實驗的模式和時間的快慢。

正式施測時用多媒體給被試呈現實驗用詞組的PPT,要求被試快速在目標字中選一個字與探測字組成詞並把所選字的編號寫在答題紙上相應的位置。

4.收回問卷。

整個實驗持續時間約5分鐘,實驗完成後要求被試填寫問卷,填寫問卷時間約45分鐘,整個過程持續約50分鐘, 50分鐘後由主試統一收回問卷。

5.數據處理。

實驗結果按照信號檢測論的指標———擊中率(選擇的攻擊性詞的數量除總的詞組數量)———作爲判斷標準,擊中率越高,則表示被試的內隱攻擊性越強,反之則較弱。

問卷數據輸入SPSS11.5進行進一步的處理。

二、研究結果。

1.大學生內隱攻擊性的特點。

全體大學生被試在快速判斷的時候,對攻擊性詞的偏好要高於對中性詞的偏好,並且經過差異顯著性檢驗,差異達到顯著水平(t=2. 341, p=0.

020),說明全體被試更偏好攻擊性詞,具有攻擊的傾向性。但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對攻擊性詞的擊中率差異不顯著(t=1.901, p=0.059)。

2.大學生外顯攻擊性的特點。

調查結果表明,接近2/3的大學生在外顯攻擊性上的得分在3分上下,趨於中間水平,又有近1/3的大學生在外顯攻擊性上的得分在2分上下,攻擊性水平偏低,剩下的僅有不到7%的被試分數達到了4分上下,攻擊性水平偏高。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被試在外顯攻擊總分、敵對和言語攻擊維度上,男女大學生都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憤怒維度上,男大學生顯著低於女大學生(t=-2.210, p=.028);在身體攻擊維度上,男大學生顯著高於女大學生(t=2.327, p=.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