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研究

學問君 人氣:1.32W

新常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經濟的發展速度由經濟的高速增長轉爲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研究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人民的精神文明生活也日益豐富多彩,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加快了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進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爲完成“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脫貧,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拱了物質保障。我們也應看到只追求經濟的超高速發展帶來的阻礙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人口膨脹、用地緊張、能源緊缺、環境破壞、資源緊張、糧食危機等。

1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新特徵

a.生產要素投入方面

常態化下的農業發展主要依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粗放式生產,在新常態的經濟發展背景下,農業經濟不能再任由粗放式的經營模式繼續發展。在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和土地面積一定的條件下,單純無限制地增加勞動或化肥、種子等並不意味着農業收益的同比例增加,實現各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是提高收益的關鍵。

b.經營方式方面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業的基本經營制度。改革開放初期,在這一制度下,農村地區的人民都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耕作。隨着現代工業的發展和城鎮化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勞動力擺脫土地,到城市裏務工,家裏年邁的老人無法耕種土地,造成土地的流失,國家土地資源的閒置浪費,並引發潛在的糧食危機問題。在新常態的經濟發展背景下,國家出臺土地流轉政策。透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將用於耕種的土地集中進行適度規模經營。

c.農民收入方面

傳統的農業,農民守在自己的“二畝三分田”上,早出晚歸,依靠着自己的糧食收入維持生活。改革開放之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一部分農民不再簡單的依附於農田,還會在農閒時做一些補貼家用的工作,這種生活方式進一步促進了人民思想觀念的解放,對土地不再有濃厚的依戀之情,越來越多的農家子弟兵進城務工,增加家庭的非農業收入。

2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新動力

a.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扶持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發展關乎我國13億人口的基本生存問題,國家給與高度重視。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中提出“抓好農業生產,加強農業現代化基礎建設的指示。”“要加大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繼續抓好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口糧安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強農業現代化基礎建設。”補齊“四化一短”是我國新常態經濟下的一個重要舉措。具體的包括強農惠農政策措施的實施,放寬對農村小微鄉鎮企業和在農村創業的融資力度,鼓勵工商資本、民間資本進入農業進行農產食品的精細加工,農家旅遊資源的開發,農村產業文化的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b.科技創新驅動力的推動

新常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於經濟增長的動力由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科學技術,在科技的指導下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爲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c.人們生活的多樣化的需求

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後便傾向於追求精神上的享受,透過多種方式來獲取這種精神上的享受,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越來越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再簡單的滿足於“吃上飯”、“吃得飽”、“吃得好”,而是越來越追求“吃得精”,人們吃食需求的多樣性要求市場適應人們的生活需要而不斷變化,新的需要催生新的產業,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3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a.農業生產多樣化的趨勢

國家惠農政策的扶持補貼,鄉村企業融資力度的放寬會引回一部分在外務工的農家子弟回到自己的家鄉創業,進行多種形式的農業經濟生產,如進行大型規模的專業養殖;適度規模經營土地;發掘當地文化資源,申請建立農家旅遊基地,發揚當地傳統文化;在當地開辦有原料的`精細食品加工廠,就近取材,降低生產成本,保持農業經濟的發展。

b.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的趨勢

科技的進步,資訊的流通,使得原本較爲傳統的生產、消費方式滿足不了人們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需要。人們的需求對農業的發展提出的新要求越來越需要新的主體出現,新的主體適應新的趨勢孕育而生。

c.農業經濟綠色循環發展的趨勢

新常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經濟的發展速度由經濟的高速增長轉爲經濟的中高速增長。農業經濟在這一大經濟發展背景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追求大豐收、大產量的粗放式的經營模式不再適用。集約化、規模式的綠色循環生產經營方式提上日程。

TAGS:農業 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