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山茱萸炮製的歷史沿革研究概況

學問君 人氣:1.21W
[關鍵詞] 山茱萸;炮製沿革;現代研究

隨着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延緩衰老、健康長壽已爲廣大人民羣衆日益期盼,名貴材山茱萸因含有豐富的營養和珍貴的成分以及微量元素日益成爲科學研究熱點。山茱萸,別名山萸肉、棗皮、萸肉,爲山茱萸科落葉小喬木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Zucc.的乾燥成熟果肉,是古代中、日、朝三國使用頻率最高的25種植物藥之一。山茱萸,首載《神農本草經》,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溼痹,去三蟲、久服輕身[1],具有補肝腎、益精氣、降血糖、抗菌、利尿、降壓和免疫功能[2],爲臨牀常用中藥飲片,也是我國40多種用量最大的骨幹中藥之一。臨牀調劑多以炮製(酒制、醋制)後使用,其炮製方法久遠,炮製工藝各異。本文就其傳統炮製理論、炮製工藝,以及現代研究近況作一概述,爲近一步探討山茱萸炮製工藝提供參考。

山茱萸炮製的歷史沿革研究概況

1  山茱萸炮製歷史沿革

山茱萸最早的炮製方法,首見漢代《金匱玉函經》載道有“不咀[2]”是有關山茱萸加工較早的記載。南北朝劉宋時代雷  在其《雷公炮炙論》中提出“凡欲使山茱萸,須去內核,每修事,去核了,1斤取內皮用,只稱成4兩已夾,緩火敖之方用。能壯元氣,祕精,核能滑精[3]”,其去核方法時至今日乃沿襲此法。唐代《新修本草》載:“九月、十月採實陰乾”[4],《千金方》則又提出“多打碎[5]”用的要求。宋代山茱萸的加工炮製方法在沿用去核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用不同輔料炮製山茱萸,宋代《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載:“雷公雲:使山茱萸,須去內核,每修事,去核了,1斤取肉皮用,只稱4兩已來,緩火熬之,方用,祕精,核能滑精[6]”。《聖濟總錄》載:“山茱萸酒浸取肉焙”[7],另有“山茱萸打破炒,去核焙乾、麩炒、酒拌等製法”。《蘇沈良方》載:“炒[8]”,《百問》又提出:“炮”的炮製方法,元代、明代在對其炮製程度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如元代《活幼心書》中有:“酒浸潤,蒸透”去核取皮的記載。明代《補增圖經節要本草歌括》中載:“去核捶碎,焙感”[9]。《炮炙全書》載:“酒潤去核”[10]。《藥性會元》載:“用溫水泡一須,取肉去核,每斤只去4兩”。繆希雍《炮炙大法》載:“酒拌炒鍋上蒸,去核了,1斤,取肉皮用,只稱成4兩已夾,凡蒸藥用柳木甑,去水八九寸,水不泛上餘悉准此”[11]。清代《本草崇原》載:“九月、十月採實,陰乾去核用肉”[12]。《本草述》載:“酒拌潤去核取皮,酒蒸一炷香,雄羊油炙,鹽炒”。《良朋彙集》中載有:“酒浸一夜蒸焙乾”。《增廣驗方新編》載蒸[13],由此可見,在我國曆史上對山茱萸炮製的主要方法是“去核”、“酒蒸”。山茱萸現代炮製品種及方法有:山茱萸入藥時全部去核,有黃酒制山茱萸,醋制山茱萸,鹽制山茱萸等製法,其中尤以黃酒蒸山茱萸爲最常用,而且操作工藝簡單、宜操作、成本低、質量好等特點,但由於各地用藥習慣不同,使用的炮製方法也有所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山東省中藥炮製規範》1990年版收載的方法爲去核、酒蒸、酒蒸山萸肉:將淨山萸肉用黃酒拌勻,悶潤至黃酒被吸盡,放籠屜內,共用武火加熱,待“圓氣”後攻用文火,蒸至呈紫黑色時(約4 h),取出,攤晾至外皮微幹,再將原汁拌入,吸盡,乾燥,或將山萸肉與黃酒裝入蒸罐內,拌均勻密封,隔水加熱,燉至呈紫黑色時取出,攤晾至外皮微幹,再將餘汁拌入,吸盡,乾燥[14]。《中華藥海》載:“取山萸肉,加黃酒拌勻,置適宜的容器內,密閉,隔水加熱或蒸氣加熱至酒吸盡,取出,乾燥。每山萸肉100 kg,用黃酒20 kg,加熱蒸4 h~6 h,悶6 h~8 h,使色紫黑,取出,乾燥。蒸制:取山萸肉,置籠屜或適宜的蒸器內,先用武火,待“圓氣”後攻用文火蒸至外表至紫黑色,熄火後悶過夜,取出,乾燥。醋制:取山萸肉,加醋拌勻,蒸上氣爲度,取出,乾燥,每山萸肉100 kg用醋12.4 kg,或取山萸肉,加醋拌勻悶透,取出,乾燥,取山萸肉,加醋拌勻,每山萸肉100 kg用醋18.6 kg;鹽制:取山萸肉,加鹽水拌勻,取出,乾燥,每山萸肉100 kg用食鹽1.25 kg,水適量等方法”[15]。

2  山茱萸傳統炮製理論及現代研究

山茱萸去核藥用,首見《雷公炮炙論》中“核能滑精”[3]。因其主要功效是補益肝腎,澀精(祕精)固脫等,所以之後的歷代本草文獻多以此作爲山茱萸去核的理論依據,然而綜觀歷史文獻,對此理論亦有持相反觀點者,如《澠水燕談錄》曰:“山茱萸能補骨髓者,去其核溫澀能祕精氣,精氣不泄,乃所以補骨髓,今人剝取肉而棄之核,大非古人之意。《衷中參西錄》言:“其核與肉之性相反,用時勿須將核去淨。近閱有報言核味澀,性亦主收斂,服之恆使小便不利,椎破嘗之,果有澀味者,其說或科言”。陶弘景亦曰:“山茱萸出近道諸山中……既幹,皮甚薄,當以合核爲用也”,但這些觀點,未能產生主導影響,故時至今日,山茱萸仍去核使用[16]。《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自1963年版就要求山茱萸“除去果核”,但也有報道用果核山茱萸入藥,反而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山茱萸果實的化學成分主要含有環烯醚萜苷類、皁苷、熊果酸、齊墩果酸、沒食子酸、糅質、烏蘇酸、多糖等爲其有效成分,具有降低血糖、增強免疫、抗炎等藥理作用[17]。化學成分分析表明,山茱萸中療效保健成分主要是齊墩果烷系皁苷(共水解後的苷元爲熊果酸、齊墩果酸)等物質[18]。有人對山茱萸肉與核的化學成分展開了研究,山茱萸肉與核的水溶性成分均含沒食子酸、蘋果酸等多種相同成分,果肉沒食子酸0.062 3%,(dl)?蘋果酸0.907%,果核含沒食子酸0.012 76%,(dl)?蘋果酸0.544%。果核與果肉急性毒性實驗表明二者毒性都很低,果核LD 50(生藥90.8 g/kg)比果肉LD 50(生藥53.5 g/kg)更低,二者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桿菌顯示相同的抑菌作用[19]。山茱萸有胰島素樣作用,烏蘇酸是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山茱萸鞣酸能抑制脂質過氧化,阻止脂肪分解,也能抑制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促進脂肪分解的作用;對於因化學療法及放射療法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有抗實驗性肝損害的作用;山茱萸能對抗組織胺、氯化鋇及胰腺膽鹼所引起的腸管痙攣;沒食子酸有止血、止瀉作用;體外實驗有抑菌作用;能殺死腹水癌細胞[20]。山茱萸中含有大量的熊果酸、齊墩果酸等有效成分,經炮製後可使有機酸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特別是經酒制可增加樹脂類成分的溶解度,使有效成分更易煎出發揮療效,從而達到增強溫補肝腎的作用,所以,目前臨牀多用酒製品,並多用於補益劑。郭富禮等報道[21]:“其炮製品除清蒸外加酒炮製的各種樣品中熊果酸的含量均高於生品,並以酒蒸品含量最高,炮製能升高山茱萸中熊果酸含量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山茱萸中結合型的熊果酸炮製後分解,也可能是其他成分經炮製後的轉化使得熊果酸含量升高”,從而達到增強滋補肝腎的功效,但也有報道[22]“清蒸山茱萸(山萸肉)、酒蒸山萸肉、生山萸肉含有相同的化學成分。熊果酸含量測定表明,酒山萸肉熊果酸含量。”實驗結果表明:山茱萸經炮製後其生品及其炮製品中的熊果酸含量,生品與酒製品、醋製品、鹽製品的含量變化不大,而蒸製品含量有所下降,依次爲酒製品>生品>醋製品>鹽製品>蒸製品[23]。



3  小結

綜上所述,筆者認爲,山茱萸用藥歷史悠久,從炮製歷史沿革看,其方法較多,自南北朝、劉宋時代《雷公炮炙論》提出的去核炮製之後,唐、宋、元、明,清至今天仍對山茱萸要求去核應用,在宋代《聖濟總錄》中首先提出了酒浸、酒拌、麩抄的炮製方法,元代《活幼心書》中山茱萸的炮製對酒制的程度提出了要求。清代《本草述》中對山茱萸的炮製酒蒸時間作出了規定,另有羊油炙、鹽制等方法,現無人使用。綜觀山茱萸的炮製歷史,其炮製方法較多,但酒制方法至今使用,其炮製工藝、目的基本明確,今後應進一步加強對山茱萸炮製後化學成分的研究上,比較不同炮製方法以及炮製工藝對其含量的影響,爲山茱萸最佳炮製工藝提供了理論依據,以發揮最佳藥物療效,更好地服務於患者。

參考文獻:

[1]  黃爽.神農本草經[M].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1982:215.

[2]  張仲景.金匱玉函經[M].康熙間木刻本.

[3]  頓寶生,王盛.雷公炮炙論通解[M].西安:三泰出版社,2001:295.

[4]  蘇敬.新修本草[M].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影印,1957:129.

[5]  孫思邈.備急千金方[J].清同治7年王培貞重刻本(木版).

[6]  唐慎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J].涵芬樓影印金泰和晦明軒刻本(重修本)

[7]  趙佶.聖濟總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2:2112

[8]  蘇軾.蘇沈良方[J].咸豐9年刻本聚經堂藏本(木版).

[9]  鄭金生.海外迴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64

[10]  稻宣義.炮炙全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1981:119

[11]  繆希雍.炮炙大法[M].北京:中國書店影印,1985:56

[12]  張志聰.本草崇原[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2:89

[13]  鮑相敖.增廣驗方新編[M].錦章書局石印.

[14]  山東省中藥炮製規範[M].山東省衛生廳.濟南:山東科學技術技出版社,1990:91

[15]  冉先德.中華藥海[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3:1744

[16]  紀青華.山茱萸炮製歷史沿革[N].海軍醫高專學報,1998,20(4):240

[17]  潘揚,王天仙.植物山茱萸化學成分的研究概況[N]南京中醫藥大學報,1994,14(1):61

[18]  吳紅,樑恆,劉永紅,等.山茱萸苷的提取分離與含量測定[N].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3,24(5):430

[19]  戴亞明.山茱萸與核可以同用[J].中國中藥雜誌,1990,15(1):56

[20]  張廷模.長沙.中藥學[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98

[21]  郭富禮,張振凌,王宏波.不同山茱萸炮製品中熊果酸的含量比較[J].李時珍國醫國藥,2002,13(7):404

[22]  王平.山茱萸不同炮製品分析[J].中成藥,1992,14(10):19

[23]  王曉紅.山茱萸幾種不同炮製品熊果酸的含量測定[J].中成藥,2000,22(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