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會計計量變革中的會計觀念變革

學問君 人氣:2.58W
會計計量變革中的會計觀念變革
會計計量變革中的會計觀念變革   摘 要:歷史成本原則是傳統會計理論的一大基石,而在現代會計環境下,會計計量中心從成本計量到價值計量的變革,必然引起會計觀念的徹底變革。傳統會計理論的支柱,包括權責發生制、可靠性原則、穩健主義、會計要素定義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而在此中崛起的卻是充分揭示和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歷史成本計量是傳統會計計量的核心,在強調收益計量且相對穩定的傳統會計環境中,歷史成本因其客觀性、可驗證性和有利於反映資產經管責任履行情況的優勢而被廣爲推祟。然而,現代會計環境及資訊需求者對會計資訊的需求,自70年代以來發生了根本變化。全球性通貨膨脹促成了現行成本法等通貨膨脹計量模式的適時提出;隨着世界經濟局勢的巨大變化,高新技術被大量的採用,資訊技術的發展,大規模的企業聯合和兼併,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加之會計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決策的相關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來越高,歷史成本計量受到了嚴重挑戰。公允價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價值計量基礎,可以隨着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反映資產價值的變化和風險,具有高度決策相關性,並且能披露傳統會計所無法處理的自創商譽、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資源等會計資訊,使資產負債表更能體現企業價值,提高了會計資訊在經濟資訊系統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歷史成本法“一統天下”的神話,引起了會計計量模式的變革。

  歷史成本計量屬於傳統會計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傳統會計理論的其他組成部分息息相關,同時也體現了傳統會計觀念的方方面面。會計計量模式的變革,必然引起傳統會計觀念的變革。因而,會計理論的根本改善,將可能始於會計計量模式的變革。

  一、可靠性與相關性的二難選擇
 
  在傳統會計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會計資訊質量要求。可靠性原則與歷史成本原則及穩健主義緊密相聯,反映了會計人員傳統的價值取向,即會計應以事後反映爲主,而這種反映必須是客觀、中立、證據確鑿的,且排斥主觀的估計和預測,以降低會計報表使用者的財務風險,更進一步說是降低會計人員的職業風險。

  對於當今的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會計資訊使用者,會計資訊要於決策有用,還必須能夠幫助用戶預測將來事項的結果,或者去證實和糾正預期的情況,從而具有影響決策的能力。相關性就是會計資訊所表現出的這種影響判斷和決策及決策差別的能力。

  可靠性和相關性的要求很難兩全,可靠性是面向過去的會計資訊質量特徵,而相關性是面向未來的會計資訊質量特徵;可靠性的目的在於事後反映,而相關性的目的在於決策;相關性中的預測和及時性要求,可能影響資訊的可靠性,而爲了追求完全可靠而忽略了資訊的及時性和預測性,再可靠的資訊,其相關性也會大大削弱。

  歷史成本計量是所有會計計量方法中最具可靠性的,而更具相關性的價值計量將取代其成爲會計計量的中心,這無疑是可靠性與相關性權衡的結果。我們可以清醒地認識到,首先,歷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對的,歷史成本法存在大量的確認、計算、分配和備選方案,使損益計算嚴重失實。其次,通貨膨脹和知識經濟時代資產新概念的衝擊,使歷史成本法的根本優勢——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擊,以名義貨幣爲計量單位,歷史成本爲計量屬性,在物價變動的環境中,既不能反映由於通貨膨脹引起的一般物價變動,也不能反映被計量對象的個別價值變動,這樣,歷史成本不再可靠。而諸如商譽、技術、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則可能根本無歷史成本可循。因而,無論從客觀實際還是從歷史成本法的本身性能上看,以可靠性爲藉口強調成本計量而排斥價值計量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