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7.95K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爲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論文

《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論文 篇1

【摘要】

林黛玉是曹雪芹《紅樓夢》中的女主人公。曹雪芹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個獨具靈性、異常聰穎而偏有多難命運的惹人憐愛的少女形象。作者傾注在這個形象身上的審美情趣,不僅在於同情她的不幸,更在於顯示前衛的女權理想與封建倫理的對撞,讓弱者的自我毀滅來激發讀者思維的火花,呼喚女性的覺醒。林黛玉她博古通今、才華橫溢,但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她和寶玉之間的愛情最終成爲一場悲劇,她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是歷史的必然。她的個性具有啓蒙性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

林黛玉;性格;悲劇美;時代悲劇

《紅樓夢》,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清朝帶有濃重悲劇色彩的宏篇鉅著,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隱含着悲劇性特徵,其中林黛玉是一個典型代表:曹雪芹將其塑造成一個獨具靈性、異常聰穎而偏有多難命運的惹人憐愛的少女形象。

一、林黛玉的藝術形象悲劇色彩濃重

林黛玉父母雙亡、背井離鄉、寄人籬下的淒涼身世在其內心深處結成了解不開的隱痛,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備、孤高自許的獨特個性。她出身在一個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宦家庭,卻由於母親去世得早,沒能受到封建禮教、婦德等方面的薰陶和訓練。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卻因身體羸弱,功課上得不到嚴格的要求。至於封建禮教和世俗功利等社會知識對她的影響顯然非常有限了。這也是她保持着純真的個性的原因。但是這樣的個性使她在寄居的聲勢顯赫卻又充滿着仇恨、傾軋、爭奪、勢利的榮國府中“步步小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行爲是否和別人合拍以及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做法了,這是黛玉“自尊、自愛”的表現。這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寄人籬下的生活是那樣的無奈和淒涼,更能讓讀者感到黛玉的可憐、可敬。

林黛玉纖弱多病讓人憐愛。故事中對於她的病有多處描述。如寶黛初次見面,寶玉送黛玉“顰顰”二字;而她在聽到寶玉將與寶釵成婚的消息時更是怨急攻心,在極度的悲哀中迷了心智,於是有了與寶玉相對傻笑的一段等等,讓人們對她的纖纖弱質有清晰的印象。在《紅樓夢》中,曹雪芹並未花費太多筆墨描寫林黛玉的外在美,卻給人留下了非常精緻的美麗形象。小說寫林黛玉的出世,用“仙草化身”讓讀者體會她的超凡脫俗,想像她的得天地精華的清秀非凡之美。在安排林黛玉出場時,曹雪芹沒有直接正面來描繪她的秀美,而是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藉助於鳳姐誇讚和寶玉的感受來表現林黛玉的絕代美麗。鳳姐心直口快,一見黛玉就驚歎到:“天下竟有這樣標緻的人兒!我今日纔算看見了!”在賈寶玉的眼裏,林黛玉是“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嫺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可以說這既是寶玉的視覺眼光和心理活動傳達出來的,又是作者想要表現的美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從賈寶玉的美學意識來看,這是他的美人標準,也就是說這是曹雪芹心中的美學意識。

作品在交代林黛玉初到賈府時,透過衆人的關心來表現她的病態,老太太等人見她體弱,便詢問她“常服何藥,如何不急爲療治?”王熙鳳第一次見黛玉時張口就問“近來吃些什麼藥……”等等,我們不難想像,林黛玉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病態。而“嫋嫋婷婷的女兒”、“神仙似的妹妹”等讚語更是讓一個活生生的“絕美”黛玉形象躍然紙上。作者在作品中並沒有批判她的病態美,反而藉助她的病態來暗示其不幸命運的內在原因。

二、林黛玉形象的悲劇意義

在衆多的古代女子藝術形象中,沒有誰能像黛玉那樣把婦女地位看得高於一切,也沒有誰能像她那樣有如此強烈的自尊心,如此執着地維護人的尊嚴。林黛玉的這種需求,雖然遠遠不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先驅者們能自覺地把思想作爲鬥爭的口號,在她意識裏還沒有形成這樣明確的概念,但她卻具有以往形象所沒有的性格特徵,這一特徵萌發在一個女性身上,是帶有深刻時代意義的,從這個特徵所反映的思想體系來說,它是一株幼芽;從這個特徵所預示的發展進程來說,它是一個信號。因此它既是一個幼小的、朦朧的,卻又是新生的、發展無量的。這種狀況是恰到好處地反映資本主義正在萌芽階段的歷史面貌:一個未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產生了一個未成熟的帶有它某些特徵的人物形象。它在封建勢力的重壓下幺折,正是表現了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種要求實際上的不可能實現的矛盾。因此,它雖然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毀滅了,但它卻展示了代表這種歷史必然要求的新事物,一定會獲得勝利的歷史趨勢。這就是林黛玉這個形象的悲劇意義,也是她美之所在。

三、林黛玉的才女形象

林黛玉的外在美不是要描繪的重點,作者更注重對她的豐富而優美的、多愁善感的內心世界的描繪,更注重的是對她的藝術才華的展示。有人說過,她的詩,都是她的哀鳴,她的心聲,她的影子。她的才華,是作品人物中的佼佼者。她是大觀園中的傑出詩人,她的大多詩篇,都是以花自喻,寄寓了身世之感。例如,第一次結詩社時她們以“詠白海棠”爲題,以“門、盆、魂、痕、昏”爲韻,限一柱香的時間賦出,作不出者則受處罰。別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卻靜觀秋色,獨撫梧桐,中間又和丫環戲笑,等到衆人紛紛交卷之時提筆一揮而就:“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爲土玉爲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表現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豐富的才情。在衆多的才女之中,曹雪芹對於林黛玉的藝術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品來看,有《秋窗風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兒行》、《題帕三絕》等,每一首都聲情並茂,沁人心脾。黛玉的詩,情景交融,融情於景,既有她對生活的感受,對理想的追求,同時又隱含了她生活中的境況。林黛玉的這些詩可以看到她的“孤標傲世,目下無塵”的高潔品格。詩中這些氣韻形成了一股激盪於人心的悲劇美,有力的衝擊着讀者的心靈,使黛玉這一形象更富懾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林黛玉這個“閬苑仙葩”的絕美形象,也許正是應了“沒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種缺陷”這樣一句話,曹雪芹於是給林黛玉加上一段淒涼的身世和一副孱弱的病體,並將這絕美毀滅給人看。這也許就是悲劇的動人之處,是《紅樓夢》這一作品成爲我國四大名著的原因吧。要是沒有這一絕美形象,沒有將這絕美毀滅,就不會給人衝擊,引起人們深層次的共鳴。

四、林黛玉形象的現實意義

細細品味林黛玉的品性,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一提到她,我們很多人想到的是她的多愁善感,以淚洗面,她的格格不入。常常只看到林黛玉喟嘆自己身世不幸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她其實十分重視實現自我價值的另一面,忽視了她潔身自好的可貴性。特別是她對“質本潔”的執着追求,希望自己身上長翅膀,隨花飛到天邊去追尋這種寶貴的潔的淨土,是一種極其美好的崇高的道德追求。她這種自覺而強烈的崇高追求是有些現代女性所缺少的。

在對待愛情這個問題上,林黛玉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靈上息息相通的真相知,她把感情看得無比重要。她不關心自己所鍾愛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愛的人他自己的選擇,這本身就是理性的選擇,是一種重要的選擇。但是,寶黛之戀註定是一個悲劇。因爲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人地位低下,沒有起碼的人身權利,更不用說維護自己尊嚴,追求甜美的愛情簡直就是天理不容;它與封建主義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它違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的的封建婚姻制度常規,更重要的是他們戀愛的叛逆思想內核與整個封建主義相沖突。林黛玉和賈寶玉不肯放棄自己的追求,正是他們對現實強加給他們的種種傷害的強烈反擊,正是他們代表着新興的力量與封建家庭對立;而封建家庭又要維護自身的根本利益,就決不可能允許這樣的戀愛存在並發展下去。儘管寶黛之戀以悲劇收場,但兩人爲愛情所做的努力卻是那樣的真切感人。我想,就是現在的人也會這樣認爲,只有這樣,愛情才能保鮮,才能長久。就這一點來說,在當今這個婚姻不時面臨動盪、家庭破裂常見、離婚率比以前較高的時代,是具有借鑑意義的。

黛玉自稱是“草木之人”,相傳她的前身是絳珠小草,好像柔弱纔是她的真性情,但是林黛玉並不缺堅強。她愛哭,卻並不軟弱。她有十分執着的一面,也就是人的兩面性。她的剛強表現在對純真愛情和崇高道德的不懈的追求。林黛玉是賈府所有少女中最傑出的代表,具有與作者一樣的文人的寧折不彎的氣質和剛強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身上,我們看到她的性格造成了自身的悲劇,她總是把愛情看成是自己的一切,而愛情帶給黛玉更多的是痛苦和眼淚。她從小身體就很弱,只能靠吃藥來維持生命,加上喜歡擔心而多疑,結果導致病上加病,試問,在賈府這樣一個封建家庭中,一個吧愛情看作是自己的一切,過分依賴男人的女子會有多大前途呢?這樣,她永遠不會心想事成的。我們把這個問題擴展到整個女性羣體當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了。曹雪芹對女性過於依賴男性進行了批評。在封建社會裏,女子屈從於道德觀念,像林黛玉這樣的少女在婚姻上沒有別的可供選擇,她們只有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然只能把一生的一切都寄託於男人。所以說林黛玉的悲劇既是個別,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而現代文明社會就不會是這樣了,當今社會,男女平等,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樣有參與一切活動的權利,如果哪個女性再把自己看作僅僅是男人的一部分,把丈夫、男朋友看成是自己的一切的一切,過於依賴他們,缺乏獨立的生命意識與人格意識,徹底喪失了自我,那就太可悲了。就這一點,對當今女性而言也是具有教育意義的。

五、林黛玉形象的美學境界

林黛玉形象本身具有的悲劇美可以看出作者的藝術情趣和審美理想。林黛玉是名門淑女悲劇命運的代言人,是中國民族文化傳統所薰陶出來的藝術典型。林黛玉不僅是《紅樓夢》中的第一女主人公,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看作是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她代表了中國文學中的一個類別,一種典型。就好像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朱麗葉,普希金筆下的達吉亞娜,她們身後各自都帶着本民族文化的影子,凝聚着該民族文化的精華。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學準則就是讓人物的外在和內在高度一致。我們看到林黛玉的容貌與才情超越羣芳,言行舉止出類拔萃。在封建觀念中,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條,作者沒有按照封建倫理道德標準來規範她的言行,而是衝破界限,另闢奚徑,塑造了一個博古通今、才華橫溢的才女形象。她的才華並非是飽學之士的刻意經營,而是在扶梧桐、看秋色或是在與丫環、小姐們的談笑中感悟而得的,就顯出她的絕頂聰穎。她的才情如此,而內心堅貞剛強反映在性格上就是孤高自許、孤標傲世般的不同於流俗了。這既拜天性所賜,更是後天的教養所得,是其在深刻的文化薰陶之下的必然的結果。她出身於鐘鼎之家、書香之族,自是不同於一般的`貴族小姐。可由於父母雙亡無依無靠,孤苦伶仃,不得不背井離鄉寄居賈府。浮萍一般的身世和封建禮教對於她的愛情等方面的壓制,形成了她的孤寂、易感傷逝和多愁善感的個性。她對理想有着美好的憧憬,對同是封建禮法的叛逆者賈寶玉有着深深的愛戀,她渴望能有獨立自主的愛情。但是,在那樣的時代,在那樣的家庭之中,這樣的美好憧憬註定是要遭到了壓制和摧殘,她的悲劇在於沒有正視現實,或是不能正視現實,最終落得“落花人亡兩不知”的悲慘結局。

作者很重視以環境來襯托她的性格。在設計林的生活場景的時候,瀟湘館是個精緻的典型環境。瀟湘館最有特色的要數翠竹。象徵了林黛玉的風神靈秀的氣度和堅貞不屈的內在素質,又隱喻了林黛玉的傷懷多淚。用竹來隱喻黛玉的內在氣質,這是出於作者對黛玉的偏愛,也是賦予了她堅貞不屈的內在品格。使她既具有“絳珠草”的纖弱特性又充滿着“竹”的文化品格。

翠竹在小說中還有更深刻的寓意。作品本身具有很強的反封建意識。翠竹象徵着黛玉的反封建精神和高尚的節操。她不苟同於流俗,敢於對抗流俗。儘管她的一生是個悲劇,但她的思想、她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的意志是堅強的,她孤高自許,目無下塵,鄙視富貴功名,不願與惡俗的世態同流合污。她的種種觀點與當時的封建正統教條是根本對立的。這種抵制封建教條相對立的傲態和反抗性正可與“標勁節於嚴風”的翠竹相比。

林黛玉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她屬於貴族階層,但有叛逆個性,是代表着進、步傾向的正面人物。她追求自主的愛情,在她的頭腦裏,我們看見了劉蘭芝、李清照、朱淑貞、崔鶯鶯、杜麗娘各種靈魂各種智慧或多或少的點點滴滴的交流,但她所作所爲嚴重背離了封建家族的政治利益,與封建宗法制度有着尖銳的矛盾衝突。她在試圖掙脫封建禮教藩籬的鬥爭中,不能抵擋封建正統勢力的打擊,感情上遭受挫折,最終愛情與生命都付與虛無。這種與封建觀念格格不入的獨特個性換做作品中的其他任何一人,恐怕都是不合適的。在這個基礎上,曹雪芹受婉約詞風的影響,採用“愁”、“淚”、“病”、“瘦”等神態特徵來塑造林黛玉形象,使之具有崇高的悲劇意義和美學價值,使她的個性突出,具有典型性,具有啓蒙性質的社會意義。

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因此,人們對正面人物遭遇苦難和不幸都是深表同情的,而悲劇美給人的美感也是崇高的;正面人物有高尚的情操和堅貞的品格,所以悲劇美就是人格美。曹雪芹在描繪林黛玉形象的清瘦面影時,便是結合人格美的內在素質進行刻畫的。這種審美認識實在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文學技法,具有含蓄韻雅的美學價值。

《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論文 篇2

林黛玉的性格特徵

林黛玉是曹雪芹十分喜愛和同情的一個人物,曹雪芹在塑造這個形象的時候也花了大量的心血,這個形象是非常豐滿的,讀完《紅樓夢》一個活生生的林黛玉已躍然紙上了。那麼,從小說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林黛玉有哪些性格特徵呢?性格是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爲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獨特心理特徵的總和。性格主要是由理智特徵、情感特徵、態度特徵、和意志特徵組成的。我們只能從黛玉的言行和態度等方面,對其性格進行分析。

影響林黛玉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是在後天精神論地理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同時也受個體的生物學因素的影響。巴甫洛夫認爲:人的性格是神經類型特徵的環境的合金。即性格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礎和社會制約性。

至於環境和後天因素的相互作用的關係,劉金花老師在她主編的《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有着深刻的分析,她認爲:兒童最初表現出來的氣質特點是兒童個性發展的基礎,是個性塑的起跑線。兒童先天的生理上的差異或特點特約了父母或其他教養者與兒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約了父母和教養者對兒童作用的效果。

如:對於一個生下來對人十分冷淡的孩子來說,可能不需要母親對他表示更多、更親熱的行動,這是環境隨着孩子的氣質在改變;當然有時候孩子也會隨着環境做相應改變,如:一個安靜的兒童可能不討喜愛說說笑笑的母親的歡心,那麼他就能在父母的影響下,而變得活潑起來。所以在分析林黛玉性格的成因的時候,也要把握好兩點:內在的——生理和外在的——環境。

身體虛弱,抑鬱性的氣質對林黛玉性格的影響

研究表明:正常兒童的身體體格與個性特徵存在着小的但有意義的相關。其中有個研究材料指出,10歲、11歲個子矮小、協調性較差、體質相對比較羸弱的兒童傾向於害臊、膽怯、消極、憂愁,對照之下,那些同齡中長得高的、強壯的、精力充沛的、協調性好的兒童往往是愛開玩笑的、自我表現的、健談的、有創造性的。那麼黛玉的體格特徵與她的性格有什麼關係呢?

在黛進賈府之後,衆人見她,身體虛弱,因問:“常服何藥,如何不急爲療治?”黛玉道:“我自來是如此,從會吃飲食時便吃藥,到今日未斷,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由此可見她從小身體就很弱,只能靠吃藥來維持生命。筆者認爲:身體的健康狀況不佳,給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從她作的詩中就可以看出來:

她在《葬花吟》中她這樣寫: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秋窗夜雨夕》中,她寫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入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悽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中湘雲和黛玉在月夜作詩,湘雲作了上句:寒塘渡鶴影,黛玉對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見:黛玉用詩詞來宣泄自已的離情別緒。她所寫的多是些哀傷的詩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敗。筆者認爲:正是由於身體上的先天虛弱,黛玉對事物的反應比較消極,什麼事多從其反面來考慮,這也導致了黛玉在思維方式上極爲消極和被動。

人的氣質是和性格聯繫在一起的,某種氣質更容易形成某種性格,如多血質人的容易形成樂於助人,活潑好動的性格,而黛玉屬於抑鬱質,這種氣質爲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靜不喜動”。大觀園中的女兒們知道她天生氣質如此,對她也就不過分地苛求了。這些姐妹們喜歡寶釵的多於喜歡黛玉的,每次湘雲來賈府總是愛找寶姐姐玩,而不會首先去找林妹妹,這使得黛玉與別人的社會性的交往逐漸減少,也促成了她更加憂鬱的性格。

父母雙亡,對林黛玉性格的影響

母愛在5歲前兒童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兒童性格發展的必要條件。研究表明:缺乏母愛的兒童往往形成孤僻、不合羣、任性和情緒反應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徵。父愛在兒童心理髮展,特別是在性別角色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父親爲男孩提供模仿與同化的榜樣,爲女孩提供與異性交往的樣例,幼年沒有與父親接觸過的孩子,在性別的社會化方面存在着不完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親子關係影響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歲喪母,11歲喪父,這兩件事,分別發生在她的學齡期和少年期,此時正是她的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她心靈又是兩次重大的衝擊,筆者認爲:父母的相繼辭世,是影響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林黛玉父母雙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在“林黛玉拋父進京都”一回中,林如海這樣對黛玉說:

“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何反雲不往?”黛玉聽了,方灑淚拜別。

可以看出來,黛玉是極不願離開自己的家的。實在是不得已而爲之。這時她才七歲,一個七歲的孩子就背井離鄉,遠走他方,在這在她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一個“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結。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鵑情辭試忙玉,慈姨媽愛語慰癡顰”中,當看到寶姑娘在母親懷裏撒嬌時,黛玉流淚嘆道:他偏在這裏這樣,分明是氣我沒孃的人,故意來刺我的眼。”

破裂家庭對孩子性格的發展會帶來不良影響。家庭破裂有一種情況就是父母死亡。孩子由於父母死亡而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容易形成悲觀和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徵。從年齡上看,嬰幼兒期間,喪母對個體性格特徵的影響很大,學齡期,則是喪父對孩子性格的影響較大。而黛玉的家庭可以說是一種破裂家庭,她先後失去父母,這對於處於性格形成期的孩子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摧殘。

親子關係對兒童性格形成有重要影響。親子關係是兒童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際關係。這種關係的好壞影響着兒童的性格發展。7歲的時候當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嬌的時候,不幸的是林黛玉失去了這一環節。5歲的學生就能進行自我評價了,5——6歲的兒童已表現有自我情緒體驗。而7歲時母親的病故,對她打擊可見一斑。

家道中落對黛玉性格的影響

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也影響着個體性格的形成。如在一個富裕環境中長大的人來說,可能性格中就比較有優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給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人帶來自卑感。筆者認爲: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衝擊着黛玉的心靈之外,還間接地影響着她愛情的成敗,這反過來,又影響着黛玉性格的形成。

林家原來是很興旺的:小說中這樣描述:

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蘭臺寺大夫,本貫姑蘇人氏,今欽點出爲巡鹽御史,到任方一月有餘。原來這林如海之祖,曾襲過列侯,今到如海,業經五世。起初時,只封襲三世,因當今隆恩盛德,遠邁前代,額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襲了一代;至如海,便從科第出身。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

之後,林家卻支庶不盛,子孫有限,雖有幾門,卻與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沒甚親支嫡派的。在一個充滿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價值是與他的家族地位聯繫在一起的。封建社會的婚姻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試問:賈家的命根子,怎麼會娶一個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的信條,對整個家族沒什麼利用價值的兒媳婦呢?

薛家對賈傢俱有很重要的地位,寶玉娶寶釵可謂是順理成章。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深受社會的影響。家道中落對黛玉造成的影響就是:敢愛而不敢言,只有把愛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別人能幫她一把,把自己的愛情寄託於別人的憐憫,形成了強烈的依賴感。只把着了一個救命的稻草,信守愛情,正所謂,愛至深,傷也深。最後,直至爲愛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早期教育以及生活環境對其性格的影響

心理學家一般認爲3——6歲,是個體性格的形成期,黛玉3——6歲期間,她在賈雨村的教育下,讀了兩年的中國書,從她後來的興趣可以看來,她讀的主要是中國古代的言情小說:如《西廂記》、《牡丹亭》等,這使得她對美好的愛情心存嚮往和幻想。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寶玉一樣,憎恨繁文縟節,從不逼寶玉做不願意做的事。她蔑視功名權貴,當賈寶玉把北靜王所贈的雍正所賜的名貴念珠一串送給她時,她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這東西!”她和寶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林黛玉淚盡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個內慧外秀的女性,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首詞中盡現了黛玉迷離、夢幻、病態、柔弱、動靜交融的美麗和氣質,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形容詞來綜合形容這樣脫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見幾回!”林黛玉之美,還表現在她才學橫溢和濃郁的詩人氣質。

《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論文 篇3

《摘要》“紅學”之說,離不開林黛玉和薛寶釵兩位女主角的爭議,本文從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出生背景,生活環境,成長曆程,人生價值觀的差異和重合等四個方面論述兩人的鮮明的藝術形象。打破長期以來“褒黛貶釵”的定論,曹雪芹終其一生精血所創造的鴻篇鉅製《紅樓夢》,立意獨特,意義深遠,並非等同於一般的世俗情感糾紛小說。

“蓋賢與不肖之性,皆通人所兼具,非可以判然劃分者也。人以寶釵爲奸險,而陰爲邢岫煙贖棉衣事,則亦仁厚。以黛玉爲天真,而譏笑一村老嫗爲‘牛’爲‘母蝗蟲’,則亦刻薄。且寶釵寬大,黛玉偏狹,寶釵善體諒他人,而黛玉則心存嫉妒,然則寶釵必不肖而黛玉必賢乎?謂寶釵之美德全出於造作亦過,要而言之,人之天性不同,所表現者亦異也。”

此上一番論述,指出黛玉和寶釵的賢與不肖所兼具,打破了長期以來“褒黛貶釵”的常論,“寶釵陰險狠毒,以黛玉之稚氣,當然不是對手。蓋黛玉多心,乃無手段,寶釵多心,手段又辣故也。”

在讀者的眼中,書中的林黛玉雖然生性多疑敏感苛刻,但是讀者看到她的每一行每一言,都透露出一個“真”字。相比之下,薛寶釵的溫柔敦厚大方,卻總讓人感覺造作之姿,隱隱籠罩着一個“假”字。假的東西總不及真的能夠打動人心,黛玉的真心可以掩蓋她的性格瑕疵,寶釵的假意則遮住她在其它方面的光輝。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對於兩位形象的對比具體分析,主要會透過兩人的四個方面不同分而述之。

一、出生背景的差異

林黛玉的出生家庭既是鐘鼎之家,又是書香之族,這也爲她具有滿腹才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就是出生在這樣的一個世家,到了她這一代卻是僅僅剩下她一個人,盛門的背後,展現的卻是無比的淒涼和孤苦。父母相繼去世,無依無靠是必然的結果。生長在這樣的世家,從小接受的不是生存之能,而是精神氣質上的追求,那麼她的傲氣自然是油然而生。

但是就是她這樣一個經過精神洗禮的女子,卻要過着寄人籬下,在賈府魚龍混雜的地方看着別人的眼色生活,心中的悲慼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黛玉之所以是孤高自詡,目下無塵,根源在於是自己本身的生活理想和現實的矛盾。

書香世家講得是讀書認字,詩詞歌賦,但是皇商講得卻是生意人際的交往。

跟人打交道,肯定沒有跟書那麼的簡單,和人打交道,在利益衡量之間,講得是人心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

薛寶釵出生在這樣的皇商家庭裏,已經處於人心鬥爭的漩渦之中。她在這樣的出生背景下,還可以有着可以和林黛玉一較高下文學才華,着實不易,這還要歸功於她的父親,將她當男兒一般來撫養,使她比他的'哥哥強個一百倍。

但是也正因爲如此,才讓她從小就生活在家業的重擔之下,父親早逝,唯一的哥哥又不成器,家族的輝煌已是西山落日,光芒漸消。家族的重擔無時無刻的壓在她的肩膀上,令她做事不能隨心而發,須得左右權衡,小小年紀被迫接受大人的世故圓滑。

在賈府那種人性受到壓制的地方,兩人同是薄命,一個是活得太真,一個是活得太累。

二、生活環境的不同

黛玉自小的生活的環境及其的簡單,是一個純淨空靈的世界,直到父母的接連去世,讓她開始知道生命無常和世事變幻莫測。

對這種對無常的無法掌握和對逝去的難以割捨讓她有着一顆惶惶之心,不安時時籠罩在她的內心深處。以致她纔會有異於常人的想法,“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既清冷則生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對繁華散盡之後的感嘆痛惜,無奈傷感一一洞明。

寶釵,從她大哥薛蟠的累累劣跡就可以看出她生長的環境是多麼的紛繁複雜。再加上一個大家族裏所謂的一些奪權爭產明爭暗鬥之事,在她年幼的心裏已經埋下了現實是殘酷的萌芽。

她是一個具有遠見和才識的女子,自雲守拙本只是明哲保身,然而周圍的環境始終不相宜,讓自己的才華在對現實的遷就之中漸漸的隱沒,這對她本人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林黛玉出生於書香世家,封建禮教自然是自小就學,自小就知,但是她在《紅樓夢》中卻是一個封建禮教的叛逆者,而薛寶釵出生於皇商世家,封建教條的管束自然沒有那麼的重,但是她卻是一個封建社會標準的淑女。這樣的位置轉換實在是很有意思,也足於體現曹公的匠心獨具。

其實,從他們兩人的生長環境就是不難看出的。在封建社會之中,對子女,特別是女兒的遵守禮教的教導,一般都是來自於母親。但是林黛玉卻是幼年喪母,這樣,封建禮教的第一導師就沒有了。之後父親林如海給她聘請的老師賈雨村也是一個漫不經心的人,自然對她的封建教化更不會放在心上。那麼林黛玉可以說自小根本就沒有接受過什麼封建禮教,那麼她會目無禮教,敢於反叛,只管真心就不難理解。

在這一方面,薛寶釵正好相反,她是幼年喪父。也就是在父親死後,她才停止了詩書方面的用功,爲了不讓母親操心而專心於針鑿家計等事,此時寶釵母親對女兒的封建禮教教導現在纔剛剛開始。之後薛家有心想讓女兒進宮選秀,要合封建第一帝王的心意,在封建禮教上更是不能放鬆。於是,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教導寶釵,想讓她慢慢的轉變爲封建教教條的衛道者,這也是許多評論家對她下的定義,“她自幼尊孔讀經,學會一套陰險狡詐的統治本領,她把個人的理想和抱負,同日益衰敗的階級利益緊緊的聯在一起。”

但是讀者應該還記得她寫的《螃蟹詠》吧,對當時那些橫行無道的官場人物如賈雨村之流,進行了尖銳的諷刺。所謂詩歌見其志,實際上她骨子裏卻頗有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對當時的社會抱有一種強烈的批判精神。就連開始罵她熱衷於仕途經濟的賈寶玉都讚歎說寫得痛快,如果認爲薛寶釵真的是一個封建衛道者,那麼讚揚她的賈寶玉也難脫干係了。

薛寶釵對寶玉的勸學讓讀者論定她是封建衛道者的鐵證,但是這又何嘗不是出於一份真心的關心,和林黛玉面對賈寶玉差點葬送在父親的棍棒之下的哭泣“你從此可都改了罷。”有着異曲同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