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古代文學方向畢業論文

學問君 人氣:1.72W

古代文學的研究總能帶給我們許多的在文學上的啓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古代文學方向畢業論文,相信能帶給大家啓發。

古代文學方向畢業論文

摘要:

本文主要就古代 文學中意與境的三種交融方式:情隨境生,移情入境,意境混一,做簡要的探析。

關鍵詞:

古代文學;意境;境界

意境,是文學作品中自然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主觀的意,與客觀的境相結合的的 藝術境界,具有極爲廣泛的範疇。文學作品中,不能缺少意,缺少意,就會出現“爲賦新詞強說愁”的空洞。意境的統一和結合,交融和創造出的渾然一體的境界,則形成了呈現於世人的文學作品。

古代文學中意與境,主要有三種交融方式:情隨境生,移情入境,意境混一。

一、 情隨境生

文人自己本身,並沒有自覺的某些情感,只是在生活之中,遇到了某些事物或者某些 環境,忽然之間有所感悟,於是將自己的心境,藉着事物或者環境表現出來。

最明顯的.情隨境生的例子,就是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少婦原本並沒有惆悵的心情,只是高興地打扮好,登上翠樓,去觀望外面的春景,可是,突然看到春日楊柳冒出的新綠,使得自己想起夫婿已離別多日。這樣的感情,少婦原本並沒有自己覺察到,卻在看到陌頭楊柳,突然被激發了出來。隨之,意與境想融合。

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凝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暮雨、霜風、江流描繪了秋江雨景,以關河、夕陽、殘照展現驟雨後蕭瑟、峻肅的悲秋氣韻。由此,作者想到了自身的羈旅在外,相思難耐。也是由境,入情。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當時滯留在密州,當中秋之時,當空望月,由此景,產生了對自己身世的感慨,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感嘆。月,是圓滿的代表,是團圓的代表,而中秋,也恰恰本該是家人團聚的時刻,然而蘇軾此時,卻與胞弟相隔千里,不能相見。這樣的月色,此情此景,勾起了深藏於蘇軾內心原本深藏的情感。

二、移情入境

這是文人自身,原本就有極強的某種情感,他們帶着這種情感去看待周圍的環境和物體,則“萬物皆有我之的色彩”。作者將感情融入藉着周圍的物抒發出來,形成一篇文章。

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將友人離別的不捨和對離開的故人的情感,融入到蕭蕭的班馬(離羣的馬)的嘶鳴中,藉此來抒發內心的感受,

《紅樓夢》中,有:“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球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讀者很容易就能 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淒涼感受,其秋花的慘淡,秋天草的枯萎,甚至秋夜的漫長,甚至風雨,都是淒涼的化身。然而,秋季並非是淒涼的景象,只是作者有此心境,進而視周圍的物體皆有此情感。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全文,如果不看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我們也仍然覺得,這些景物,給予我們一種羈旅漂泊人的流浪和寂寥。

同樣是寫枯木,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卻借用枯木前頭的萬木爭春,來鼓勵友人振奮精神,表現出自己樂觀豁達的心態。

鄭燮的七言絕句《竹石》,也是移情入境的體現。全文沒有描寫自己的情感,而是通篇在寫竹石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表明上,這是一首詠物詩,竹石紮根結實,歷經磨難仍然堅韌挺拔的作風,是一種良好的美德。而實際上,卻是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

三、 意境混一

意境混一,是指作者認爲,物體本身就有情感,作者長期與某物或者某種環境接觸,體驗到物的感情。其實,這也與作者本身的感情有關,但是,又不完全相關,所以,本文將此種方法單獨寫出。而意境混一,還包括一種情況,就是作者將某物賦予其特殊的靈魂,從中尋找到人生的某一哲理。

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裏的王謝堂前的燕子,本沒有情感,可是,其生長的地位的與衆不同,作者給予了其獨特的意,隨後引出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慨。這其中,作者本身並沒有特殊的感情,只是在生活中,領悟到某些思想,而恰好這種思想與王謝堂前的燕子相應,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體驗。

歐陽修的《青玉案》:“一年春事都來幾?早過了、三之二。綠暗紅嫣渾可事。綠楊庭院,暖風簾幕,有個人憔悴。買花載酒長安市,又爭似家山見桃李?不枉東風吹客淚,相思難表,夢魂無據,惟有歸來是。”這首是一首傷春的懷鄉詞,詩人在賞花和傷春的時候,聯想到自己心愛的妻子的紅顏憔悴,想起兩個人不能在一起,自己立刻產生了對家鄉愛妻的思念。詩詞最後,詩人表示,現在只有歸返家鄉最好,趁着自己和親人還都正處中年,能享受團圓美滿,以慰藉孤獨、寂寞,流露出對仕途遷延的厭倦。這裏,詩人並沒有責備春風惹恨,花草添愁,而是樸厚、坦誠地講:“相思難表,夢魂無據”。作者認爲,事物本身,並沒有錯,因此無需去怨恨,只是這些場景,讓作者有了無限的感慨而已。

四、小結

王昌齡在《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爲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峯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其將客觀事物與主觀感情,很好地描述給讀者。

但凡詩句,必然都會涉及意境,而領會其中的特定情感,正是我們欣賞作品的關鍵。但是,由於我們自身的思想情感不同,對每一部文學作品,也會有自己的理解。這,也是意境交融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