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機電一體化技術與發展

學問君 人氣:1.2W

機電一體化是指在機構得主功能、動力功能、資訊處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進電子技術,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機電一體化技術與發展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機電一體化技術與發展

摘要:機電一體化是一種複合技術,是機械技術與微電子技術、資訊技術互相滲透的產物,是機電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討論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對於改變整個機械製造業面貌所起的重要作用,並從對機電一體化的認識出發,概述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基本結構組成和主要應用領域,並指出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機械工業;機電一體化;應用;發展方向

緒論

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極大地推動了不同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導致了工程領域的技術革命與改造。在機械工程領域,由於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向機械工業的滲透所形成的機電一體化,使機械工業的技術結構、產品機構、功能與構成、生產方式及管理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使工業生產由“機械電氣化”邁入了“機電一體化”爲特徵的發展階段。

一、機電一體化概要

機電一體化是指在機構得主功能、動力功能、資訊處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進電子技術,將機械裝置與電子化設計及軟件結合起來所構成的系統的總稱。

機電一體化發展至今也已成爲一門有着自身體系的新型學科,隨着科學技術的不但發展,還將被賦予新的內容。但其基本特徵可概括爲:機電一體化是從系統的觀點出發,綜合運用機械技術、微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資訊技術、傳感測控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接口技術、資訊變換技術以及軟件編程技術等羣體技術,根據系統功能目標和優化組織目標,合理配置與佈局各功能單元,在多功能、高質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義上實現特定功能價值,並使整個系統最優化的系統工程技術。由此而產生的功能系統,則成爲一個機電一體化系統或機電一體化產品。

因此,“機電一體化”涵蓋“技術”和“產品”兩個方面。只是,機電一體化技術是基於上述羣體技術有機融合的一種綜合技術,而不是機械技術、微電子技術以及其它新技術的簡單組合、拼湊。這是機電一體化與機械加電氣所形成的機械電氣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區別。機械工程技術有純技術發展到機械電氣化,仍屬傳統機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體力。但是發展到機電一體化後,其中的微電子裝置除可取代某些機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還能賦予許多新的功能,如自動檢測、自動處理資訊、自動顯示記錄、自動調節與控制自動診斷與保護等。即機電一體化產品不僅是人的手與肢體的延伸,還是人的感官與頭腦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徵是機電一體化與機械電氣化在功能上的本質區別。

二、機電一體化技術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 機械技術 機械技術是機電一體化的基礎,機械技術的着眼點在於如何與機電一體化技術相適應,利用其它高、新技術來更新概念,實現結構上、材料上、性能上的變更,滿足減小重量、縮小體積、提高精度、提高剛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機電一體化系統製造過程中,經典的機械理論與工藝應藉助於計算機輔助技術,同時採用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等,形成新一代的機械製造技術。

(2) 計算機與資訊技術

其中資訊交換、存取、運算、判斷與決策、人工智能技術、專家系統技術、神經網絡技術均屬於計算機資訊處理技術。

(3) 系統技術

系統技術即以整體的概念組織應用各種相關技術,從全局角度和系統目標出發,將總體分解成相互關聯的若干功能單元,接口技術是系統技術中一個重要方面,它是實現系統各部分有機連接的保證。

(4) 自動控制技術

其範圍很廣,在控制理論指導下,進行系統設計,設計後的系統仿真,現場調試,控制技術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適應控制、自診斷校正、補償、再現、檢索等。

(5)傳感檢測技術

傳感檢測技術是系統的感受器官,是實現自動控制、自動調節的關鍵環節。其功能越強,系統的自動化程序就越高。現代工程要求傳感器能快速、精確地獲取資訊並能經受嚴酷環境的考驗,它是機電一體化系統達到高水平的保證。

(6) 伺服傳動技術 包括電動、氣動、液壓等各種類型的傳動裝置,伺服系統是實現電信號到機械動作的轉換裝置與部件、對系統的動態性能、控制質量和功能有決定性的影響。

機電一體化系統組成

1.機械本體 機械本體包括機架、機械連接、機械傳動等,它是機電一體化的基礎,起着支撐系統中其他功能單元、傳遞運動和動力的作用。與純粹的機械產品相比,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技術性能得到提高、功能得到增強,這就要求機械本體在機械結構、材料、加工工藝性以及幾何尺寸等方面能夠與之相適應,具有高效、多功能、可靠和節能、小型、輕量、美觀的特點。

2.檢測傳感部分 檢測傳感部分包括各種傳感器及其信號檢測電路,其作用就是檢測機電一體化系統工作過程中本身和外界環境有關參量的變化,並將資訊傳遞給電子控制單元,電子控制單元根據檢查到的資訊向執行器發出相應的控制。

3.電子控制單元 電子控制單元又稱ECU(Electrical Control Unit ),是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核心,負責將來自各傳感器的檢測信號和外部輸入命令進行集中、存儲、計算、分析,根據資訊處理結果,按照一定的程度和節奏發出相應的指令,控制整個系統有目的地進行。

4.執行器 執行器的作用是根據電子控制單元的指令驅動機械部件的運動。執行器是運動部件,通常採用電力驅動、氣壓驅動和液壓驅動等幾種方式。

5.動力源 動力源是機電一體化產品能量供應部分,其作用是按照系統控制要求向機械系統提供能量和動力使系統正常執行。提供能量的方式包括電能、氣能和液壓能,以電能爲主。

三、機電一體化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

1、數控機牀

數控機牀及相應的數控技術經過40年的發展,在結構、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體表現在:

(1) 總線式、模組化、緊湊型的結構,即採用多C PU、多主總線的體系結構。

(2) 開放性設計,即硬件體系結構和功能模組具有層次性、相容性、符合接口標準,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戶的使用效益。

(3) W O P技術和智能化。系統能提供面向車間的編程技術和實現二、三維加工過程的動態仿真,並引入在線診斷、模糊控制等智能機制。

(4) 大容量存儲器的應用和軟件的模組化設計,不僅豐富了數控功能,同時也加強了C N C系統的控制功能。

(5) 能實現多過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臺機牀同時完成多個獨立加工任務或控制多臺和多種機牀的能力,並將刀具破損檢測、物料搬運、機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統中去。

(6) 系統的多級網絡功能,加強了系統組合及構成複雜加工系統的能力。

(7)以單板、單片機作爲控制機,加上專用芯片及模板組成結構緊湊的數控裝置。

2、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

C IM S的實現不是現有各分散系統的簡單組合,而是全局動態最優綜合。它打破原有部門之間的界線,以製造爲基幹來控制“物流”和“資訊流”,實現從經營決策、產品開發、生產準備、生產實驗到生產經營管理的有機結合。企業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的配置得到更好的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的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的發揮。

3、柔性製造系統(FMS)

柔性製造系統是計算機化的製造系統,主要由計算機、數控機牀、機器人、料盤、自動搬運小車和自動化倉庫等組成。它可以隨機地、實時地、按量地按照裝配部門的要求,生產其能力範圍內的任何工件,特別適於多品種、中小批量、設計更改頻繁的離散零件的批量生產。

4、工業機器人

第1代機器人亦稱示教再現機器人,它們只能根據示教進行重複運動,對工作環境和作業對象的變化缺乏適應性和靈活性;第2代機器人帶有各種先進的傳感元件,能獲取作業環境和操作對象的簡單資訊,透過計算機處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斷,對動作進行反饋控制,表現出低級智能,已開始走向實用化;第3代機器人即智能機器人,具有多種感知功能,可進行復雜的邏輯思維、判斷和決策,在作業環境中獨立行動,與第5代計算機關係密切。

四、機電一體化的發展狀況

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爲3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前爲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稱爲初級階段。在這一時期,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利用電子技術的初步成果來完善機械產品的性能。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刺激了機械產品與電子技術的結合,這些機電結合的軍用技術,戰後轉爲民用,對戰後經濟的恢復起了積極的作用。那時研製和開發從總體上看還處於自發狀態。由於當時電子技術的發展尚未達到一定水平,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的結合還不可能廣泛和深入發展,已經開發的產品也無法大量推廣。

20世紀70~80年代爲第二階段,可稱爲蓬勃發展階段。這一時期,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爲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型計算機的迅猛發展,爲機電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這個時期的特點是:①mechatronics一詞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約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比較廣泛的承認;②機電一體化技術和產品得到了極大發展;③各國均開始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和產品給以很大的關注和支援。

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向智能化方向邁進的新階段,機電一體化進入深入發展時期。一方面,光學、通信技術等進入了機電一體化,微細加工技術也在機電一體化中嶄露頭腳,出現了光機電一體化和微機電一體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對機電一體化系統的建模設計、分析和集成方法,機電一體化的學科體系和發展趨勢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由於人工智能技術、神經網絡技術及光纖技術等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爲機電一體化技術開闢了發展的廣闊天地。這些研究,將促使機電一體化進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礎和逐漸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

我國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纔開始在這方面研究和應用。國務院成立了機電一體化領導小組並將該技術列爲“863計劃”中。在制定“九五”規劃和2010年發展綱要時充分考慮了國際上關於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動向.

五、機電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機電一體化是集機械、電子、光學、控制、計算機、資訊等多學科的交叉綜合,它的發展和進步依賴並促進相關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因此,機電一體化的主要發展方向如下:

5.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紀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機電一體化建設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視,機器人與數控機牀的智能化就是重要應用。這裏所說的“智能化”是對機器行爲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人工智能、運籌學、計算機科學、模糊數學、心理學、生理學和混沌動力學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擬人類智能,使它具有判斷推理、邏輯思維、自主決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標。誠然,使機電一體化產品具有與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處理器使機電一體化產品賦有低級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則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5.2模組化

模組化是一項重要而艱鉅的工程。由於機電一體化產品種類和生產廠家繁多,研製和開發具有標準機械接口、電氣接口、動力接口、環境接口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單元是一項十分複雜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製集減速、智能調速、電機於一體的動力單元,具有視覺、圖像處理、識別和測距等功能的控制單元,以及各種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機械裝置。這樣,可利用標準單元迅速開發出新產品,同時也可以擴大生產規模。這需要制定各項標準,以便各部件、單元的匹配和接口。由於利益衝突,近期很難制定國際或國內這方面的標準,但可以透過組建一些大企業逐漸形成。顯然,從電氣產品的標準化、系列化帶來的好處可以肯定,無論是對生產標準機電一體化單元的企業還是對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的企業,規模化將給機電一體化企業帶來美好的前程。

5.3網絡化

20世紀 90年代,計算機技術等的突出成就是網絡技術。網絡技術的興起和飛速發展給科學技術、工業生產、政治、軍事、教育義舉人麼日常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各種網絡將全球經濟、生產連成一片,企業間的競爭也將全球化。機電一體化新產品一旦研製出來,只要其功能獨到,質量可靠,很快就會暢銷全球。由於網絡的普及,基於網絡的各種遠程控制和監視技術方興未艾,而遠程控制的終端設備本身就是機電一體化產品。現場總線和局域網技術是家用電器網絡化已成大勢,利用家庭網絡(home net)將各種家用電器連接成以計算機爲中心的計算機集成家電系統(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 CIAS),使人們在家裏分享各種高技術帶來的便利與快樂。因此,機電一體化產品無疑朝着網絡化方向發展。

5.4微型化

微型化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末,指的是機電一體化向微型機器和微觀領域發展的趨勢。國外稱其爲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泛指幾何尺寸不超過1cm3的機電一體化產品,並向微米、納米級發展。微機電一體化產品體積小、耗能少、運動靈活,在生物醫療、軍事、資訊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微機電一體化發展的瓶頸在於微機械技術,微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加工採用精細加工技術,即超精密技術,它包括光刻技術和蝕刻技術兩類。

5.5綠色化

工業的發達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一方面,物質豐富,生活舒適;另一方面,資源減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於是,人們呼籲保護環境資源,迴歸自然。綠色產品概念在這種呼聲下應運而生,綠色化是時代的趨勢。綠色產品在其設計、製造、使用和銷燬的生命過程中,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和人類健康的要求,對生態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少,資源利用率極高。設計綠色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具有遠大的發展前途。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綠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時不污染生態環境,報廢后能回收利用。

5.6系統化

系統化的表現特徵之一就是系統體系結構進一步採用開放式和模式化的總線結構。系統可以靈活組態,進行任意剪裁和組合,同時尋求實現多子系統協調控制和綜合管理。表現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強,一般除RS232外,還有RS485、DCS人格化。未來的機電一體化更加註重產品與人的關係,機電一體化的人格化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最終使用對象是人,如何賦予機電一體化產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顯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對家用機器人,其高層境界就是人機一體化。另一層是模仿生物機理,研製各種機電一體花產品。事實上,許多機電一體化產品都是受動物的啓發研製出來的。

六、機電一體化的核心技術

機電一體化包括軟件和硬件兩方面技術。硬件是由機械本體、傳感器、資訊處理單元和驅動單元等部分組成。因此,爲加速推進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必須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 機械本體技術

機械本體必須從改善性能、減輕質量和提高精度等幾方面考慮。現代機械產品一般都是以鋼鐵材料爲主,爲了減輕質量除了在結構上加以改進,還應考慮利用非金屬複合材料。只有機械本體減輕了重量,纔有可能實現驅動系統的小型化,進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響應特性,減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2 傳感技術

傳感器的問題集中在提高可靠性、靈敏度和精確度方面,提高可靠性與防干擾有着直接的關係。爲了避免電干擾,目前有采用光纖電纜傳感器的趨勢。對外部資訊傳感器來說,目前主要發展非接觸型檢測技術。

3 資訊處理技術

機電一體化與微電子學的顯着進步、資訊處理設備(特別是微型計算機)的普及應用緊密相連。爲進一步發展機電一體化,必須提高資訊處理設備的可靠性,包括模/數轉換設備的可靠性和分時處理的輸入輸出的可靠性,進而提高處理速度,並解決抗干擾及標準化問題。

4 驅動技術

電機作爲驅動機構已被廣泛採用,但在快速響應和效率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正在積極發展內部裝有編碼器的電機以及控制專用組件-傳感器-電機三位一體的伺服驅動單元。

5 接口技術

爲了與計算機進行通信,必須使數據傳遞的格式標準化、規格化。接口採用同一標準規格不僅有利於資訊傳遞和維修,而且可以簡化設計。目前,技術人員正致力於開發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來解決信號電纜非接觸化、光導纖維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標準化等問題。

6 軟件技術

軟件與硬件必須協調一致地發展。爲了減少軟件的研製成本,提高生產維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軟件標準化,包括程序標準化、程序模組化、軟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軟件工程等。

七、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

機電一體化產品分系統(整機)和基礎元、部件兩大類。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有:數控機牀、機器人、汽車電子化產品、智能化儀器儀表、電子排版印刷系統、 CAD/CAM系統等。典型的機電一體化元、部件有:電力電子器件及裝置、可編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電機、傳感器、專用集成電路、伺服機構等。這些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技術現狀、發展趨勢、市場前景分析從略。

八、我國發展“機電一體化”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機電一體化工作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其目的是節能、節材,提高工效,提高產品質量,把傳統工業的技術進步提高一步;二是開發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機電產品,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

(一)我國“機電一體化”工作面臨的形勢

1. 我國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工作量大而廣,有難度

2. 我國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加速產品更新換代,提高市場佔有率的呼聲高,有壓力。

3. 我國用機電一體化產品取代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擾民產品的責任重,有意義。在我國工業系統中,能耗、耗水大戶,對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還佔相當大的比重。近年來我國的工業結構、產品結構雖然幾經調整,但由於多種原因,成效一直不夠明顯。這裏面固然有上級領導部門的政出多門問題,有企業的“故土難離”“死守故業”問題,但不可否認也有優化不出理想的產業,優選不出中意的產品問題。上佳的答案早就擺在了這些企業的面前,這就是發展機電一體化,開發和生產有關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機電一體化產品功能強、性能好、質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據市場需要和用戶反映時產品結構和生產過程做必要的調整、改革,而無須改換設備。這是解決機電產品多品種、少批量生產的重要出路。同時,可爲傳統的機械工業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新的活力,把機械生產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實現文明生產。

另外,從市場需求的角度看,由於我國研製、開發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歷史不長,差距較大,許多產品的品種、數量、檔次、質量都不能滿足需求,每年進口量都比較大,因此亟需發展。

(二) 我國“機電一體化”工作的任務

我國在機電一體化方面的任務可以概括爲兩句話:一句話是廣泛深入地用機電一體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另一句話是大張旗鼓地開發機電一體化產品,促進機電產品的更新換代。總的目的是促進機電一體產業的形成、爲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作貢獻。

總之,機電一體化技術既是振興傳統機電工業的新鮮血液和源動力,又是開啓我國機電行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大門的鑰匙。

九、我國發展“機電一體化”的對策

(一)加強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計劃

目前,我國從事“機電一體化”研究開發及生產的單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發展策略。各單位的計劃由於受各自立足點、着眼點的限制,難免只考慮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門的有關計劃和規劃,也有統一考慮不足,統籌安排不夠的問題,同時缺少綜觀全局的有權威性的發展計劃和戰略規劃。因此,建議各主管部門責成有關單位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統管全局的“機電一體化”研究、開發、生產計劃和規劃,避免開發上重複,生產上撞車!

(二)強化行業管理,發揮“協會”作用

目前,我國“機電一體化”較熱,而按目前的行業劃分方法和管理體制,“政出多門”是難哆的。因此,我國有必要明確一個“機電一體化”行業的統管機構,根據目前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機電一體化行業特點,我們建議,儘快加強北京機電一體化協會的建設,賦予其行業管理職能。“協會”要進一步擴大領導機構--理事會的代表層面和覆蓋面,要加強辦公室、祕書處的建設;要透過其精明幹練的辦事機構、經濟實體,組織“行業”發展計劃、戰略規劃的擬製;指導行業布點佈局的調整,進行發展突破口的選擇,抓好重點工程的試點和有關項目的發標、招標工作……

(三)優化發展環境、增大支援力度

優化發展環境指透過宣傳羣衆,造成一種社會上下、企業內外都重視、支援“機電一體化”發展的氛圍,如儘快爲外商到我國投資發展“機電一體化”產業提供方便;儘可能爲興辦開發、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開綠燈;盡力爲開發、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調配好資源要素等。

增大支援力度,在技術政策上,要嚴格限制耗電、耗水、耗材高的傳統產品的發展,對未採用機電一體化技術落後產品限制強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對有關機電一體化技術對傳統產業乾地改造,對有關技術開發、應用項目優先立項、優先支援,對在技術開發、應用中做出貢獻的單位領導、科技人員進行表彰獎勵等。

(四)突出發展重點,兼顧“兩個層次”

機電一體化產業覆蓋面非常廣,而我們的財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在抓機電一體化產業發展時不能面面俱到、平鋪直敘,而應分清主次,大膽取捨,有所爲,有所不爲。要注意抓兩個層次上的工作。第一個層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電子資訊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在傳統的機電設備上植入或嫁接上微電子(計算機)裝置,使“機械”和“電子”技術在淺層次上結合。第二個層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產品設計之初,就把“機械”與“電子”統一起來進行考慮,使“機械”與“電子”密不可分,深度結合,生產出來的新產品起碼正做到機電一體化。

十、結語

綜上所述,機電一體化的出現不是孤立的,它是許多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當然,與機電一體化相關的技術還有很多,並且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技術相互融合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廣闊發展前景也將越來越光明。

參考文獻

1、李運華.機電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王中傑,餘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綜述[J].基礎自動化,2006(6).

4、章浩,張西良,周士衝.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農機化研,2006(7).

5、樑俊彥,李玉翔.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及應用[J].科技資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