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岩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

學問君 人氣:2.55W
論岩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來,隨着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等人類工程活動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給我國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質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地質災害的頻度和規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爲此,本文作者就岩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地質災害的特徵與危害以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關鍵詞:岩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岩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產生了一個新的學科——地質工程學。地質工程學,是研究與解決從規劃到竣工乃至工程執行後效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它把地質體乃至地質環境作爲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來對待,這顯然符合大系統工程學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但以後者對其特點的反映更爲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岩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爲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範與防治。後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管理的思想。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因素或者人爲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
  在我國,大多數地質災害現象都是人爲因素引發的,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各種自然災害的1/4至1/5,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爲、及時採取地質災害預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國當前減少損失的首要途徑。
  2、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徵與危害
  由於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複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衆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後,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佈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據資料統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十分發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佈範圍約佔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爲嚴重。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爲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爲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爲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爲,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着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誘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5)開挖坡腳;(6)蓄水排水;(7)堆填加載;(8)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滑坡發生的規律:
  下列地帶是滑坡的易發和多發地區:(1)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築物的邊坡等。(2)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3)易滑(坡)巖、土分佈區。(4)暴雨多發區及異常的強降雨區。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岩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爲崩塌。
  崩塌的誘因:
  (1)採掘礦產資源;(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4)堆(棄)渣填土;(5)強烈振動。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於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的誘因:
  (1)不合理開挖;(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爲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2.4 地面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