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制約石油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學問君 人氣:3.22W
制約石油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內容摘要: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軌跡Logistic曲線的微分方程表明,石油資源的逐漸減少、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石油資源粗放式開發利用等,是制約石油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石油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在於依靠縣域科技創新,優化石油產業結構,做強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產業,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縣域經濟的功能轉型。
  關鍵詞:石油型 縣域經濟 可持續發展
  
  石油型縣域是指主要依靠石油資源作爲建城的基礎或發展的依託,15%以上的勞動人口以直接或間接從事石油資源的開發、生產和經營活動,10%以上的工業總產值依靠石油資源獲得的行政區域。
  我國典型的石油型縣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地區,通常在一些大型石油型縣域經濟周邊,例如黑龍江省大慶市所轄的肇州縣、山東的東營市所轄縣市、陝西吳旗、志丹等縣市、新疆的庫車縣等,數量爲460多個,佔我國縣級行政單位總數的21%。縣域經濟處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經濟已經進入縣域經濟發展的時代。
  從石油資源儲量以及開採加工的程度來劃分,石油型縣的發展階段可分爲準備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目前中國約2/3的石油型縣處於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探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是目前石油型縣域經濟的客觀要求。
  
  石油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主要由兩部分協調發展的結果,主要包括系統要素本身固有的“內稟自然增長”和與之相聯繫的其他要素的反饋制約作用。石油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理論軌跡可用S型Logistic曲線來表示,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受到石油型縣域經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石油型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稟增長率(科技進步率)和人口、資源、環境限制容量等因素的影響。目前,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逐漸枯竭的石油資源、縣域環境容量和科學技術水平。
  
  石油資源的逐漸減少直接制約着石油型縣域經濟的經濟增長
  石油資源的開採和加工產業長期以來是本地區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而這種典型的資源型工業結構過於單一、佈局分散、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很弱。石油資源的儲量、品質和環境條件決定着縣域主導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生命週期。因此,石油產量的`遞減首先就影響到經濟增長,自1997年以來,石油資源逐漸枯竭的形勢日趨嚴峻。例如,勝利油田近10年來原油產量以每年60萬噸的速度遞減,大慶油田每年減產幅度爲150萬至200萬噸,僅2003年石油產量的下降就導致工業增加值減少79.8億元,縣域經濟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受到威脅。
  
  石油型縣域經濟的單一產業結構嚴重影響着經濟可持續發展
  隨着世界經濟發展一體化進程加速,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成熟,單一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受世界經濟發展趨向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已不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由於石油產業“一柱擎天”,長期忽視對關聯產業和接續產業的發展,導致經濟多元化發展嚴重滯後,地方經濟、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很小,城市化水平不高。例如盤錦市,其油氣採掘業的GDP一直佔全市總量的50%以上。對油氣採掘業的高依賴程度造成產業結構單一,特別是工業門類狹窄、加工深度低、產業鏈短,儘管油田以外的地方經濟每年都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長,但全市經濟增速也只能達到7%至8%左右,在全省14個市排名中已跌落至最後一位。
  
  石油資源的粗放式經營造成石油型縣域經濟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
  到2020年,我國GDP將在2000年的基礎上實現翻兩番,屆時石油供需缺口約2.5億噸。同時,年均9%左右的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將促使石油需求量年均遞增約12%。而近10年來,我國的石油消費年均增長率達到7%,同期石油產量的年均增長速度僅爲1.8%。面對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石油的巨大需求,必須加強油氣勘探開發與加工的力度與廣度。在目前粗放式經營和低效增長方式下,對石油資源的過度開採和加工,會更加惡化石油型縣域生態環境。主要表現是草原植被大量破壞,草原退化、鹽鹼化和沙化的面積日益擴大,城市地下水下降和水體污染等。例如大慶,在石油開採過程中破壞了大量的油田植被,油田開採區草原荒漠化面積已達95%,地下水的漏斗區高達55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