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老子的“道”與混沌-從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二)

學問君 人氣:1.51W

【摘要】郭店《老子》的“道”是中的重要範疇,是老子的發明,是中國古始神話本原的理性昇華。老子透過對之“象”的領會,把握住“混沌”的運動和變化,直接進入“本體”(物自身),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話本原,宣告古始神話本原的終結。老子的“道”不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萬物變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萬物的原動力。

老子的“道”與混沌-從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二)

【關鍵詞】本原;神話本原;象;混沌;本體

郭店《老子甲》[1]中,老子主張“以道治國”。其治國方略就是“視素保樸,少私寡慾”。面對禮崩樂壞的現實,老子認爲機謀(智)、巧言(辯)、詭詐(巧)、貪婪(利)、用己而背自然(忄爲)、私心憂慮(慮)是造成社會混亂的根本原因,必須絕棄。從治國考慮,根本是人,是人的思想。如果能活其人之本性以大其真,輕其私心以減少私慾(視素保樸,少私寡慾),就一定能把國家治理好。如何“視素保樸”?其形上根據就是“道”。什麼是道?老子說:“有狀昆成,先天地生,……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第21簡至第20簡)“道恆亡名,……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第18簡至第19簡)“道恆亡爲也,侯王能守之,……萬物將自定。”(第13簡至第14簡)老子明確地告訴我們“道”是實在性的存在,是本原性的,是可以作爲社會生活依據的客觀法則。

一、中國古始神話本原論

“道”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範疇,有儒家的“道”,也有道家的“道”。儒家的“道”有“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易·說卦》雲:“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中庸》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朱熹注曰:“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道,猶路也。”儒家的“道”是怎樣產生的?儒家的“道”產生於天命之“性”。朱熹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2]P17道家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可以爲天下母”的宇宙萬物的本體。道家的“道”是怎樣產生的?郭店《老子甲》雲:“有狀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獨立不改,可以爲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家的“道”乃春秋老子的發明,是中國古始神話本原的理性昇華。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問往古之初,未有天地,固未有人,誰得見之,而傳道其事乎?晝夜未分,誰能弄清?氤氳浮動,惟象無形,根據什麼弄明白?)[3]P49—51這是屈原在《天問》裏發出的關於宇宙本原問題的疑問?

《莊子·應帝王》載:“南海之帝爲儵,北海之帝爲忽,中央之帝爲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儵,同“倏”,迅疾。《廣雅·釋詁一》:“儵,疾也。”“儵”乃南方時間之神。忽,迅速。《左傳·莊公十一年》杜預注:“忽,速貌。”《楚辭·離騷》雲:“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忽”乃北方時間之神。渾沌,又稱“混沌”,渾然一體,不可分剖。《山海經·西次三經》:“天山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沌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爲帝江也。”畢沅注:“江讀如鴻,《春秋傳》雲:‘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混沌。’是此。”《史記·五帝紀》集解引賈逵曰:“帝鴻,黃帝也。”黃帝,中國古始神話的中央之神。《禮記·月令》:“[夏季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渾沌”乃中央后土之神。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儵、忽、渾沌是三個人格化了的“神”。這則寓言故事折射了中國古始神話的本原觀,包含着開天闢地的神話概念:混沌被儵、忽(代表迅疾的時間)鑿了七竅,混沌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整個宇宙,宇宙的原初乃混沌,時間的推移,混沌的變化,便出現了人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