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個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討

學問君 人氣:1.89W
個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討
個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討 摘要:從個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出發,探討了潛在危險存在的情況下,個人因素與事故發生之間的聯繫;分析了不同的個人因素對於潛在危險的感知認識的作用和影響以及由此而決定的工作行爲的安全程度;討論了以控制導致事故發生的個人因素爲出發點,用以預防事故發生的對策措施;提出在現代安全科學領域中,不僅要解決職工安全生產技術方面的問題,更要強調職工個人的社會性,在工作之中的成就感,被尊重的程度,這樣才能達到充分激勵職工、加強安全生產的目的。
關鍵詞:事故致因模型;個人因素;社會人

隨着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工業領域之中,安全科學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死亡率的減小,受傷害程度以及受傷害次數的減少都足以說明這一點。但是這些進步不能讓我們掉以輕心,因爲事故和傷害造成的人身和經濟財產損失仍然佔很大比例。事故和安全讓人們很自然地關注到個人因素在工業領域生產活動中的影響和作用,比如:個人的感覺、認識、決定和行動。這些個人因素與事故發生有什麼聯繫,對於事故的發生有着什麼樣的影響。研究個人因素在導致事故發生起到的作用和影響是必要的。

一、事故致因模型
圖1是一個建立在人的認知和行爲調整階段的事故致因模型,各階段如圖所示。這個模型表示的是:潛在危險存在的情況下,由於個人因素的作用,事故的發生或避免。在工作情況中,個人因素的不同能夠對事故的發生造成影響。當個人暴露在危險情況之中,如果沒有感覺到危險的存在,泰然處之,就容易形成不安全行爲,導致事故的發生。當個人已經感覺認識到了危險的存在,並且做出避免事故的決定,這樣的行爲決定過程是指向安全行爲的。當個人決定採取控制或躲避行爲以避免事故的發生以後,安全行爲能否實現就要依靠個人採取行動的能力了。如果沒有采取相對應安全的決定或沒有避控的能力,就會導致不安全行爲的產生,導致事故。如果個人有能力很好地行動,成功地控制潛在的危險或者安全躲避,那麼這就是一種安全行爲。圖中的虛線表示的是意外情況導致的事故,因爲在實際情況中,有時安全的行爲並不一定絕對可以避免事故,不安全的行爲也並不一定絕對導致事故的發生。


圖1潛在危險存在的情況下,個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

二、事故發生之中個體的差異
根據圖1中事故致因模型,工作行爲的安全還是不安全取決於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即個人潛在的屬性和特徵,這些屬性和特徵與工作行爲(感覺、認識、決定、能力)四個階段之中的每一階段都有聯繫。如果在感覺、認識和決定階段出錯,或者沒有所要求的躲避能力,那就會導致不安全行爲,當潛在危險存在時,就極有可能導致事故。
行爲是建立在感知基礎之上的,經由思考、總結、判斷、決定,而後產生行爲,這一過程形成經驗。究竟這種行爲是安全的還是不安全的,就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並且進行調整,最終目的是實現安全行爲(圖2)。這一過程中,感知、行爲、調整、經驗四個因素影響着個人行爲的安全性。感知能力好的職工,對於環境變化認識判斷準確迅速,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爲,使之是安全的。透過對於事故的研究,發現感知速度與行爲動作之間的配合關係可能是導致個人事故發生可能性的一個因素。那些一遇情況就驚慌失措的職工容易發生危險事故,相比較來說,做出準確判斷更爲重要,一個準確的判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行爲的.安全性。在面臨意外情況的干擾下,行爲持續不斷地成功(即安全行爲),這種表現,就是一個行爲的調整,是導向安全狀態的行爲。調整行爲是一種能力,是綜合了能力、技巧和任務的一個有意義的個人整體,在幾乎所有的情況和條件下,能夠導向成功行爲的表現。行爲的調整可以被看作是持續不斷地向安全行爲過渡的一種態度。圖1的模型中表示,有危險存在的情況中,決定階段是受自己的態度影響的,而自己的態度(已經持有)是受工作經驗的影響的。工作經驗能夠減小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經驗能對行爲造成影響,包括認識、決定和能力階段。需要說明的是,有着事故經歷的人通常要比經歷有限的人的事故率低。但是,這一普通情況是有條件限制的,並不是一個恆久不變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