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常見的文言修辭舉隅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7W

重慶目前的高考而言,文言文板塊總有8分至10分的句子翻譯題。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均強調“準確譯文”,要求學生做到“信”“達”“雅”,以及“摳字釋意”等,但是在實際的檢測中學生譯文的效果不是很好,筆者認爲“文言修辭”知曉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準確譯文”。

常見的文言修辭舉隅教育論文

每年的高考文言文選段的確選自古代典籍,但是我國古籍浩如煙海,選人我們語文課本的畢竟還是很少,即使增加選量,也還是有限的。不懂得文言文的規律,就不可能順利地讀懂文言文和準確譯文。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注意知識的歸類,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文法和修辭。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一些句子不能單靠詞法、句法知識進行直譯,或者有時偶爾碰到個別字詞一時難以確定其意義,因而難以翻譯,這就要從文言文修辭的角度去確定其詞義和句義,對考場考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因此,筆者把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作如下歸類。

一、字有互義

所謂字有互義就是指文言文用詞中同義互文的現象。在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兩個並列詞組、語句中,相應位置上的詞語互相補充、互相呼應。兩個大類:當句互文與對句互文。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主人”和“客”、“下馬”和“在船”,互文見義,是說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馬後,又一同到了船上。又如王昌齡《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煙籠寒水月籠沙”,意思是霧氣和月光籠罩着河水,也籠罩着沙地。這三句屬於當句互文。

對句互文與當句互文略有不同,上句隱含有下句中的詞語,下句隱含有上句中的詞語,兩相映襯,參互見義。例如《孔雀東南飛》中的“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應理解爲東、西、左、右都種植了松柏和梧桐,而不能誤解爲只在東方和西方種植了松樹和柏樹,只在左邊和右邊種上了梧桐樹。《阿房宮》中有個排比句:“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也應該合併起來理解,即“燕、趙、韓、魏、齊、楚各國所經營的財富,收藏的精英(金銀珠寶)……

二、詞有偏義

所謂詞有偏義就是指一些復義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裏,只體現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而另外一個詞素的含義只作陪襯。例如《鴻門宴》中的“孰與君少長”,“少長”只取“長”義。《孔雀東南飛》中的“晝夜勤作息”,“作息”只取“作”義。《出師表》中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其中“異同”只取“異”義。譯文時,具體取何意,必須聯繫上下文作具體分析、取捨。如果完全“直譯”,只會出錯。《孔雀東南飛》一文有多處,此處不再贅述。

三、物有代稱

所謂物有代稱指的是不直接說出人或事物固有的名稱,而臨時借用與其相關的名稱去替代,也叫借代。幾種常見的有:

1.用事物的特徵、性狀、或標記代稱該事物

例一: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觸龍說趙太后》)

例二: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例三:爲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齊桓晉文之事》)

例四:明眸皓齒今何在?(杜甫《哀江頭》)

例一“黑衣”代稱戰國時趙國宮廷衛士,因趙國衛士身穿黑衣。例二“二毛”頭髮斑白(黑白間雜)的老人,這裏具體指老兵。例三“肥甘”代美味的食物,“輕暖”代高貴的衣服。例四“明眸皓齒”代美女。

2.特稱與泛稱互代

例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

例二:在於王所者,長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爲不善?(《孟子?滕文公下》)

例三: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李白《古風》)

例一“楊意”,即楊得意,漢朝人,曾推薦司馬相如做官,文中用以泛指推薦者。“鍾期”即鍾子期,春秋時楚人,善解音律,因用以泛指知音人。例二“薛居州”本爲宋國賢士,用以泛指像薛居州一樣的賢士。例三“大雅”是《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這裏泛指有優秀傳統的古詩。以上三例都是用特稱代泛稱。

用泛稱代特稱的,例如:

晉國,天下莫強焉。

(《孟子?梁惠王上》)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而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

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後漢書?華佗傳》)

“晉國”原本包括戰國時的韓、趙、魏三國,但在戰國時候,“晉國”成爲特稱,專稱魏國。“黃花”不是指一般的黃色的花,而是代指菊花。“病”原是一切疾病的泛稱,例中的“病”特指一種寄生蟲。

3.以部分代整體

例一: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例二: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例三: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溫庭筠《夢江南》)

例一“秋”代“年”,“三秋”即“三年”。例二“檣櫓”代“戰船”。“檣”是船上的桅杆,“櫓”是大槳,它們都是船的一部分。例三“帆”是船的一部分,這裏代稱整個船。

四、語有對舉

所謂語有對舉就是指文言文在用詞過程中往往是異義相對。據此,則可以比較快捷準確地確定一些難字難詞的意義。例如《捕蛇者說》中的“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恂恂”和“弛然”明顯地是視缶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神態,是對舉的兩個詞語,因此,由“弛然”是安心地、心安理得的意思,可以知道“恂恂”是提心吊膽地、小心謹慎的.意思。又如《謀攻》中的“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強弱”對舉,“周隙”也必然是對舉。由“周”是周全的意思,可以知道“隙”是不周全、有缺陷的意思。

五、話有委婉

所謂話有委婉指的是不直接說出本意,而是用委曲婉轉的話來表達。行文中“避粗俗”、“避忌諱”、“表敬稱”、“外交辭令”等語境中往往採用“委婉”。

例一:即陽爲病狂,臥便利。(《漢書?玄成傳》)

例二: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誰趙太后》)

例三: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李密《陳情表》)

例四:齊侯曰:“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何如?”(《齊桓公伐楚》)

例一“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說法。例二“山陵崩”是對君王“死”的委婉說法。例三的“亡國賤俘”不是說李密真的作了俘虜,只不過說自己是蜀漢的遺民罷了。“至微至陋”也是謙詞,說自己出身微賤,才學疏陋,實際上是不願意應徵出仕的遁詞。例四是齊桓公在攻伐楚國的過程中,跟楚國使者的對話。齊桓公伐楚分明是想稱霸諸侯,卻說爲了繼承先君的友好,明明是想要楚國臣服,卻說“與不穀同好”。

六、文有並提

所謂文有並提是指文言文經常出現的結構兩兩相對而意思依次相承的現象,也稱“合敘”。對這種並提,翻譯時則以分開敘述爲宜。

例一: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蘇軾《前赤壁賦》)

例二: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例三: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水經注?巫山?巫峽》)

例四: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例一應當分別相承地譯作“何況我同您在江上捕魚,與魚蝦爲伴;在渚上打柴,與麋鹿爲友……”。例二亦應分別相承地譯作“不知句讀則從師,這是在小的方面學習;無法解除思想上的疑難,卻不從師,這是在大的方面放棄學習了,我看不出他的聰明呀!”。例三應理解爲“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因爲“亭午”時本無“月”,“夜分”時當然不見“曦”。例四根據史實,自殺而死的是大夫文種,亡命出逃的只是范蠡,就應理解爲“夫種無一罪,身死;夫蠡無一罪,身亡(出走,逃亡)”。

上面例舉了文言文中較爲常見的修辭,就其例句而言,大多數出現在我們的教材中。筆者認爲,遇見這些句子時教師要講精講透,力求學生有深刻的印象。同時,高三語文專題複習時教師應有意識進行這方面的講解和習題訓練。另外還有“比喻”“誇張”“引用”等較容易理解的修辭,它們與現代文的用法差距不大,此處不再談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