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鍼灸治療產後風溼病臨牀報告論文

學問君 人氣:8.76K

論文關鍵詞:鍼灸,產後風溼,報告

鍼灸治療產後風溼病臨牀報告論文

產後風溼病是指育齡婦女產後或人流術後,由於坐月子時調護不當而外感風寒溼邪產生以肢體、關節痠疼,麻木不適、惡風怕冷的一種疾病。近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筆者運用傳統鍼灸治療,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一、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28例,均爲女性,均有產後或人流後外感史,都有肌肉、關節疼痛,麻木不適,怕冷怕風,陰冷天加重,晴天緩解及伴隨症狀,化驗室血沉、類風溼因子、免疫球蛋白正常,部分抗“O”升高,40歲以上可見X線有骨質增生之症,用抗生素、消炎止痛、激素等不效。年齡從24至52歲,病程6個月至23年。其中風犯血脈型(肌肉關節疼痛,遊走不定,自汗惡風,時伴頭痛、頭暈、眉棱骨疼痛,且遇風加重,口不幹、不喜飲,舌淡苔薄白、脈浮)11例;寒凝血脈型(肌肉關節疼痛較重併發涼、畏寒,遇寒加劇、受熱減輕,舌淡苔白、脈弦緊)8例;溼滯血脈型(肌肉關節酸困重着麻木,但部位較固定,遇陰雨天加重,舌質略胖,苔白膩、脈濡緩)6例;寒熱錯雜型(肌肉關節寒熱疼痛,往來不定,或怕冷畏寒,但觸之不涼,口乾、喜飲,時伴心煩、失眠、便幹淡黃、舌尖紅,苔薄黃、脈弦數)3例。

二、治療方法

根據中醫辨證取穴,隨證加減。主穴:關元、腎俞、足三裏,風犯血脈型加風池、曲池、風門;寒凝血脈型加大椎、膏肓、三陰交;溼滯血脈型加脾俞、血海、三陰交;寒熱錯雜型家三陰交、大椎、合谷。

每次先針刺,手法上平補平瀉以得氣爲主,同時施灸,留針30分鐘,灸以局部面板微紅或針下有溫熱感爲度,每日一次,10次爲一療程,二療程之間休息2天。治療期間應加強營養,禁食生冷肥膩之品,避風寒,保持心情舒暢,適當進行活動鍛鍊

三、療效結果

28例中痊癒(肌肉關節疼痛、麻木及伴隨症狀全部消失)17例,好轉(肌肉關節疼痛、麻木及伴隨症狀減輕或僅有局部症狀存在)8例,無效(肌肉關節疼痛、麻木及伴隨症狀無改善)3例。

四、討論

產後風溼病屬於婦女產後“痹證”,主要因爲:一是婦產月子期間腠理大開、氣血虛弱,不慎風寒溼邪乘虛而入;二是情緒憂鬱導致肝氣鬱結、氣血不暢;三是月子期間房事易傷陰傷精,以致筋骨空虛,風邪乘機而襲;四是急躁之人易生心火,暗耗陰血,使血不養筋骨。病機上表現爲本虛標實之證。主要與“腎”、“脾”、“肝”等臟器關係密切,所以臨牀上筆者診治該病以扶正祛邪、調理陰陽爲主,方中主穴關元、腎俞、足三裏以溫通腎陽、補益氣血以扶正,其他隨證加減穴位以祛風、散寒、化溼以及消除局部症狀爲主,達到消除病痛的效果。另外產後風溼病確診後應及早進行診治,否則,婦產月子期後其腠理閉合,可使外邪進入體內後,不得排出,病邪一旦長留體內,就會導致更嚴重的筋骨病,如風溼病、類風溼病晚期,且產生一系列併發症,治療比較棘手,臨牀上要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