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土地的誓言》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19W

《土地的誓言》這篇課文的學習,沒有歷史、音樂、地理學科的輔助學生很難接受,單純在語文學科範圍內學特別枯燥無味。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土地的誓言》教學反思

《土地的誓言》教學反思【一】

第一遍看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覺得有點生澀,文章修辭手法多變,景物疊加、詞語移用、人稱變換等等,使文章缺乏理解上的容順。然而即使如此,卻依舊能感受到到洋溢在文章之中的噴薄情感。是悲憤,是感傷,是低沉,是激昂,一種感動在閱讀時油然而生。

編者的意圖很明顯,是想把它作爲一種“愛國精神的顯現”的文章放進這一單元。然而對初一學生來說,那種背井離鄉之苦,家破國喪之痛是根本無法體味的,再加上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抒情性、散文化的特點,使得文字的理解都成問題,更不用說去感受文字的內涵了。

那麼,究竟用不用去講解文字中所傳遞的資訊呢?譬如文章中所描繪的景物,譬如運用的抒情方式等等。再讀文章,覺得還有很多東西難以理解,尤其是本課的練習題繁多瑣碎,涉及詞語、句子含義的有很多,究竟是否有必要去講解這些東西?

這篇文章是作者借回憶自己的故鄉的景物,來表達對家鄉的熱愛,抒發要收復故土的願望。那些形式都只是爲了表達作者的情感而已。我頓悟只要能感受了作者的噴薄情感,難道不是一種獲得麼?語文非得解析文章,咀嚼詞句才行麼?“不求甚解”也是一種解法吧!於是,我以“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以文動情、以情感文”爲目標設計了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1、 以偉人愛國名言匯入愛國主題。

2、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的鏡頭。

3、 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低沉悲壯的歌聲,觸目悽慘的畫面,使學生處於一種悲憤的情感狀態,爲理解文章中國破家亡之痛做好了鋪墊。

以文動情、以情感文

1、 範讀課文,學生感受文章蘊涵的情感。

2、 畫出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並朗讀。

(教師範讀過程中的語氣變化,或舒緩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優美或悲愴,都能使學生感受到文字所蘊涵的情感力量。學生在朗讀的時候,也能滿含真情,很好地反映作者在文字間要傾訴的感情。)

至於那些寫作手法等等,學生在揣摩語氣,探究質疑的時候提到了,但是,在那樣的一種情感氛圍下,學生很容易理解作者爲什麼這樣寫,也沒有必要去深入了。

最後,以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配樂朗讀做一堂課的結尾,再次把情感推向高潮。不僅增加了課堂容量,也是從另一個方面對課文的詮釋和補充。一堂課下來,感受頗深。確實,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課堂工作都是在分析分析再分析,不把一篇文章說出個所以然來好象虧欠了學生似的。其實,學生也有他獨立的感悟能力,我們只要創設合適的氛圍,幫助學生感悟就可以了。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的閱讀更是如此。喚起學生內在的情感,用文字去打動心靈,少一點傳輸,多一點共鳴,我想,這樣的課堂學生會更喜歡,也更有語文課獨特的魅力吧。

課後,很多學生在日記裏寫到了聽這堂課的感受。一個學生這樣寫道:“今天學了《土地的誓言》,我一直很激動。開始的時候,看老師放的那些日本軍隊在東北燒殺的場面,我氣憤極了,聽着“九一八,九一八”的歌聲,我幾乎要流下眼淚……我大聲地朗讀着‘土地,我的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打動了我,每一個字都如熾熱的火在燃燒,我感覺到了熱血在沸騰……”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並沒有我原來預想中的感覺乏味,感覺難懂。反而是充滿了熱情,或許他們並不完全理解文字中的很多生澀的語句,但是他們依舊能從中讀出作者熾熱的情感。

由此我更進一步想到,面對教材,我們教師一定要有主體意識,該舍的舍該取的取,不能盲目崇拜;對待教學參考、備課資料等工具書,絕不能照搬照抄,即使對課後練習也不一定要處處落實。尤其是對一些比較“難”的文章,如果它的語言並沒有極其重要的學習價值,我們要大膽捨棄,許多語句並不需要去分析去鑑賞,否則只會讓學生聽得雲裏霧裏不知所云。

只要我們在面對不同的文字善於取捨教學內容,善於選擇合適的切入口,找準文字和學生對話的共鳴點,就能揚長避短,發揮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和激情。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纔會生動起來,語文才會精彩起來。

《土地的誓言》教學反思【二】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近乎散文詩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衆多的鮮明的意象和豐沛激越的情感。寫於特定的時代,有着深刻的時代內涵,激盪着濃厚的愛國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設定爲教學的重點。

這節課爲了創設情景,激起學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並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老百姓的圖片,努力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在悲涼的音樂聲中,所有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了,我聽見有學生小聲的說“小日本鬼子真壞,真不是個東西!”。透過這畫面、音樂,把學生們樸素的情感充分調動起來後,就能順利帶領學生走進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聆聽作者的心聲。我想我最初設計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只是讓我沒有預計到的是,這首歌比較長,佔用了許多時間,如果我利用課前的時間就開始播放,也許就好些。趁學生還沉浸在悲憤的情感之中,我馬上匯入課文,走近作者,並播放了課文的錄音,並且向學生提出要求: 1.注意聽準字音。 2、整體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3、劃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讓學生帶着問題有目的的去聽讀課文。

感情飽滿的朗讀使聽者無不動情。教室一片沉寂,學生都沉浸在朗讀所營造的氛圍中。就在此時,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談談自己聽讀後的感受,或從中體會到作者蘊含於文中的情感。”問題一提出有許多學生都舉起了手,我知道學生的情感被調動了,心裏暗暗高興。 有學生說:“本文作者抒發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有答 “抒發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有答 “抒發了失去家園的悲憤之情”,有答“抒發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對這些回答我都給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來,學生已經走入文字,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調。

接下來我要求學生選取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深情朗讀。希望學生能在讀中品味關鍵語句,體會作者蘊含於文中的情感。遺憾的是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表現並不如意,多數同學朗讀時語調平平,缺乏感情,需要重讀的地方也沒讀出重音來。雖然我也適時進行了朗讀評析指導,但效果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其實學生朗讀能力差的問題我早就注意到了,在平時自習或課堂上我也加強了這一方面的訓練,可長進並不明顯。我常在思考,我們的朗讀教學要麼就是齊讀,要麼個人讀,頂多來個範讀,方法簡單,形式單調,不能不讓人生厭。也許根據課文特點,來個分角色朗讀、男女對讀、接力朗讀、挑戰賽朗讀等方法,更能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這將是我今後應更多關注的地方。

由於學生的朗讀並不到位,我想也許是因爲學生對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讓學生先理清文章結構,明確本文的主旨後再去品讀賞析。再次要求學生深情地朗讀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詞語,還要談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並提示可從思想內容、修辭表達以及詞語內涵等多角度去發現、品味。這個環節我要求小組合作完成,結果我發現只有部分小組在很認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學生並沒有參與進去,倒把合作學習當成了學習之餘的休息,這讓我覺得小組合作學習難以保證活動的有效性,以後要注意這種形式的運用。我想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用大事小事都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在全班交流時,有學生讀:“我必須看見一個更加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我問他什麼地方讀得不夠。現在回想我這種發問有着消極的暗示性,我應該問的是,你覺得自己什麼地方讀得好。另一位女生朗讀了作者描寫在故鄉生活的那一段,我馬上問其他的學生,還有沒有讀的更好的,我現在後悔我的這種發問,也許她鼓起很大的勇氣才站起來讀的,我沒有及時的給她更多的激勵。只有肯定和賞識才能激勵孩子進一步的努力和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