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4.21K

今年6月,教育部頒佈了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這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改革中的一件大喜事。新課標繼承和發揚了舊課標的優點,在諸多方面有了新的創新和突破,閃現出許多新亮點。概括起來,我認爲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反思

1.增強了人文性

在以往的政治課教學中,人們過於強調了政治課的政治性,忽視了政治課的“人文性”,政治課給人們一種只能講政治的感覺,使初中的政治課教學缺少了人情味,遠離初中生的生活,嚴重地影響了初中的政治課的教學效果。反觀世界各國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美歐、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則十分重視“人檔案”和“滲透性”教育。它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沒有政治課的名稱,也沒有強調政治性,但它們卻實實在在地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效果好,而且富有人情味,學生容易接受。新課程標準以更加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進行了新的定位,在繼承和發揚舊課程標準強調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思想性”特徵之外,增強了“人檔案”。

強調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牛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從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用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讓小學生在鮮活的中學生活中感受、體驗、理解國家和社會對中學生的思想品德要求,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爲和習慣,使初中思想品德課更貼近中學牛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爲一問受初中生歡迎的課程。

2.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

初中生一般都是13~15歲的孩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做人的關鍵時期,囚此,必須緊緊圍繞他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問題進行教育。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對初中學生的品德教育明顯不夠,對初中學生現實生活的指導也較爲薄弱,爲了改變初中學生品德教育薄弱的狀況,新課程標準根據初中學牛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課程標準將中學生在中學階段打好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作爲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根本任務;第二,新課程標準充實了道德教育特別是公德教育的內容;第),新課程標準將初中思想政治的名稱改爲“思想品德”;第四,將小學中思想品德課與中學生思想品德課作爲一個整體,高度重視切中思想品德課與小學思想品德課的銜接。小學思想政治教學課程,現改爲。“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初中思想品德課打破了原來的一些框框,以“品德與公民”爲主線進行建構。透過該課程的教與學,使學生初步認識公民與個人品德、公民與社會公德、公民與家庭美德、公民與社會法德、公民與社會責任。公民權利與義務等問題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在道德教育方面,新課程標準新增和突出了下列內容:

(1)知道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認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體會生命的可貴;

(2)知道應該從日常的點滴事情做起,實現人生意義,體會生命的價值;

(3)理解自尊是獲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損人格的事;

(4)知道每個行爲都可能產生一定的後果,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爲負責;

(5)能夠分辨是非善惡,學會在比較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6)懂得對人守信、對事負責是誠實做人的基本要求,瞭解社會生活中誠實的複雜性,知道誠實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誠實的人;

(7)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學會與人爲善;

(8)知道人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夠平等待人;

(9)體會和諧的共同生活需要寬容和尊重,懂得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

(10)懂得以平等態度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11)理解維護社會公平對於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樹立平等意識;

(12)培養正義感,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程序。

3.高度重視初中生逐步擴展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貝克曾指出,儘管各國,各民族乃至個人具有多種價值內容,但是人類“學會過美好生活”的願望是共同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真正任務應該是使學生獲得幸福的生活。要實現這一任務必須切人中學生的生活世界,因爲學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丟在校門之外,學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取得效果的一條“紅線”。只有從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

實際出發,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心理健康,學會做人)學會生存並真正成爲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課教學纔會因此而變得“有用”和“有效”。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較爲普遍地存在着與初中生生活實際相脫離的現象,在一些有關初中思想政治課的調查中,學生反映不喜歡思想政治課,認爲思想政治課離他們的生活較遠,爲了改變這一狀況,使初中思想品德課成爲受學生歡迎的課程,新課程標準將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爲該課程建構的基礎。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透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範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係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爲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與國家和社會的關係,促進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在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強調“本課程標準根據品德教育的目標,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係,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指出:“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因此,新課程標準調整了一些與青春期成長關係不怎麼密切的內容。如刪去了“社會發展簡史”的內容,將它放到《歷史》或《歷史與社會》課程中去,不僅優化了課程結構,而且將寶貴的時間集中到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去。

4.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是知、情、意、信)行的過程。這個過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內化再外化爲行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幾個心理要素之間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每個過程都充滿着矛盾。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內化爲穩定的心理品質,他才擁有良好的行爲習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擁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當今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初中生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課程標準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試圖透過整合心理健康學習的內容,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對學習、事業的信心,把優良的品德轉化爲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心理品質,始終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養成沉着、冷靜、務實、高效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形成健康人格。

新課程標準在舊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學內容:

(1)瞭解自己的生理變化,促進生理與心理的協調發展;

(2)知道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衝動;

(3)學會與父母溝通,正確認識與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4)瞭解青春期閉鎖心理的消極作用,積極與同學,朋友交往,養成熱情開朗的性格;

(5)瞭解教育工作特點,積極與教師迸化,發展有益的興趣愛好,提高生活適應和自我管理能力;

(6)學習在社會交往中養成謙讓。合作和共享等有益於別人和社會的親社會行爲;

(7)面對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能夠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8)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壓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試焦慮,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做好升學和職業選擇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