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650字(通用6篇)

學問君 人氣:2.31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650字(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650字(通用6篇)

小學數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1

7月12號下午,我們在校一年級下冊,這次主講由我和蓋麗華老師分工講解,透過這次主講才讓我更加認清:只有認真準備,才能對別人的問題應對自如。

雖然知道是在本校內主講,雖然這學期正好教這冊書,我還是認真去對待,提前一週我將課本,教參通讀了一遍,並且從資源網上閱覽往年的培訓資料,又根據自己一年的教學積累,寫下了長達1萬2千字的演講稿,在我講完後,老師們提出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問題。

有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填上合適的單位“釐米”和“米”許多同學會出錯,遇到這樣的題我們又是怎樣做的?透過其他教師的交流得知,其實,這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一直存在的問題,而對一年級的孩子正是積累知識的時期,我們是這樣做的:

1、遇到這樣的題目我們就讓孩子去體會物體的長度。

2、鼓勵孩子自己填,填好後再用反證法去想。

還有一位老師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在學習統計鞋碼時,我們課前又是怎樣統計學生的鞋碼的?是用課本上列出的鞋碼嗎?這個課題我當成研究課講了6遍,每講一遍之前我都會提前一天讓孩子去了解自己的鞋號,因爲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地方,因此有的孩子統計的鞋號是國際鞋號,有的卻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鞋號像34號,因此我有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幫孩子把鞋號變化成國際鞋號,然後把每位同學的鞋號寫在小卡片上上課用。當然我們統計的鞋號往往和課本上出示的不同,因此我們根據班級孩子的情況,又編寫了表格。幾遍講下來我覺得特別的累,對此我的想法是:講統計我們提倡用真實的數據,孩子們只有經過收集數據的過程才能真整體會統計的意義。

小學數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2

一、“動口”更要“動手”。

你做過的你記住了,你說過的你卻忘記了!正如一位數學家指出的,“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做數學”。在數學課上,我有很深的體會。當我在課堂上講時,同學們聽得很認真,而且大部分能聽得懂。但是,一旦讓他們拿起筆來做作業時,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因此,課堂上要十分講究課的節奏。該用眼觀察時,就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該動腦思考時,就給足時間安靜思考;該動手操作時,就給足空間讓學生擺弄;該動筆練習時,就要學生認真練習。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有機結合,使課堂思看結合,說寫結合,動靜搭配,達到最佳的效果。

二、合作有“形式”更要有“實效”。

現在,小組合作正成爲老師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新寵物”。因爲,新課程倡導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那麼課堂上就應出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合作交流的氛圍。可我總覺得,現在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常常流於一種形式。我認爲學生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應成爲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並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同時要關注討論的進程,瞭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

三、上課如何做到“活而不亂”呢?

有的課表面看上去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參與度高。但是,學習效果一定好嗎?其實,我認爲教學並不是越熱鬧越好,也並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的愉快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追求的。讓學生“動”起來是一個目的,但只“動”起來是遠遠不夠的。如何使課堂活而不亂呢?這個問題一直困繞着我。期待得到大家的賜教。

小學數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3

對於爲期15天的暑假集中培訓階段,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充實”。是的,的確是太充實了,每天在縣由名師和骨幹教師進行教材分析,下午分組討論提出困惑共同解決,也可以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讓我的思維豁然開朗。

雖然教小學數學已經快30年,自己也覺得對於教材還是蠻熟悉的,但是聽了名師老師和骨幹教師對教材的分析,讓我看到了更多教材的內涵。以前,每次上研究課的時候,總是挖空心思,想改變原來教材的內容,想更加與衆不同,更加吸引人。其實,專家在編寫教材時有着一套承上啓下的脈絡。以前,在教學的時候,總是抱怨教材中,單元太多,有的單元只有一、兩個課時。有個專家在講座時候,把小學階段的每冊書的每個單元都整齊地排列出來,有個專家甚至把小學階段的每冊書每個單元分別屬於哪個認知領域也列成表格,非常的清楚。這些都讓我不禁反思,自己爲什麼沒有想到要這樣做。心中不由地發出感慨,專家就是普通教師想得更多一些,想得更深一些。

我今年任教的是二年級兩個班的數學,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學生的學習應該從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着的周圍事物出發,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使學生真正認識數學知識。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爲實際生活服務。正因如此,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實際、實踐活動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次培訓確實使我受益匪淺,收穫多多。

小學數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4

與這些老師相比,我們缺少了些什麼?

教育局要求的小學數學教師暑期培訓已經結束,聽了教師代表的教材分析和其他團隊老師的報告,以及老師們的小組交流,感觸頗深。多年來,由於聽報告多了,激情就少了,很少爲人鼓掌。而聽這些老師的報告,一開始就喚醒了我的注意力,自始至終,我全神貫注,不斷給以熱烈的掌聲。他們講的太好了,句句說到我的心坎上。結合這十二天的培訓,我在不斷反思,與這些老師相比,我們缺少了些什麼?

第一,少了一份執着。“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勞動就會有一份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專家型教師的對工作充滿熱情,工作總結休息時間仍然充滿了思考,而我們的熱情時間堅持不了幾天的。

第二,少了一種學習。聽這些老師的課,常常爲他們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淵博的學識所佩服。而這些老師的從容和睿智來自於平日的千錘百煉,來自於自身的豐厚底蘊,更來自於不斷的學習。來自他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一直在學習中更新自己。

第三,少了一些反思。我們可能總是埋怨自己的工作太忙太累太乏味,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卻不知道自己已經不知不覺地走入了一種簡單的循環往復之中。路走了很多,實際卻並沒有走出很遠,自身的素質並沒有得到長足的提高。

第四,少了一份激情。而我們卻往往缺少這份激情,厭煩於學校的日常瑣事,甚至會厭倦了眼前的一切,消沉地過着日子。

與這些老師相比,我們感到慚愧。作爲一名教師,就應該勤於學習、不斷反思,讓我們帶着滿腔的激情走上講臺,用愛心點燃學生的智慧之光,一起走進激情燃燒的歲月……

小學數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5

xx月xx日,聽了博奧小學郭長寶老師關於《小組合作的有效性》的報告,感受很深。我知道了如何科學合理的組建小組、建立多元的評價制度等很多方面的知識。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容易出現的現象

1、個別學生不參與。

在合作交流時,有個別學生看着別人操作,聽別人發表意見,自己卻不參與到活動中去。

2、學困生缺少合作交流的機會。

在交流合作中,學困生只做觀衆和聽衆,教師只讓好的學生彙報,使學困生失去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

3、看似熱鬧,實際效果不大。

在教學中發現:當老師說開始交流吧,學生就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起來,看似熱熱鬧鬧,熱鬧只是表面現象,實際效果不大。

4、不管什麼問題都讓學生討論。

5、對問題,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學生缺少了思考的.時間。

當教師提出問題後,出現了兩種現象:只管讓學生討論,教師只做一個旁觀者;學生對問題還沒有討論好就讓學生彙報。

二、在使用小組合作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在小組合作前,熱門思想彙報教師要有適當的講述,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2、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時間和機會。

3、要注意設計小組討論的問題。

4、適時把握討論的時機。

一堂課組織多少次小組討論、每次討論多少時間、在什麼時候組織討論,都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具體要求來決定。小組討論的時機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學生不能自己解決,需要共同討論時;學生的想法不一致,產生分歧時;開放性問題。

5、關注學困生。

要爲學困生提供更多的幫助,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小組彙報交流時,要先讓學困生彙報,本組的同學進行補充等方式。

小學數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6

我參加了深圳市寶安區教科培中心在新湖中學組織的暑期小學數學教師的培訓活動。

在這短短的兩天培訓中,先後有幸聽到特級教師黃愛華老師和一線教師周瑞元老師上的兩節精彩的示範課,深受啓發,更有幸聆聽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裴娣娜教授、黃愛華老師和李一鳴老師的精彩講座。講座中,裴教授的《教育創新視野下數學學科課堂教學改革的幾個問題》對當課堂教學改革的若干問題做了一個深入淺出的講述;李一鳴老師的《有效課堂的教學細節》從情境、問題、組織詳盡詮釋瞭如何開展有效課堂。在這次培訓中,黃愛華老師《溝通藝術與高效課堂》的講座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下面是自己對黃愛華的講座理解結合日常教學的一些體會:

黃老師首先從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所需要的:態度、能力、技巧。而溝通是屬於技巧的範疇。

課堂低效和無效教育的最終原因:師生雙方溝通的低效和無效。

這門課程,黃老師有以下四個框架:

一、設計教學一個重要原則:同理學生

二、展開教學前先建立關係

三、教學過程中的深度對話:提出話題、傾聽表達、找邏輯點、循環推進、共同概括、行動延伸。

四、具有交互感語言引導思維

關於同理學生,他先講了同理學生的含義,也就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並且讓對方知道你是站在他的角度。通常也用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感同身受等詞來形容。

1、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讀懂教材(以《認識角》爲例:教材和教參好好研讀)

2、學生理解教師提問並非十分容易的事。

3、學生進入學習環境都會想“爲什麼要學這個?”

4、對待後進生的學習更應該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