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心得體會範文>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1篇)

學問君 人氣:2.68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使我們今後少走彎路。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1篇)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篇1

今天在德源學校參加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培訓,一天培訓頗有收穫。透過培訓,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們要靈活運用教材。要根據自己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薰陶。

玩耍也是學習,在玩中學,不是貪玩,關鍵是會玩。老師要引導學生,在玩中有收穫,在玩的過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規則,遵循遊戲規則。讓學生認識遵循規則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規則,不遵循交通規則,後果會很嚴重的。

在活動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體、美、勞中,德育爲首。讓學生在活動中做人,讓學生懂得感恩,愛自己的學校,愛老師,愛父母。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老師的不完美,接納同學的不完美。允許同學的不同,換位思考,團結同學。

引領學生髮現同學的優點,發現同學的進步,發現同學的閃光點。讓學生天天誇自己的同學,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讓所有學生充滿自信,熱愛生活,愛學習。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終身學習。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誠實守信的好孩子。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可以開個辯論會,問題越辯越明。

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進競爭機制。生活處處皆學習,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快樂學習。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遇到困難,教會學生想辦法,愈挫愈勇。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挫折難免,要正確對待挫折。

老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用好教材,結合自己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切實可行的活動。活動是學生自己的親生經歷,具體可感。是學生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學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滌孩子的心靈。瞭解教材編排的意圖,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採取合適的措施,與學生一起成長。

《道德與法治》課雖然是小課堂,反映的卻是大社會。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教科書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師也不是唯一的老師,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方法更不是唯一的,相信我們多樣的教學方法,一定會讓品社課堂更加生動活潑,絢麗多彩。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篇2

xxx年8月23日,我有幸參加了江西省教育廳組織的教科版《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培訓活動,此次培訓是由四川成都的一位教學經驗豐富且參與了新教材編寫的廖洪森教授給我們講解,講解的內容主要分爲兩塊:修訂新教材的目的和新舊教材之間存在哪些區別。在將近兩天的培訓中,我在洪老師的講解下對新教材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可以說新教材對我們教師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透過這次培訓我所獲得的感想與體會可概括爲以下三點: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編列目的、內容的設計

培訓中,洪老師主要從三個維度(區域維度、理論維度、個體維度)來闡述新教材編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認識到教科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列目的在於同世界性學校德育變革相接軌,以順應時代的變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新教材內容的設計重點在知識、技能與能力的關係上,採取的內容編列策略是知識、技能引領,活動穿插,在學習知識、技能中來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同時,在解決日常問題的活動過程中適時地結合學生身邊的例子加以講解,這樣有助於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選編符合國家對課程標準制定要求,教材內容豐富,難度適中,對有關基本知識編排和敘述,正確、合理、也符合科學性。教材中的知識點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來說較新穎、實用。透過學習,使我清楚的認識到新教材的內容是由哪些單元組成,各單元又有哪些知識點的組成,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洪老師所提供的知識框架對我們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二、認識到整體把握《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體把握新教材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只有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只有清晰地認識並把握好課程知識的主線,才能更好地將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因此較好的整體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認識並把握好教材的結構,對於一個新入門的政治教師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認識到應該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難點

透過洪老師的經典剖析,使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新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怎樣才能將一個個知識點貫穿於我們的日常政治教學過程中。我已經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學習,教師處於主導地位,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新教材貴在強調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讓學生在通俗易懂但卻蘊含人生哲理的知識點中輕鬆愉快的提高內在的政治素養,形成科學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

此次培訓,受益匪淺,在洪廖森老師精彩的講述中令我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深入的瞭解,這將成爲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正確掌握新教材的重難點、駕馭政治課堂的寶貴經驗。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8月21日,有幸到二小參加了全縣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培訓,培訓時間雖短,卻讓我感受到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在譚老師的講解下對新教材有了較深入的理解。透過培訓有了以下的心得體會:

小學《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編寫是按兒童的生活路徑,以兒童的成長與發展的生活邏輯爲核心設計的。教材中的主體是兒童,教材的內容是兒童的生活。

教材關注學生的整體成長、生活;瞭解學校生活的兩個主體生活方式,學會玩,並且有意義地玩。學會主動思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有想法的參與學習。整本教材洋溢着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從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圖體現多元、開放、平等、包容的價值觀。新教材具備了以兒童的生活視角和路徑,形成生活內容和教學相統一的敘事邏輯,教材力圖體現和諧與溫暖的情懷,體現着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與溫暖的關係。學生從課本中能學會守法、樹立規則和公民意識、學會做事、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學習,讓自己努力從適應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覺、自主。新教材中沒有了說教性的內容,各冊設計了相對集中的教育主題,呈現方式體現了兒童的審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還滲入了一些繪本圖畫和內容,激發了學生們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從生活中的小事中滲透法制教育。

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好的道德實例和現實需求的法治知識,也應和學生一起解讀、分析,更要帶學生們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觀察、思考、感悟、實踐。面對新教材,我們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書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蘊、有情懷的教育者,用德浸潤和溫暖兒童心靈,用法呵護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此次培訓,受益匪淺,在譚老師精彩的講述中令我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深入的瞭解,這將成爲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正確掌握新教材的重難點、駕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寶貴經驗。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篇4

8月22日,爲期兩天的小學三至六年級的《道德與法治》培訓開始了,領導在培訓開始前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進行解讀,提醒大家認真學習,透過本次培訓對教材有進一步的'理解,並把所學運用到自己以後的日常教學中,真正做到道德與法治從娃娃抓起,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顆釦子。

《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依據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綱》,在小學階段着重普及憲法常識,養成守法意識和行爲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劃意識、誠信理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爲習慣。透過本次培訓,我對於《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用意和整體規劃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小學階段,我們需要摒棄那種認爲法治教育就是講法條、講案例的觀念,把傳播法的理念、精神、價值貫穿於學生日常的生活當中。我透過培訓總結了該學科教學的三大性質: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

1、生活性

珍視學生的生活爲寶貴的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

本課程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爲出發點;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爲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爲課程的基本追求。

2、活動性

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爲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遊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透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

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3、開放性

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

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

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對於小學生來說,行爲合乎規範,要比記住許多該方面的知識、名詞、條例法規更爲重要,這門課程不是要讓學生說出來,而是要他們透過自身體驗、探索、討論和總結後做出來。努力上好每一節課,真正從小學階段抓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及法治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健全的人格體系和較高的公民道德素養,爲他們以後在法治社會的生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篇5

教育部近日發佈通知稱,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爲“道德與法治”。

這一決定是爲了響應和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強化中小學法治教育。相信教材更名之後,教育部還將推出更多的計劃來推動中小學法治課程的建設和落實。

未成年人犯罪、校園傷害案件頻發,早已引發公衆對中小學法治教育的質疑和批評,加強法治教育的呼聲日益高亢。但是,中小學校依然痛感無法施展拳腳,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在思想認識和課程意識上不夠重視。二是缺乏法治教育專業教材,學校在校本課程建設上只願意將精力花在考試科目上。即使學校有心開展法治教育,也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因此,中小學法治教育教材更名,爲中小學法制教育開了一個好頭。讓我們走進學校,聽聽他們的聲音。

現狀:

法制教育不被重視

現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並且惡意犯罪的情況也有擡頭的趨勢,這和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對欠缺有着直接的關係,而學校又是未成年人學習知識的第一陣地,加強學校的法制教育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辦法。那麼中小學法制教育的現狀如何呢?讓我們跟隨昌邑市都昌後伍塔小學的劉來國老師來做一下具體深入的瞭解:

首先,教育部門缺乏對學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法制教育流於形式化。

學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陣地,但在學校教育中,與其他課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這一點從現行教材的設定便可看出,在現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二年級一門法律基礎課,而小學六年和其他階段的教學幾乎沒有任何法律課的設定,或者僅僅流於形式,半年上一次法制課。雖然有些學校領導自己也認爲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無奈,因爲法制教育沒有納入教學大綱,在課程安排上,重視程度上還不夠。所以教育主管部門應重視學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應該認識到加強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

其次,任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教師隊伍缺乏專業化,學生積極性不高。

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的法制課教師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課教師兼任,個別學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長兼任。現在的法律課教師多爲帶班上來的政治教師,其中很多教師可能從來都沒有接觸過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教學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導致很多教師只能照本宣科,進行填鴨式教學,遇到實際問題,就顯得束手無策,甚至解答不了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學質量大打折扣,課堂缺乏案例教學和課堂的靈活性,使法律課成了純粹的知識講授課,學生沒有任何積極性可言。有的學校雖然聘請了法制副校長或兼職法律教師,但因受課程安排和兼職教師時間、精力有限的制約,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第三,標準不一,教學內容缺乏規範化。

具體表現在時間上,沒有確定統一的法制課時,有的安排自習課,有的擠佔政治課一點時間,有的甚至沒有安排法制課。即使安排上法制課,在時間安排上也往往視情而定。目前尚缺乏成套統一的教材,除了初中開設的《思想政治》(內含少量法律知識)外,小學和高中均無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學、高中甚至大學的法制教育流於形式。

第四,職責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體化。

學校的法制教育由於沒有硬任務、硬指標,因而也就沒有明確的職責和目標,形成法制課上與不上一個樣、上好上壞一個樣的狀況。同時,在教育管理中由於缺乏合力,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不能有機結合,學生放學或放假回家後,主要是靠家庭與社會的教育,許多家長往往把希望寄託在學校,很少對自己子女進行有效教育,即使進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別是對已離開學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於學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透過社會環境來約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脫節、死角現象突出。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不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質,確保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同時也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需要。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學校的法制教育。

對策:

教育部門、學校、老師齊用力

談到法制教育的對策,昌邑市都昌後伍塔小學的劉來國老師從不同方面提出了他的觀點。

首先便是各級教育部門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強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對減少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各級各部門及其青少年家長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制定一個具體的意見,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軌道,要設立法制教育專門機構,做到有人管、有人具體抓,同時要加大檢查督促力度。組織力量,根據未成年人成長髮育的特點和認知和接受能力,編寫一套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的法律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系統化、持續化。

其次是質量要提高。要組織力量對任課教師、班主任、法制副校長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和考覈,並逐步配備專職法律教師,他們的法律意識比較強,理論功底深厚,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詮釋法律,並且也能在教學中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給學生多一些案例教學和形象教學,以案說法、以例釋法,化抽象爲具體,變枯燥爲生動,能很好地避免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賦教於樂。逐步壯大法制教師隊伍,同時,在教學上要與主科同等對待,並列入考試範疇。

第三,教學要規範。要全面貫徹中央《關於基礎教育與發展的決定》《關於進一步規範中小學德育教育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意見》精神和中央兩部“四五”普法規劃的要求,加強中小學法制課程建設,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學內容,要把法制教育課納入教學大綱,規定具體的課時安排,爭取在升學考試中加入法律知識的內容。司法、教育等部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知識結構編寫出統一標準、通俗易懂的法制課教材。

最後,學校的法制教育不應侷限於校內,內容更要豐富。不應侷限在40分鐘的課堂上,應把教師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不讓法制課僅僅侷限在小小的課堂上,要適當地安排一些課外活動,比如組織法制專題講座、請司法部門的同志以案講法,組織法律知識競賽,或者組織學生參觀少管所等活動,讓他們不僅僅用頭腦記憶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聽法律,在各種活動中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並內化爲守法、護法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樹立未成年人的法制觀念,養成依法辦事,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良好習慣,更好地預防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

根本:

完善課程、依實評價

法制教材更名,說明國家已意識到了建設法治型社會首要之舉是從教育入手,從青少年入手,教材名稱的更改類同於廣告的滲透性效應,可以增強法制的威懾力和影響力,相信這一舉措定會對當今青少年犯罪等現象有所改善。

德州市陵城區陵城鎮明德小學的魏平老師談到,對於承擔法治教育最重要的思品課程來說,我們更需要做的是課程的全面整合,教材名稱更改,那課程標準、內容都要有所改動,課程標準應對法治教育目標更加明確地提出。而且,爲使法制常識更體系化,可以嘗試相關內容再集中一些,對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散落的法制常識進一步歸類,以更醒目更完整的樣貌呈現。

課程不只包括教材,社會實踐,課外學習資源的拓展都是重要的補充,爲防止形式化、碎片化,學校還應研究制定自己的課程綱要,即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材及教材以外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措施(如專題講座、主題活動等)等給出全面的系統的安排和設計,使法治教育更系統更有效。

提到有效,那何爲有效?是高分嗎?非也,成績好的學生未必不知法犯法,未必會利用法律保護自己幫助他人,最根本的是有沒有更良好的行爲習慣、身心是否健康以及能力如何,而現在衡量學生這些多維標準的方法只有一個,即書面測試,最終歸結爲小考中考,而且又以此來考評教師。但我們知道,校園暴力等青少年犯罪問題以及其他法治要求於公民的所有標準最終是落實到行爲上的,所以,呼籲相關部門更合理地改進道德法治教育的評價體系,比如行爲習慣等級評價,重大違法違紀行爲處罰標準、檔案記錄甚至犯罪行爲一票否決等,使評價更具有監管性和引領性,使法治教育真正能抓住根本,立足於根本又見效於根本。

昌邑外國語學校的杜春玲與孫超兩位老師則提出,此次教材內容和名稱的改革,必定會加大法制教育的內容,建議在教材的編排上,每一種道德教育之後緊接着進行與之相關的法制教育,可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例如“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道德教育之後,是一個真實的案例,銀行有不良信用記錄的人進入網絡黑名單,乘坐動車,飛機等都被法律禁止;超市售賣假蘋果手機被處以十倍罰款;山東“樂天在線”網絡信貸詐騙人被拘捕……法律是最低的道德,不遵守道德,勢必受到法律的懲處。

深化:

教師需要自我提高

小學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課而忽略學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學校沒有專門的法制教育人才,雖然授課教師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識教育,但並不系統、全面。昌邑市圍子小學的田亞卿與滿曉紅兩位老師認爲,要使小學生成長爲一個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爲老師應對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視,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從小事做起,遵守《小學生日常行爲規範》,自覺守法。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法律法規。比如怎麼樣過馬路,不能打擾別人休息,不能破壞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時要注意什麼等。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學看來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隨地吐痰,亂闖紅燈,實際上這樣做已經是違法了。因此大家要學習法律,增強是非判斷能力,自覺遵守校規校紀、法律法規。

二、從身邊做起,預防犯罪。我們積極學習《中小學生守則》,警惕學習生活中的不良行爲,加強自身修養,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要珍惜學習機會,自覺接受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管理。要提高鑑別能力,不要學習和模仿電視、電影和文學作品中的犯罪行爲。要謹慎交朋友,不要和社會上品性不端的閒散人員交往,特別是那些有前科劣跡的人。切莫虛榮攀比,不要隨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況,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傷害。不要輕易相信他人的哄騙,遇事多留個心眼,警惕各種不良誘惑,對陌生人給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輕易接受。要學會用報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只有從小處入手,一點一滴的滲透教育,法制教育才能有效,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篇6

9月11日,雖然天空下着綿綿細雨,但是也阻擋不了工作室成員參加培訓學習的腳步。來自中原區教研室的教研員王老師爲我們做了精彩的專題報告———《讓兒童生活更美好,讓兒童成長更精彩》。雖然只有短短的一上午時間,但是受益匪淺。

王老師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爲例,從理解課程、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三個方面爲我們進行教材的解讀與分析。王老師在調研聽課中發現,教《道德與法治》的老師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德育課堂教學脫離了兒童的現實生活。課堂教學侷限於書本的世界內,迴避了紛雜的現實生活。很多老師基本靠說教進行道德教育,學生沒有良好的道德情感體驗,他們所經歷的書本世界無法與生活世界溝通起來,課堂教學也就無法真正觸及兒童的真實內心,未能真正從兒童的心靈深處產生觸動和影響,孩子理解不到、體驗不到、也用不到,這樣的道德學習也就成爲一種無意義、無實效的學習。針對這些問題,王老師爲我們分析了問題的根源:有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脫離社會、家庭、學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學校生活與社會、家庭、學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說到底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與生活實際脫節、背離的原因。那設定這門課究竟是爲了什麼?它承擔什麼樣的教育任務?我們可以從課程標準中找到答案,就是“以兒童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作爲一名《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聽了王老師的報告,感覺責任重大,部編版《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強調:“迴歸兒童生活”是針對傳統德育“課堂爲中心,書本爲中心,教師爲中心”的弊端提出來的。傳統德育不能滿足學生生動活潑發展的內在需求,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使品德課脫離了生活實際,只有讓品德教育迴歸兒童生活,纔會有知行和諧統一的可能,纔會使品德課成爲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我們教師必須能夠真正理解教材、駕馭教材,憑藉教材呈現的話題、範例引導學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結論。教師要合理地選擇和優化教學內容,理解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構思能在課堂教學中生動地體現出來。這樣,教材才能用活用好。

課程標準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也做了明確的定位:“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教學中,我們要始終把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的核心素養貫徹德育的全過程,始終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能動搖。在本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援者、合作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總之,作爲道德與法治的教師,一定要樹立新的教材觀,認真鑽研教材,用好教材,把每一節課上好。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篇7

七月七日參加了由涪陵區教委組織的部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培訓,時間兩天,上午聽了一年級和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示範課各一節,並觀看了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的講話視頻,下午聽了兩位授課老師的教學反思和縣小學教研室鍾曉菊老師對《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詳細解讀。這一天的培訓,總體感覺是嚴謹且高效,受益匪淺。

伍才英老師上的一年級《校園裏的號令》一課,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讓學生感受校園裏的各種鈴聲,透過聽一聽、辨一辨、說一說、演一演等活動,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學校各種鈴聲的含義,並受到了“遵守秩序,快樂生活”的“法治”教育。這節課在兩個地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有效的組織教學,針對剛入學的孩子,採用對口令、小組競賽、表揚激勵等方式,行之有效,課堂井然有序,彰顯了教師超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園童謠”,學生對“鈴聲下的規範”學得快,記得牢。

羅英老師上的二年級《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巧妙地把對中秋的學習,用找中秋、知中秋、過中秋、品中秋、迎中秋等系列活動貫穿其中,並緊密結合當地的民風民俗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使學生既瞭解了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又得到了“珍愛親情、友情,積極、愉快地生活”的情感體驗。

聽了朱之文副部長的講話,我們懂得了,這次中央統編三科教材一方面是形勢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解決教材存在問題和不足的需要,我們要從落實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標,提升教育質量等高度充分認識新編教材的意義。要準確理解和把握三科統編教材的思想和內容,從理念層面,一是要突出德育爲魂,二是要突出能力爲重,三是要突出基礎爲先,四是要突出創新爲上。在內容上,要突出重點,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家主權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內容。對統編教材的使用一要高度重視,二要強化培訓,三要加強教研,四要落實保障措施,五要加強輿論引導。我們對新教材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鍾曉菊老師的培訓,從統編教材的新變化、教材的編寫思路有及教材解讀和教學建議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使我明確了在《道德與法治》低年段,需要摒棄那種認爲法治教育就是講法條、講案例的觀念,把傳播法的理念、精神、價值貫穿於兒童日常的生活當中。知道了對於小學低年級而言,一個人如果從小就接受以權利義務、公平正義、責任擔當爲主的法治教育,長大後便更有希望成爲一名具備規則意識、程序觀念等法治意識的公民。鍾老師的培訓透過課件全面展示,生動而且具體,使人印象深刻,對我們今後的日常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培訓是短暫的,付諸實踐是我們艱鉅而繁重的任務,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必須經常複習培訓內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合適的課程資源充實教學,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科的教育理論作指導,以課例、課題研究爲抓手,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爲目標,創造性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篇8

新版教材的“口語交際”欄目,不是新增的,但內容有些變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遊戲。比如“傳話遊戲”,第一個人輕輕說句話,傳到最後一排,看看哪組傳得又快又準。

遊戲雖然簡單,但遊戲過程中鍛鍊幾個能力:一是傾聽能力,要專注;二是語言能力,把話說清楚。透過傳話遊戲,讓孩子們學會等待,鍛鍊專注力。現在都是快閱讀,孩子們很難靜下心來做一件事,傳話遊戲能讓孩子們學會靜下心來做事。

小學一年級《品德與生活》 改名《道德與法治》

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元紅介紹,今年我市小學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的教材全部換成了《道德與法治》教材。

在新教材版本的採用上,陶元紅說,根據教育部“過去採用什麼版本現在仍採用什麼版本”的原則與要求,今年我市小學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仍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北師大出版社三種。

過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成了“部編本”,所以,今年我市將有20餘個區縣採用“部編本”《道德與法治》教材,10餘個區縣採用河北人民出版社《道德與法治》教材。新教材《道德與法治》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更進一步強調“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兩大內容。

陶元紅稱,今年新教材《道德與法治》僅侷限於小學一年級,從明年起,小學所有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教材都將換成新教材《道德與法治》。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篇9

9月我有幸參加了經開區教研室組織的一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教師培訓。透過這次的培訓,使原來懵懵懂懂的我收穫頗多,專家和老師們的講解,爲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下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透過老師的經典剖析,使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新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我已經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學習,教師處於主導地位,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新教材貴在強調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讓學生在通俗易懂但卻蘊含人生哲理的知識點中輕鬆愉快的提高內在的政治素養,形成科學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一年級是培養行爲習慣的最佳時期,作爲教師,應在道德與法治課中,以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爲習慣爲目標,抓細抓實,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新知識,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加強行爲訓練,使學生規範自己的行爲,主動學習,愛上學習。

這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今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認真、細緻地解讀教材,真正領悟編者的設計意圖,一切要從以學生的需求爲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孩子們愛上《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篇10

20xx年9月11日,全縣小學三年級教師參加了《道德與法治》培訓,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時間,但是我獲益匪淺。雖然是網絡學習,但課堂上每一位學員聽得都很認真,網授專家的講解更是聲情並茂。下面我從兩個方面闡述我這次培訓的心得。

一、首先是思想上的轉變。

本學期我所任科目是三年級語文和《道德與法治》。說實在的,開學一週了,《道德與法治》我還沒有上過這門課程,在我的思想中,一直把它當副科,感覺這門學科抽時間突擊簡單講講就行,但今天聽了網絡培訓老師的講課以後,我感到上好法制課是多麼關鍵的事情啊!我們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對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爲上的教育啊!育人先育心,一味地抓高分,升學率,使我們的孩子失去了快樂,失去了個性的發展,也更失去了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講誠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儉的很多……所有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我想透過這次學習,首先值得反思的就是我們的教育,特別是我們擔任此科目的老師們,肩上的膽子很重,我們必須把法制課當回事,還要把它上好。

二、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

在這次培訓中,陶老師和章老師的講解讓我折服,與他們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我想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餘,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爲本”,爲學生服務。再次感謝領導給的這次學習的機會!

此次培訓在專家和名師的精彩講述中,令我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深入的瞭解,面對新教材,我們要多思考,多研究,理清教材中的明線和暗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書育人,用德浸潤和溫暖兒童心靈,用法呵護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小學教師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篇11

一、指導思想明確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編寫是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充分吸收十年德育課程改革成果,滿足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成長需要,促進小學生基本文明素養,以反映人類文化成果爲核心。編寫目的在於同世界性學校德育變革相接軌,以順應時代的變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新教材內容的設計重點在知識、技能與能力的關係上,採取的內容編寫策略是知識、技能引領,活動穿插,在學習知識、技能中來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

二、教育主題鮮明。

小學低年段《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主題是適應新生活、養成好習慣、奠基公共意識、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追求創新生活。

首先,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將會引起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人際關係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新教材的改編是爲了培養兒童做好心理準備、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生活。其次,兒童在適應了校園新生活的基礎上,針對這一時期的學生髮展中存在的突出現實問題——好習慣缺失,引導學生養成生活習慣,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再次,學生公共意識培養,是學校德育應該破解的重要課題。作爲文明社會的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公共安全,恪守公共道德。最後,創新是人類的一種創造新活動,是人們的一種生活追求,它應當迴歸生活,走進生活,成爲生活的常態。新教材從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帶領學生從課堂走向創新,追求創新生活。

、教育理念創新。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首次提出教材是兒童的,不是成人的;是生活的,不是學科的;使用生活語言,不是書面語言;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新教材的內容是兒童生活,語言是兒童語言,他遵循教育規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有愛心、有責任心、具有良好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兒童,關注學生的整體成長、生活,倡導學生學會玩,並且有意義地玩,學會主動思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有想法的參與學習。教材中所呈現的材料都是兒童熟悉的生活事件,這樣孩子就能夠在典型的生活事件中發現自己的生活,將自己的生活引入到教材中去,與教材中的兒童生活發生交流和對話。教材還遵循孩子生活經驗中的感受,依據現實理性發展的可能,幫助孩子在行動中實現對生活的內在意義與內涵的理解與超越,透過行動將自己對情感的新體驗,對生活的新理解。改變生活狀態,迴歸兒童生活是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也是最近十年來德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的重大成果。部編新教材以生活德育論爲指導思想,以兒童爲主體,對生活德育論進行創造新運用,使孩子改變他原有的經驗性的生活。養成生活方式,不是完成書面試卷。教材是依據兒童多層次的生活結構,以及在其成長中逐步拓展和遞進的生活延展而展開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新教材還在時間、空間上向老師和學生開放。讓學生回望過去,立足當下,規劃未來,同時走進課堂、走進學校、走進家庭、走進社區。新教材體現多學科話題的融合。而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範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着眼與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爲學習主題。新教材還體現人與世界的融合,人與自然、家庭、社區、國家的一體化,多元素質的深度融合。教材面向不同生活、不同文化情境中的兒童,力求適合不同文化環境中的兒童學習的張力。最終達到多元文化的融合。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城鄉生活方式的融合、主流與特殊羣體的融合。

四、教學方式合理。

1、新教材採用繪本故事的形式編寫,使學生更好地走出書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習。透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啓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向生活學習,學習做人。

2、新教材主導學生在活動中領悟。開設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更好地在活動中領悟書本的意義與智慧,積累更多的經驗。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慾望,是新教材教學方式的又一特點。

3、向榜樣學習。新教材增強了榜樣故事的宣傳,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學習榜樣,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榜樣學習活動,爲小學生的健康人格成長地樹立了更好榜樣。

4、新教材中有大部分的留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辨析與反思。這是之前的教材裏從來沒出現過的,意在引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結合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已達到更好的效果。

十天的培訓學習,雖然時間很短,但在南師大的精心組織下,在多位專家教授細心講授和耐心指導下,在多位學生助理的幫助下,在與學員們的積極討論中,我收穫頗多,受益匪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腦海中植根,一種合理的教學方式會拉近我與學生的距離,透過本次的培訓學習,我即開拓了視野,又增長了知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充分運用本次培訓所學,更好地完成每一項工作。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道德與法治培訓,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時間,但是我獲益匪淺。

現從以下方面闡述我這次培訓的心得體會。

首先是思想上的轉變。

我所任科目是二年級數學。

說實在的,沒有教過這門課程,在我的思想中一直把它當副科。

聽了老師的講課以後,我明白了上好思品課法制課是多麼關鍵的事情啊!我們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對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爲上的教育啊!育人先育心,一味的抓高分,升學率,使我們的孩子失去了快樂,失去了個性的發展,也更失去了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

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講誠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儉的很多所有這些難道不值我們反思嗎?

再次,上好法制課。要做到有計劃、有課時、有教師、有教材,並密切聯繫學生思想實際,使學法、用法成爲學生的自覺行動。

同時,要按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法律常識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增強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這次培訓讓我們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認清了形勢,看到了差距。

我要以這次學習校訓爲動力,加強學習,勤奮工作,開拓創新,以飽滿的精神,良好的作風,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突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