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心得體會範文>

【精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集合6篇

學問君 人氣:2.13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培訓心得體會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集合6篇

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篇1

非常榮幸參加今年肇慶市的新教師崗前網絡培訓,其實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在肇慶學院接受了爲期四天的集中培訓,本次網絡培訓的學習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師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管理三個必修的模組,還有參與式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新課標、教師心理這三個選修模組。除了學習內容豐富實用之外,本次網絡培訓視頻的授課教師也講得生動精彩,每一位都是能力優秀的學者,每一個案例都堪稱典範。不過與集中授課的形式相比,我還是覺得有實時互動的課堂學習比網絡培訓更具效果。此次培訓使我獲益良多,作爲一名剛剛畢業的師範生,同時也是即將走上教學前線的新教師,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升,這次培訓使得我的各項能力都得到了質的飛躍。在這裏,我就按培訓的各個模組分別寫下自己的學習心得。

(一)師德教育。

這個模組的課程是由韋筱青教授主講,她透過生動、真實的案例分別從教師的身體、心理、教師與學生、家長、同事的關係、教師與家人的關係和教師教育事業五大方面闡述了教師的幸福感。雖然我是師範生,而且我的母校也是211工程的重點師範高校,經過四年的師範教育洗禮,對於教師這一行業是有了很深的認識,包括教師的工作和教師的心理。那時都是以旁人心態去看、去想、去做的,但是現在自己就要成爲一名一線教師了,那以後想的做的都是自己的事了,所考慮的事情自然不一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即將投身其中,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去做,以後工作繁重、壓力也大,如何不讓自己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呢?聽完韋筱青教授的課之後,我有種找到方向的感覺,即使說不上是豁然開朗,但至少不那麼迷茫了。我決定以後一定要好好樹立自己的師德形象,塑造一個讓學生接受、喜歡的形象,以桃李滿天下爲目標,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二)教師專業發展。

這個模組分爲四個部分,其中《教師生涯規劃與發展策略》由吳回生副教授授課,《適合中小學教師的科研方法與模式》和《教師自我管理能力》由劉永林副教授授課,《教師教研能力的提升策略》由高廣芳副教授授課。高廣芳老師來自華師基礎教育學院,聽她講課讓我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好像回到了華師的課堂,回想起以前在華師求學的時光。提到教師專業發展,也讓我想起了華師教育科學學院的劉良華教授,他可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只可惜那時候沒有聽過他的課和講座。這次培訓的各位授課老師也都是有名的學者,聽完課程之後,我明白了做好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和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我的專業是教育技術學,在校時候的課程就有很多和教師專業發展是相關的,學習過許多理論和方法。應該說,相比其他專業的新教師,我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認識和領悟都深,不過看完培訓視頻之後還是收穫頗豐,就像把以前學過的知識又重新梳理了一遍一樣,而在此基礎上又有所提升。

(三)學生管理。

這一模組由首都師範大學師保國副教授主講,也分爲四個部分。其中《當代小學生心理特點及其教育對策》運用鮮活的實例對小學生心裏特點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並進一步提出了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應該採用的教育對策;《師生關係與溝通》包含了人際交往的含義、當代師生關係特點以及師生溝通技巧等內容,對當代師生關係進行了深入剖析,並進一步總結出師生溝通的一般技巧;《學生情緒管理》透過生動、真實的案例深刻地剖析了個人的理念對情緒的影響,從認識情緒、情緒管理和應對挫折三個部分進行講解;《心理調適與輔導》圍繞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展開討論,主要分爲心理健康內涵及其標準、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和小學心理調適與輔導三個部分,其中詳細地列舉了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及主要特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輔導方法與技巧。作爲一名新教師,教學工作也許可以憑藉自己四年大學培養的能力和學識來做好,但最難做好的或許就是學生管理這一塊了。人的情感是最複雜的,這也是難以做好學生管理的原因。想起以前教育實習的時候,做得最差的的確也是學生管理這一塊了。看完這次培訓的視頻,掌握了一些學生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只希望以後能夠把這一塊工作做得更好吧。不過唯一遺憾的是這次學生管理的課程是以小學學段爲例開展的,而我卻是一名高中教師,高中學生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差別還是很大的,所以有很多內容也只具有借鑑的作用了。

(四)參與式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這一模組的課程是以教學案例開展的,一共介紹了對話式參與、體驗式參與、合作式參與、探究式參與和動手做式參與五種參與式教學方法,分別從學生和教師的角度闡述了參與式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要點,具體而又深刻。以前讀書的時候,就一直聽老師強調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說最熟悉的教育理論就是建構主義理論和“做中學”理論,而最熟悉的人物就是皮亞傑、布魯納和杜威了。參與式教學很明顯是和建構主義不謀而合的,雖然以前沒有研究過參與式教學,但是對於它的理論依據卻是很清楚的,而建構主義理論下的其他教學方法如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和啓發式教學等等也都有過研究。所以這一次學習參與式教學,也很容易就明白了。我覺得參與式教學可以是一種教學方法,也可以是一種教學理論,應該靈活運用。

(五)新課標。

這一模組的課程視頻是一個北京海淀區的校長的講座,長達三個小時的視頻裏,劉校長以新課標下的整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師專業化這兩個問題爲主線展開,對新課標作了詳盡的介紹、解讀,包括它的實施情況、內涵、要求等。以前聽新課標聽得多了,而我也正好是新課標第一年的見證者、接受者,但是對於新課標的認識卻是有限的,甚至有些偏差。這次培訓聽了劉校長的講座,讓我對新課標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糾正了原來的一些誤解。新課標的實施無疑是中國基礎教育中一件具有歷史裏程碑式的重大改革,從新課標本身來看是非常好的,但是我覺得新課標實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拿劉校長說到的新課標下的整體的教育教學理念來說,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基礎教育的教師都沒有很好地轉變他們的教育教學理念,以至於新課標的實施還沒有取得應有的成效。這是一個歷史問題,老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是長期以來形成的,要想在短短几年內有大的轉變並取得較大的成功是不現實的。新教師接受的基礎教育就是新課標下的教育,新教師的加入,無疑給教育系統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我想這對新課標的有效實施會有很大的幫助。

(六)教師心理。

這一模組的課程視頻是一箇中小學心理教師的團體活動,活動是由北大的一位心理諮詢老師組織開展的,時間也接近三個小時。其實就是以一種案例的形式進行教學,對於現場的老師來說是一種活動體驗,但對我們來說就是案例觀摩了。這樣的形式比較直觀,即使是沒有一定的團體活動經驗也可以觀摩學習。不過說實話,這樣的心理活動,不親身參與是很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的。我們教育者經常會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對於教師的心理健康卻缺少應有的關注,其實教師的心理健康同樣重要,沒有教師的健康心理,何來學生的健康心理呢?教育就是言傳身教的事情,雖然不說什麼樣的教師就肯定有什麼樣的學生,但是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肯定是很大的,所以教師心理健康應該得到我們應有的重視才行。

總體而言,本次網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雖然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但是不影響整體的效果。培訓的內容也是新教師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可以說是對症下藥了,所以收效良好,爲新教師上崗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希望以後開展工作的時候可以很好地運用培訓中學到的東西吧,嘴上說學得多好沒有用,能夠學以致用纔是關鍵。

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篇2

今天上午我參加了坊子區組織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培訓,我受益頗多,感慨不少。下面結合平時的工作體驗和研討會的內容,說一說自己的幾點想法:

 一、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級課程

對於綜合實踐活動課到底是哪一級課程,原先我一直存在着模糊認識。透過參加此次研討會,我現在明白了綜合實踐活動含義是國家課程、地方管理、學校開發的課程,它不是學科課程的附屬品。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活動課的規範、發展的提高,強調了課程的必修性質;增加了資訊技術與勞動技術教育。

 二、內容的選擇

在綜合實踐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主題內容大多與現代社會生活有密切聯繫,具有人文性、社會性。這些大的主題就在學生的生活中,能夠使學生走進生活,使學生更注重、強調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能有效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任地、智慧而富有創意地生活。

三、課時的使用

國家課程計劃將綜合實踐活動固定於周課時計劃之中,但是在實施過程感到:綜合實踐活動沒有固定教材,更沒有固定內容,而且綜合實踐活動具有相當大的開放性,它必須離開平常的課堂,離開學校,所用時間具有不固定性。無論是社會考察、調查,還是查閱資料、收集資訊都具有時間的連續性,無法侷限於固定的課時中完成。同時,

綜合實踐活動一般都是採用小組合作形式,組內成員分工進行,不同的分工所需時間不同,限制在同一時間內去完成是不切實際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資訊技術教育四大指定領域以融合的方式設計與實施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要求。各學校要根據地方和學校的課程資源,以綜合主題或綜合項目的形式將四者融合在一起實施,使四大領域的內容彼此滲透,達到理想的整合狀態。”如何達到理想的整合狀態,探索開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結合方式,研究實現三者的共贏模式。將地方課程、學校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起來,努力尋找相互的“交叉點”,一方面豐富課程資源,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要素,確保課程設計的整體性、階段性以及連續性,另一方面合理配置學校的課程資源,使學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發揮最佳的配置。

引導學生研究,引導學生拓展。 透過學習,我看到了孩子的創意,孩子的精美,孩子的舉手投足,感受到了綜合實踐活動帶給他們的快樂,帶給了他們豐碩的收穫。透過這次培訓瞭解了一些教學模式、課程建設與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擴充了自己這方面的理論知識。我澄清了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許多模糊認識,明瞭了以後自己綜合實踐活動課努力的方向。這次的學習,使我忘記了來回奔波的勞累,自我感覺受益匪淺,特把自己的本次學習心得總結於此,做爲自勉。

  李家小學

  xxx

  20xx.x.x

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篇3

在本次培訓中不僅澄清了我對一些數學問題的一些模糊認識,而且對我今後如何踐行課改理念,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最優化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現具體談一下個人體會:

1、以前只對一、二年級教材有所認識,有所理解,對其他年級各冊教材之間的關係,知識結構,目標體系知之甚微。透過學習,對青島版教材有了新的認識,新的理解:全套教材的知識結構是串串相接,環環緊扣,哪一個環節做不好,下一環節就難以實現,所以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知識點都應該抓好,才能使學生真正的理解掌握所學知識。

2、本教材由“情景串”引出“問題串”,倡導數學課堂生活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採用教材中的教學情境,將課本數學變爲生活數學,儘量創設生活化的的課堂情境,使課堂教學成爲一種開放的“生活化“教學。“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就是要求我們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化爲具體的、摸得着的、看得見的、可操作的數學。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引領學生不斷經歷艱辛的自主探索學習過程,不僅僅學會了知識,更主要讓學生感受如何學習。

3、在這裏,我突然感到要想成爲一名合格的骨幹教師,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理論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課堂教學能力等。而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理論,並勇於到課堂上去實踐,及時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調控,加大骨幹教師的帶頭作用等,我相信透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會有所收穫,有所感悟的。

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篇4

暑期學習,看了幾位優秀教師的觀摩課,收穫頗豐。什麼課纔是真正的好課?我做了幾點思考。如何讓英語課堂達到優質高效,讓英語課堂煥發出活力、動力和魅力。

一、自主合作,讓每一名學生學有所得

傳統教學中“滿堂灌”的現象,造成課堂教學的低效。學生聽講多,說寫少;知識單向傳輸多,學生互動合作少。因此,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的體現,這就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創建自主合作、高效優質的課堂,就要讓每一名學生“動”起來,讓每一名學生高效學習。

1.讓學生“動”起來。要讓課堂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要有學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學習,透過自主探究總結知識規律,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達到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目的。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起來,就要營造寬鬆、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

2.讓學生“動”有所得。在課堂上,教師所面對的是全體同學,要面面俱到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效優質課堂就必須解決自主與合作,即個人與小組的關係。學生要真正“動”起來、“活”起來,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加入到小組活動中去;要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主動深入的思考、積極投入的討論、爭先恐後的發言、緊張激烈的辯論,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煥發激情和活力。

二、優質高效,教師責任重大

優質高效課堂講求的效應是:第一,每一名學生的高效。即讓每一名學生都能透過課堂教學積累知識、破難解疑、優化學法、提升能力,在快樂中學習、成長。第二,每一分鐘的高效。摒棄無效教學假問題、假活躍充斥課堂的現象,精講精練,向課堂45分鐘要效益。

1.讓學生會學。

“活”起來的學生從“要學”走到“會學”這一步,離不開老師的指導、自主學習的指導、合作探究的指導。

2.教師會教。

第一,教師要改變觀念,敢於改革、創新,除傳授知識外,更多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個性特色,依據學生的能力需求設計教學,從而促成主動、開放、有效的教學。

第二,要備好每一節課。高效、優質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勤投入的付出,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條件。

第三,把握教學評價機制,緊跟素質教育這根“指揮棒”。課堂評價更加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三個維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加註重“教”與“學”的結合,注重過程,注重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並積極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四,優化教學反思,提升教學水平。

第五,精研幾種課型,探索高效課堂模式。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脫離了任何一方都不會形成優質、高效的課堂。只有在課堂上燃燒師生雙邊的激情和智慧,師生才能共同感受快樂、體驗成功,讓課堂成爲生動活潑、極富價值的生命活動。纔是真正的優質高效課堂。

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篇5

此次新課程培訓,傾聽了許多專家對新課程的解讀,使我懂得了課改的相關知識,,提升我們中小學教師對課改理念的理解,轉變教學方式,加強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掌握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提高教師駕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爲新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這次培訓讓我從傳統的落後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新課改,給我許多思考,深刻地體會到自己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怎樣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改?怎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師生關係?怎樣才能引導學生的情感處於積極的、自由的、寬鬆的心理狀態,能自主的參與課堂教學,使課堂氣氛活躍?我認爲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自己不斷去積累,不斷去學習探究。

一、讓我知道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和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教師的知識結構

教師擁有三種知識,專業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相關方面的知識和教師在實施有目的行爲過程中,自己所積累起來的實踐性知識。

(2)教師的專業結構

對於教師的專業結構,也有不同的看法。綜合各方面的看法我們認爲,大致可分爲如下幾點:

首先是教育理念:教師一般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它可能是從自己教學實踐經驗中逐漸積累所形成或由外界直接接受而來的教育觀念。也可能是經過深思熟慮並富於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

教師的教育理念包含:教育觀、學生觀和教育活動觀,從微觀的角度來說它包含學習者和學習的信念、關於教學的信念、關於學科的信念、關於學會教學的信念和關於自我和教學作用的信念。

另外教師還應該具有相關的其他要求,如知識、能力、專業態度和動機這是教師立足於教學所應該具有的基本內容,除此以外教師還應該具有自我專業發展的需要和意識,這是不斷適應教學活動使得教師成長爲骨幹教師乃至學科帶頭所必須的。

2、教師的發展歷程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關於教師成長的階段是這樣劃分的。從“要成爲”教師開始,教師的專業發展共分爲五個階段,分別是:1)“非關注階段”、2)“虛擬階段”、3)“生存關注”階段、4)“任務關注”階段、5)“自我更新關注”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屬於成爲教師前的階段,真正屬於教師階段的實際上是後面的三個階段。

二、新課改讓我知道教學的目標和任務。

新課改的定位更加着眼大衆,爲的是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應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所以,新課改着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

1、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資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2、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初步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

3、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

三、教師在新課改中的作用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主體。新課程最終要落實到教學中來,沒有教學,新課程終究只是一個靜態的方案,而不會是現實的課程。而教師恰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體,任何其他人,如專家、各級教育行政人員,等等,不管對新課程有多麼熱心、有多麼關注,都不能代替教師的實踐。

教師一是要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重任,用自己的創造性實踐去實現新課程;一是要對自己的以往的和當下的實踐滿懷信心,要認真分析以往教學的優點與不足的基礎上,藉着新課程的契機,發揚光大以往的優點,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種認爲新課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陳舊的、不適應新課程的想法是不正確的,也不利於新課程的開展。

四、新課改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1、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的實踐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觀,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程下要求教師和學生是共同的學習者,這應該說是教師與學生的真正平等階段,在這個階段裏,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友關係,只有做到這一點,教師和學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學習和交流,課堂的氣氛也才能真正地開放和活躍起來。其實,師生平等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新課改的要求,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2、教學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科學課程應當體現這兩者的結合,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強調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創造力”的培養,主張變革傳統的教學,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單純的講授知識,而是鼓勵、指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把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命令學生學習,而是傳授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不再讓學生被動地去學習,而是主動地去探索。

3、教學手段的革新

爲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教師應努力爲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這些情境包括時間、器材、組織、心理等各個方面。例如,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做好學具、教具、音像、課件等各方面的準備;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機會;要爲探索留有較寬裕的時間,新教材大大減少了練習和習題的數量,這正是給學生留出探索的餘地,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安排時間,計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保證“探索”的優先地位;要增強學生探索的興趣,一方面,對教材中的內容,教師應努力蒐集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與之結合,增強探索內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據探索的內容,應合理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競賽與表演等方法,增強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4、業務素質的提高

教師必須具有系統的完整的科學專業知識,這是從事科學教育所必備的素養。其次,要了解相關學科知識。現代社會正逐漸進入“資訊社會”,社會各部門的工作也逐步從大工業時代分工細密的專業化進入資訊時代的綜合化,學科之間互相滲透。傳統學科界限越來越模糊,僅靠上述狹窄的專業知識已很難應付現代教學需要,所以教師要開闊本學科視野,需具備與科學相關的基本知識等,還需瞭解科學與其他有關學科的橫向聯繫及發展。使社會科學知識、教育科學知識、系統科學知識,有機地結合形成比較完整的基本知識。

總之,新課改必須着眼於爲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需要在新課改過程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養。唯有這樣才能滿足新形式下社會的需要,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們身上肩負使命。

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篇6

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本週四週五我有幸參加了街道組織的課堂觀摩活動,這次我們去參加的是南通市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專題研討會,課堂觀摩會是在海門市海南小學召開的,週四下午一點鐘,我們準時到達海門市海南小學,初進校園,就感受到了濃濃的校園文化氣息,學校充分利用空間在走道長廊,有校訓、校風,有新教育實驗的每月一事,有小朋友喜愛的十萬個爲什麼,還有學校的十佳登攀兒童的優秀事蹟等等。每一個面牆壁都展現了自己的風采,走過,看過,感覺自己不僅學到了知識,還陶冶了情操。這樣的校園人文環境,真的讓人賞心悅目。

感受了校園環境之後更想感受一下這裏的課堂,下午聽了兩節課,週五上午又聽了三節課,五節課中充分感受到了學校的教學模式“學程導航”。教師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進行課堂教學,感覺每一節課都有那麼多地方值得去學習,同時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總結一下感受如下:

一、 有趣的課前遊戲

常見的課堂一般從老師精心設計的情境入手,將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從而進入本節課的教學,但海南小學的老師沒有這樣做的,他們的課堂從猜謎遊戲開始,讓學生從猜謎中感受到猜謎中有時候也有數學知識。如張瑜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就是從猜字謎開始的,學生開動腦筋纔出“72小時”、“15天”、“100釐米”各打什麼字,老師就相機提問剛纔猜字謎的過程中用到了什麼策略,簡單快速地讓學生感受到轉化策略的運用,也體現了學習策略的必要性,自然地進入新課內容。在聽《2、5的倍數的特徵》一課的時候也有這樣巧妙的引入,老師從數學王國中選擇的兩個數,引起了學生學習的好奇,有了學習新課的慾望,自然進入新課的學習。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爲了設計較好的情境絞盡腦汁,有時候還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其實這樣的時候不妨試一試從最簡單的小遊戲入手,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預習單貫穿課堂

“學程導航”教學模式要將“教師教”轉化爲“學生學”,這樣的轉化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素質,需要學生會學,能主動地學,當然教師的輔導也是至關重要的,聽課中,老師都是透過預習單來進行新課學習的,有課前完成的預習題,也有上課交流的預習題,簡單的知識學生基本上都是在課前預習中就掌握的,課上就省下來一部分時間。有難度的知識又透過預習單上設計好的問題,經過課前獨立思考,課上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各個擊破難點。同時預習單上還設計了相應的練習題和拓展題,讓新知識及時地得到鞏固,也透過拓展題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了提升自己的空間。一張張學習單也反正了學生學習的過程,真的是由“教師教”到“學生學”的教學模式。

三、 分類練習發展能力

聽完了課,感覺每一節課中練習的時間都足夠多,這樣的練習時間既讓學生進行了及時的鞏固練習,也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了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每一節課中,老師都設計了拓展題,記得《倍數和因數》一課中,顧校長在每一個學習目標後都設計了相應的練習鞏固知識,最後課堂作業中又設計了綜合性的練習題讓學生練習,選做題也讓學的快的同學多了練習的機會,很好地讓每一個同學都努力完成練習,這讓我想起我自己的課堂,練習的時候,比較好的學生完成了之後往往會坐在那裏沒有事幹,行爲習慣好一點的學生會考慮其他學生在做題,默默地看書,而行爲習慣沒有那麼好的學生,很有可能去影響其他人,影響其他人完成作業。要是這個時候給這些學生做一些提高能力的題目,不僅提高了他們自己的能力,也能讓其他同學有一個安靜的練習環境,同時也讓這些能力強的學生成爲其他學生的榜樣,在以後的練習中提高自己的做題速度和正確率,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 數學從生活中來

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我們要會用好生活中的資源更好地學習數學,在《圓柱和圓錐的特徵》一課中,老師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圓柱和圓錐,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思考自己生活中哪裏見過這些立體圖形,想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判斷生活中見到的是不是圓柱就會用到圓柱的特徵,在思考中也就意識到圓柱的這些特徵,爲後面特徵的學習做好鋪墊。學完圓柱的特徵時,老師給出了一組立體圖形,讓學生進行判斷,同時也透過生活中的一次性紙杯引出了圓錐,恰到好處地讓學生進入了圓錐特徵的學習中。在《圓的認識》一課中,也讓找出了生活中的圓,透過視頻讓學生知道了體育老師畫圓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畫圓的必要性,也讓學生感受到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五、 數學知識有效拓展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完美數”、“語文中的關聯詞”、“尋找寶物”等等,在數學課中都出現了,這些都是數學知識的有效拓展,將分數加法與《莊子》進行結合,將於倍數和因數密切關係的完美數作爲了課外閱讀材料,將語文中的關聯詞用到數學課堂中,寶物的位置與圓密切聯繫。每一個都能讓學生充滿着興趣,也讓學生體會數學與其他知識的多重聯繫,感受數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