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心得體會範文>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

學問君 人氣:1.8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吟誦教學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1

透過參加“吟誦”培訓班,我對吟誦有了一些粗淺的瞭解。下面是我的一些學習心得,在此與各位共勉。

吟誦是中國式讀書法。它是用聲音來描繪作者筆下的詩文,是中國綿延幾千年的教育智慧。聲音與古詩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透過聲音,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詩文的意境,進而明白作者藉助詩文到底要告訴讀者什麼,是要表達作者的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所以,我們不可小看聲音在吟誦詩文時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許,這也是唐詩、宋詞、元曲、文賦等得以一代代留傳至今的法寶。老祖宗給我們留下這麼好的方法,我們真的該好好學習、運用。

吟誦是一種快樂學習古詩文的方法。在培訓班我們跟中華吟誦協會祕書長徐建順等老師學習了一些基礎知識:像古體詩的無格律吟誦,近體詩的平長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調,只要能很好的表達自己對詩的理解,自己吟誦着舒服,別人聽了好聽就行。再重讀古詩詞時,我借用這種方法,不知不覺喜歡上了吟誦。

關於吟誦教學,徐老師指出不贊成用錄音教孩子,教育永遠是以人爲主的,教師是第一位的。孩子吟誦不一樣,要明白哪些要糾正,哪些要鼓勵,哪些不用管。教師一定會吟誦。會吟誦不是要成爲吟誦家,要唱成歌星那樣好聽,那就成了今天所謂的“音樂課”了。會吟誦,是瞭解吟誦規則,理解詩文涵義,知道什麼樣的吟誦是好的,引導孩子們往好的吟誦方向發展就行了。這纔是吟誦教學的任務。

徐xx教授說到吟誦推廣時,用到了“搶救”一詞,這讓在場的學員十分震撼。作爲語文老師,我覺得自己更有義務把吟誦這門具有中國特色的`絕學傳揚下去。學習吟誦與平時的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讓吟誦這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2

什麼是吟誦?吟誦即古代的讀書法,是漢詩文的傳統讀法,中華傳統讀書法,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吟誦主要貴在能將古人詩歌原有的韻律與自己讀詩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詩人的生命結合起來,令詩歌的生命延續,生生不已,這便是吟誦的寶貴和美妙之處。可是在科技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卻丟失了傳統,忘卻了經典……

7月7日-9日,我有幸參加了《中華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名家論壇》,聆聽了徐健順、張廣林等幾位專家的精彩講座,並欣賞了幾節優秀的吟誦研討課,由一開始對古詩吟誦的似懂非懂,到現在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徐教授的講座主要從四個方面來展開:

1、吟誦是什麼?

2、吟誦對語文有什麼用?

3、怎樣才能用吟誦教語文?

4、現場試一試吟誦。

透過徐教授的講解,我深切地體會到吟誦的珍貴。傳統吟誦可以讓我們接觸到古詩文真實的面貌,體會到古詩文的真意。比如,傳統吟誦一般都是平低仄高,普通話是平高仄低。中古音是平低仄高的,平低仄高的傳統吟誦才能把古詩文的聲音的高低的涵義表達出來。比如:“黃河遠上白雲間”,原本是“低——高——低”,普通話一念成了“高——低——高”,“黃河遠上”變成了“銀河遠下”。“一片孤城萬仞山”,“一片”高,襯托其遠其小,“孤城”低,襯托其小其獨,“萬仞”高,百度“山”低。普通話念出來是相反的,“萬仞”反比“山”低,聲音的涵義不但沒有起到作用,而且矛盾了。這些時候,就只有聽傳統吟誦,才能明白原來聲音的涵義了。明白了以後,就會想辦法用普通話表達出來。所以,不聽傳統吟誦,不學吟傳統吟誦,是不可能用普通話吟誦好的。

張廣林老師的講座則更加具有實用性。他時而淺吟低唱,時而慷慨高歌,時而婉轉低迴,時而悲壯豪邁……他用那悠悠的吟誦將我們帶到詩人的世界,讓我們彷彿化身爲李白、杜甫、陸游……,體會到他們的心跳、心痛,每一個細小的波動。使我們瞭解,我們中華的古詩文,哪怕是一首五絕,也是起伏跌宕的。不吟誦,如何得知?

是我印象尤爲深刻的是張老師吟誦的《宿建德江》,在他低迴的吟誦聲中,我彷彿看到了在煙波縹緲的江上,詩人將小船輕輕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那曠野中無邊無際的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一輪明月照在江中,一抹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張老師的歌聲結束,我卻久久沉浸在其中不願醒來……言雖止,意未盡,我第一次感受到這首詩的美,透過張老師今天的吟誦才真正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憂愁。

三天的學習,使我大開眼界,更使我收穫良多。徐教授說,漢語的詩詞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作出來的,也只有透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言之不足故有詠歌。古代的詩詞文賦,是用唱、吟、誦三種形式創作的,唯有吟誦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體會涵義。三天的學習,我感動於中國詩詞之美,震撼於中華吟誦之美,讓我們懷崇敬之心,傳揚傳統吟誦,讓中華文化精神代代傳承!